52例念珠菌鉴定分离及临床药敏分析
2010-08-15臧勇
臧勇
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念珠菌引起患者医院感染日益增多[1],患者往往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并长期使用抗生素,由于条件致病性念珠菌感染病例不断增多,又使得念珠菌治疗后的耐药问题日渐突出。本文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1322份临床送检标本进行分离鉴定及临床药敏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菌株来源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从临床送检标本52份(血液及骨髓3株、痰液及咽拭子31株、粪便1株、尿液 8株、分泌物 2株、其他 7株)分离。以VITEK-AMS系统YBC卡进行菌种鉴定。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ATB FUNGUS药盒,每条药盘含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制霉菌素(NYS)、咪康唑(MIC)、益康唑(ECO)和酮康唑(KET),操作严格按说明,并以白色念珠菌ATCC 60193作质控。
1.2 方法 各类标本以常规方法接种在TTC沙保罗或BAP平板上,做真菌或细菌培养。36℃孵育48~72 h,挑取疑似酵母样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证实为真菌后,进行纯分离以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念珠菌属常规鉴定方法,根据芽管形成试验、糖同化试验、同时以API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判定结果。应用ATB FUNGUS药盒说明操作与判定结果,并以白色念珠菌ATCC 60193作质控。
2 结果
1322份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培养出念珠菌52株,其中,白色念珠菌31株(59.61%),热带念珠菌6株(11.53%),克柔念珠菌5株(9.6%),其他念珠菌10株(19.2%);52株念珠菌药敏结果显示,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作用最强,敏感率分别为90.38%和94.4.23%,其次为氟康唑敏感率为44.23%,伊曲康唑最差,耐药率达59.61%。显示两性霉素B有较强的抑菌效果,两性霉素B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绝大部分优于其他念珠菌,特别是热带念珠菌。
3 讨论
念珠菌在一般条件下,属于正常菌群,在口腔、胃肠道等处生长。在重症疾病的晚期(如白血病、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癌症、结核、败血病等),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其将成为条件致病菌,常发生严重的念珠菌病,使原发性疾病加重,临床表现恶化,甚至死亡。任何部位插入或留置导管均可引起念珠菌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念珠菌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本组检出率为3.9%,各种临床标本中真菌的检出率以痰液最高(31株),而且我们还发现,大多为混合感染或继发于其他细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抗生素的滥用及免疫抑制广泛使用使得念珠菌的感染机会逐渐增加。人类念珠菌感染有由白念珠菌转向其他非白念珠菌感染的趋势[3]。
我们还发现,多重感染的患者长期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使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降低,出现念珠菌的多重耐药现象,导致少见的致病性真菌寄生和感染现象增加。标本中52株念珠菌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示,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最低(5.4% ~9.6%),氟康唑其次,伊曲康唑的耐药率最高(59.61%)。氟康唑不良反应小,较安全,能广泛渗透体液组织器官,对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感染疗效较好,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白念珠菌尽管有较多菌株对氟康唑耐药,但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仍然较好,因此,将临床分离的念珠菌鉴定至种水平,对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唑类药物。
[1]胡志东,岳娜,徐海如,等.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9(10):676.
[2]黄云昆,夏星,李婷,等.临床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分离及耐药性现状分析.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3,26:566.
[3]王文莉,王端礼.念珠菌对咪唑类药物耐药现象的研究现状.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