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猪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治
2010-08-15王春俊
王春俊
(江苏省响水县畜牧兽医总站,江苏响水 224600)
一起猪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治
王春俊
(江苏省响水县畜牧兽医总站,江苏响水 224600)
本县某规模猪场于2010年4月上旬发生一种以严重水泻、带有粘膜碎片和血液的粪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诊断为小袋纤毛虫病,通过采取措施,一周内控制了病情。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0年 4月上旬,该猪场先后在423头保育猪中零星发生顽固性拉稀。畜主曾用氟哌酸、庆大霉素、多粘菌素及干扰素等药物治疗均无效果。并且病情逐渐蔓延,两周内发病110头,死亡16头。随后323头育肥猪也相继发病,1周内发病90头,死亡5头。
2 临床症状
患病猪精神沉郁,被毛干枯逆乱,喜伏卧、扎堆。多数体温正常,有的稍有升高,一般在40.5℃左右。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先拉灰白色带有粘膜碎片的糊状粪便,进而发展为水泻、血痢,有腥臭味。严重者排便失禁、脱水,后肢无力,3~5天衰竭而亡。最急性者多为突然发病,无明显临诊症状即死亡。个别白天尚未出现任何症状,第二天发现死亡于栏内。
3 病理变化
剖检9头濒死保育猪和4头急性死亡育肥猪,病变主要表现在结肠和盲肠,肠壁变薄,充血、出血、坏死,有溃疡性病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绳索状,切面外翻。肠内充盈灰白色糊状内容物,急性死亡的从空肠到直肠整个肠粘膜呈弥漫性出血,肠内容物混有大量血液。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取未曾用药治疗的濒死猪的肝、脾、肺和肠系膜淋巴结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血琼脂、麦康凯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未见细菌生长。
4.2 粪便检查
自小肠、结肠和盲肠分别取少量新鲜稀便和肠粘膜刮取物,用5倍于稀便的温热生理盐水稀释、过滤,吸取少量液体涂片镜检,在结肠和盲肠内容物及肠粘膜刮取物上发现大量椭圆形、淡黄色、表面有纤毛、旋转运动的滋养体。偶见少量呈球形或卵圆形不能自主运动的包囊。
5 治疗
改善饲养管理,保持饲料、饮水卫生。每天对猪栏、环境及猪体进行一次消毒,隔离发病猪。及时清粪并将其进行生物热发酵以杀灭虫体。
全群改用口服补液盐饮水以防病猪脱水,增强体质减少损失。
分别对全群保育猪、育肥猪估重,计算日饲喂量,按每公斤体重地美硝唑20mg和磺胺二甲嘧啶10mg拌料投服。第一天药量加倍,连用4天为一个疗程,停药3天再喂药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水泻严重的用硫酸阿托品肌肉注射2~4mg,给予充足饮水。0.1%福尔马林灌肠。静脉滴注0.2%甲硝唑注射液100~250mL,同时腹腔注射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200mL。
采取以上方法,一周病情得以控制,未见新增病例,病猪全部治愈。
6 小结与讨论
小袋纤毛虫病是一种地方性流行的肠道原虫病,不需要中间宿主即可传播和流行。小袋纤毛虫存在于正常猪的结肠内,与猪共生。以肠內容物为食,平时对大肠粘膜并无损伤,一旦肠粘膜受损,就会乘机侵入,破坏组织形成溃疡,引起下痢、血便。在溃疡深部可查出虫体。
此次发病是由于该场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卫生消毒工作不到位,粪便管理不善。冬春季节气温适宜虫体生存、繁殖。加之气候变化机体抵抗力下降所致。
本病诊断并不困难,但往往被忽视或误诊为细菌性肠炎而丧失治疗时机。急性病例镜检粪便中常见大量滋养体,慢性病例粪便中以包囊为主。
临床上应注意与球虫病、霉菌毒素中毒、密螺旋体和增生性肠炎等产生的下痢、血便相区别,必要时进行实验室诊断。
本病为人畜共患,饲养管理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经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