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并发球虫病的综合防制
2010-08-15陈庆勋孙凌志
陈庆勋 孙凌志
(河南省南阳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南阳 473009)
仔猪水肿病并发球虫病的综合防制
陈庆勋 孙凌志
(河南省南阳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南阳 473009)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持生猪养殖政策的出台,养猪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然而在一些地方,不少养殖户急于求成,过分追求养殖规模,讲究集约化、高密度饲养而忽视了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因而造成了仔猪水肿病与球虫病并发病的暴发和流行,误诊或防治不及时,通常导致仔猪的大量死亡,严重影响着养殖户的经济收入。2008年,笔者先后收治了仔猪水肿病与球虫病并发病病例374只,都是刚断奶 5~10天的仔猪,通过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出来,希望能够对广大养殖户或兽医工作者提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南阳市宛城区七里园乡某养猪场共有存栏猪500头,其中50日龄的断奶仔猪160头,某日清晨,饲养员在投喂饲料时发现5个仔猪猪舍地面上有黄白色的稀粪,粪便呈胶冻样粘液状,共有18只仔猪没精打采,对投喂的饲料不感兴趣,只用嘴稍拱饲料即退后静卧。猪场场主结合最近2周来的阴雨天气特点,诊断为细菌性腹泻,先后使用环丙沙星、四环素、青霉素、痢特灵等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佳。随后,猪场疫情进一步发展,先后有96头断奶仔猪发病,病死21头,遂来我所求诊。
2 临床症状
病猪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消瘦、被毛粗乱,排胶冻样、粘液样、呈黄白色的稀粪,流涎,结膜苍白,呼吸浅表,心跳加快,触摸时拒按,发出尖叫声。病猪的眼睑、颈部、腹部皮下水肿;个别猪有转圈现象,共济失调,肌肉震颤,严重者倒地不起,阵发性抽搐,四肢划动,口吐白沫,最后昏迷死亡。仔猪的体温无明显变化,在38~39.5℃之间。
3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表现在肠道,以卡他性肠炎或轻度出血性肠炎为特点,肠粘膜面上被覆大量粘液,粘膜水肿、充血、白细胞浸润,粘膜常发生点状出血,个别严重者肠道糜烂,肠粘膜呈弥漫性小出血状,结肠肠系膜胶冻状水肿,充满于肠裙间隙;全身淋巴结、眼睑和头颈部皮下也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特别是胃壁、结肠肠系膜、大弯、贲门及颌下淋巴结水肿尤为严重,水肿部位厚度不一致,薄者不到0.5cm,厚者可达3cm左右,切开水肿部位常呈胶冻状,心包、胸、腹腔积液,肝肿大,肾苍白,心肌柔软。
4 实验室检验
4.1 涂片镜检
4.1.1 无菌取病死猪的心、肝、肾、肺、淋巴结等涂片,按照常规固定,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散在排列、两端钝圆、着色较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4.1.2 无菌取上述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24小时,结果普通琼脂平板长出圆形、稍隆起、湿润、光滑的红色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散在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4.2 生化反应
取纯化的代表菌101、102、103号进行生化反应试验,重复2次。结果代表菌能水解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蔗糖,产酸产气,精氨酸、赖氨酸、鸟氨酸反应为阳性;能产生靛基质,M反应阳性;而且H2S反应、V-P反应、枸椽酸盐反应、尿素水解反应、液化明胶反应均为阴性。
4.3 药敏试验
按照常规方法对分离的上述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株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恩诺沙星高敏;对卡那霉素、呋喃唑酮、泰乐菌素、氟哌酸、环丙沙星中敏;对强力霉素、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SMZ+TMP为低敏;对青霉素、痢菌净不敏感。
4.4 虫卵检查
4.4.1 取病猪肠内容物、异常猪粪,用浮集法检查,可发现大量球虫卵。
4.4.2 取病猪肝脏黄白色结节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球虫卵。
4.4.3 直接刮取空肠和回肠的粘膜,制成抹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能找到大量内生发育阶段的虫体 (裂殖子、裂殖体和配子体)。
5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为仔猪水肿病并发球虫病。
6 综合防制措施
6.1 紧急预防措施
6.1.1 隔离
将患病猪、疑似患病猪、健康猪分别隔离于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相对独立的不同猪舍,尤其注意将猪隔离于不易散布病原体而又便于诊疗和消毒的地方,以防疫病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6.1.2彻底消毒
将病死猪的尸体进行销毁,彻底清扫、洗刷猪舍、饲养工具,将粪便、垫草、饲料残渣等及时清除干净,对清扫出的垃圾、被污染的垫料及废弃物等进行集中销毁,同时可用过氧乙酸对整个养猪场进行彻底喷雾消毒。
6.1.3 药物预防
对未发现症状的猪,用环丙沙星、氯苯胍,分别按1/5000、1/20000的比例拌料饲喂,连用5~7天;同时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电解质、多维素等,以提高猪的体质和免疫力。
6.2 积极治疗措施
6.2.1 西药治疗
6.2.1.1 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 (普美仙),1mL/只,肌肉注射;土霉素,25~50mg/kg,混料饲喂,每天2次,连用3天。
6.2.1.2 庆大霉素,5万IU/kg,肌肉注射;磺胺六甲嘧啶,按1000mg/kg的剂量,混料饲喂,每天 2次,连用3~5天,停药2天,再根据病情使用1~2个疗程。
6.2.1.35 %恩诺沙星,20mg/kg,混料饲喂,同时黄芪多糖饮水,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3~5天。
6.2.1.4 氯苯胍,15mg/kg,混料饲喂,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3~5天。
6.2.2 中药治疗
6.2.2.1 组方
败酱草 60g、金银花 30g、 地丁15g、薏苡仁15g、丹皮10g、丹参18g、木香 6g、附子 3g、苦参 60g、土茯苓30g。
6.2.2.2 方义
本症属祖国医学 “肠痈”范畴,由湿热内蕴、热毒郁结下注引起。临床上有厌食、下痢、腹痛拒按、肠道感染、出血、糜烂等症状。因而中药治疗机制应以清热解毒、杀虫破瘀、利水消肿为主。本方由薏苡仁附子败酱散加味而成,方中薏苡仁利湿消肿、清热排脓,与大剂量败酱草相配,有下气破血排脓之功,附子微用,振奋阳气,辛热散结,意在走肠中,屈曲之处可达;丹皮、丹参凉血活血以散痈肿;金银花、地丁清热解毒而消散痈肿;木香醒脾开胃,行气而止腹痛;苦参、土茯苓配伍用,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综观全方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破瘀消痈、活血行气、通腑透脓之功,可使湿瘀分化、脓排肿消,药中病机,均获良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金银花、地丁、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具有抑制细菌、减轻中毒症状、控制炎症发展等作用;丹皮、丹参等活血化瘀药能够直接影响肠血流量,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肿块,减轻出血及坏死等病理损害;薏苡仁、木香等利湿行气之品可调整肠平滑肌运动而增强肠管蠕动,促进炎症消散;苦参醇提取物对原虫有杀死作用,其煎剂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6.2.2.3 用法
将上药置于锅内加热水2500~3000mL,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10分钟左右后调为文火煎20分钟,冷却取药液1000mL左右,混饮或拌饲料喂。每天1次,连用1~3天。本方剂量适合供10只仔猪1天的用量,临床应用时可视猪群数量的多少按比例增减。
7 治疗结果
采取以上综合防制措施后,第2天疫情就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新的病例发生,除4只仔猪由于体能极度衰竭不治而亡外,其他仔猪症状明显好转。用药3天后,仔猪精神兴奋,食欲恢复如常,除个别尚有轻微震颤或排稀粪症状外,其它症状消失。遂嘱停用西药,中药继续使用3天,以巩固疗效。回访时,病猪已完全康复,猪膘圆体壮,皮毛柔亮,长势良好。
8 小结与体会
8.1 及时诊治,对症下药是治疗本症的关键。仔猪水肿病与球虫病并发病的病例以前比较少见,近年有逐渐蔓延发展的趋势,主要发生在阴雨、潮湿或寒冷的春秋季节,失诊误治,容易造成仔猪的大量死亡。
8.2 严格执行免疫制度,认真落实防疫和消毒措施,是防止本症发生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应根据当地疫情,合理制定免疫程序,科学选用优质疫苗,提高免疫质量。同时合理调配饲养密度,确保猪舍有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并且要重视环境卫生工作,尽可能给猪群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提高猪生存的环境质量。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和饲养管理的规律化,避免应激反应。
8.3 科学配制饲料,合理饲养。应该重视饲料构成的变化和配制,尤其要加强临产期及哺乳母猪饲养的研究,配制、饲喂优质全价的饲料;仔猪应根据其生长周期的营养需要,科学调整日粮中粗蛋白和钙质比例,适当提高青、粗饲料比例,适量加入维生素、矿物质等,保障仔猪的正常生长需要。严禁突然改变饲料结构和饲养方法,投喂的饲料量应该逐渐增加,缺硒地区可在饲料中添加硒。另外,应注意适当增加仔猪的活动量,以促进仔猪的骨骼、肌肉生长,增强仔猪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也可根据当地疫情的实际情况,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氯苯胍或长效土霉素等药物,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8.4 不能滥用抗生素、磺胺类等药物。用药要合理配伍,以提高疗效,轮换用药、交替使用,以避免产生耐药性。中药方在本疗法中起着相当大的治疗作用,其治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