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 86例疗效观察
2010-08-15王世富
王世富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骨折之一,近年来肱骨干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有了许多改进,我科采用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探讨二者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 3月至 2009年 3月,我院共收治肱骨干骨折患者 80例,其中闭合性骨折 54例,开放性骨折 26例。男 53例,女 27例,年龄 15~71岁,平均 42.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42例,坠落伤 24例,击打伤 9例,其他伤 5例。按随机原则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取前外侧切口,逐层剥离至骨折处,直视下行手法整复,使骨折尽量达到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后,用 6~10孔窄形钢板或加压钢板固定;有碎裂的骨块或骨片者施加捆扎;桡神经断离者做一期吻合;术后用攀肩石膏固定 4~6周。观察组根据骨折部位选择顺行或逆行进针治疗,尽量选择小切口,少剥离骨膜,选择直径和长度适宜的髓内钉,在 C形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者于复位后行桡神经探查术,台上X线拍片证实骨折复位内固定满意后缝合切口。两组均常规使用抗生素 1周,术后当天可进行伤肢手指伸屈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标 ①愈合标准: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不清,有一定量的骨痂相连;连续观察 2周骨折处不变形,并可适量承重;②疗效标准[1]:治愈:骨折对位对线满意,骨折已骨性愈合,功能恢复;有效:骨折对位在 1/2以上,成角在 20°以内,骨折处有骨痂形成,功能未完全恢复;未愈:骨折不愈合或迟缓愈合,或明显畸形愈合,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 30例,有效 9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愈 18例,有效 13例,无效 9例,总有效率7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 8.1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 12.3周。
3 讨论
肱骨干骨折系指肱骨外科颈以下 1~2cm至肱骨髁上 2cm之间的骨折,多发于骨干的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 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 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肱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 1%~1.5%[2]。而肱骨干系非承重骨,肌肉附着点多,应力环境复杂,因而其骨折固定以及骨愈合过程较为特殊。目前的常用治疗方法很多,每种方法达到骨愈合的生物学机制均不相同,因而各有其独特的适应证。
钢板内固定需充分暴露、剥离软组织较多,对骨折处血供干扰较大,且其属于偏心固定,应力遮挡率高,容易出现钢板下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发生率增加[3]。其固定本身对肩、肘关节功能无影响,但术后需用石膏外固定 4周为宜,不能早期进行锻炼,致使肩、肘关节活动受限。髓内钉技术使手术创伤减轻,保护了骨的血运,能够更好地抗旋转及防止髓内钉滑出。随着远端锁钉的定位安放装置进一步改进,交锁髓内钉技术将更加完善和安全。与钢板内固定相比,髓内钉属于轴心固定,应力遮挡效应小,符合肱骨的生物力学,骨膜剥离少,减少了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性。髓内钉技术用于开放性损伤或骨折时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切口要尽量小,骨膜可做横向切开或不切开,可不做骨膜剥离,不影响血供,能达到解剖复位。
本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 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 8.1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 12.3周。这表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能达到解剖愈合目的,并发症更少,恢复快,可临床推广。
[1] 邹吉林.肱骨干骨折 3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比较.临床骨科杂志,2007,22(3):251.
[2] 王兴盛,练克俭,翟文亮.肱骨干骨折临床治疗进展.中医正骨,2007,19(4):67.
[3] 韩一生,赵广跃,刘建,等.非扩髓型髓内钉的研制和临床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97,17(4):22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