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业资讯

2010-08-15

种业导刊 2010年11期
关键词:粮食小麦水稻

中国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近日,从科技部、农业部等四部委在江西南昌召开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会议上获悉,“十一五”以来,中国通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累计实现粮食增产4000余万吨。现代科技手段为促进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科技部于2004年启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选择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在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辽宁12个粮食主产省份实施。“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加大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力度,累计建设“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面积达4553.3万hm2,共计增产粮食4008.68万吨。

据了解,“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组装集成出了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粮食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

(新华网)

新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更具导向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上公布了“国家提高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政策。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1年最低收购价水平。2011年生产的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5元、93元和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虽然这是个连贯性的政策,但这一政策的内涵却具有明显的新的导向意义。

各地应当大力宣传这一重要政策,动员广大农民全力搞好秋冬种,抓紧时机种足、种好小麦,赢得明年夏粮的又一个好收成。

(农民日报)

河南建粮食生产核心区综合生产能力2020年达650亿公斤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省将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到2015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00亿kg。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了《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确定了“双赢目标,统筹协调;内涵发展,主攻单产;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区分轻重,有序推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新机制,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

《意见》指出,河南省要着力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到2020年,在保护全省686.7万hm2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50 0万hm2,使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kg,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具体来讲,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要达到550亿kg,2012年达到570亿kg,2015年达到600亿kg,2020年达到650亿kg。

同时,根据作物区域布局、增产潜力等因素,《意见》还确定了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的增产任务及年度目标,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到2020年的增产任务分别为:小麦39.5亿kg,占增产任务的30.4%;玉米85亿kg,占增产任务的65.4%;水稻5.5亿kg,占增产任务的4.2%。

(河南农业信息网)

中国与东盟农业种业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与东盟各国具有生态多样、特色农业等共同特性,为农业新品种培育和种业发展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双边、多边农业种业合作前景广阔。有关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种业发展推动了农业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农业种业方面的合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更多农业企业“走出去”。

(新华社)

航天科技集团成立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暨挂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及集团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仪式。

据了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将以空间生物环境诱变育种和空间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为两大主要研究方向,运用空间技术与生物技术交叉结合等方式,探究并揭示空间环境对生物体产生有益变化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生物技术,以及生物新品种、新医药和新健康产品。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航天科技集团在空间生物领域的核心研发能力,对空间生物领域未来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872公斤——杂交水稻单产再创新高

近日,由国家科技部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实施的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品种“广占63S/1128”组合,经专家现场测产,每667m2平均产量达到872 kg,创全国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为实现袁隆平院士第三期杂交水稻高产攻关目标,湖南省隆回县承担了国家科技部“863”计划,每667m2产量900 kg高产试验攻关项目,并在羊古坳乡进行攻关试验。羊古坳乡是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试验地。

(光明日报)

山东省成为我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第一省

山东省从“十五”起,就将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和主攻方向,不断增加投入,加强示范引导,推动了全省玉米生产机械化全面快速发展,创下了发展玉米机收的“山东速度”。山东省2010年的玉米机收水平会在2009年53%的基础上再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突破70%,成为全国玉米机收第一大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中国农机化导报)

我国通过航天工程育成60多个农业新品种

从“2010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上获悉:我国的航天工程育种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可喜成果,截至目前,已有60多个农业新品种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并获大规模推广应用,为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作物抗性等做出重要贡献。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介绍,从1987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首次成功进行了农作物种子的太空搭载试验开始,20多年来,我国进行了多次作物种子与微生物菌种的搭载飞行试验,至今已利用15颗返回式卫星和7艘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生物菌种和材料,获得了大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品种。

(中国经济网)

陕西省旱地玉米每667m2最高产量突破1000公斤

经国家农业部专家组的测产验收,2010年陕西省在延安、榆林两市开展的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高产创建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项目区旱地玉米最高每667m2产量突破了1000 kg,达1192 kg,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粮食增产的又一新举措。

(中国新闻网)

“中麦895”创我国小麦品种技术转让新纪录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近日以1000万元高价,向河南联丰种业有限公司转让小麦新品种“中麦895”在河南和江苏等省的独家生产经营权,创造了我国小麦品种技术转让新纪录。

据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介绍,小麦属自花授粉作物,生产上全为常规品种,农民无需每年换种,因此小麦种子产业的发展远不及杂交水稻和玉米等,技术转让市场上单个新品种通常售价在120万元左右。

(科技日报)

中国专家研发一项新技术可使水稻增产10%至15%

“寒地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日前通过了国家级专家组的田间鉴评。10年的推广示范表明,该技术可减少氮肥用量2 0%以上,使氮肥利用率达到50%左右,水稻增产10%~15%,每667m2可增收100元左右,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显著。

据介绍,该技术的测产结果为每6 6 7m2产量868 kg和770 kg,实现了每667m2产量800 kg左右和每公斤氮生产100 kg稻谷的目标,远远高于目前每667m2产量600 kg和每公斤氮生产60 kg稻谷的水平。

课题组负责人、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元英教授介绍,这一技术主要根据水稻目标产量和土壤养分状况确定氮磷钾总量,同时按照高产水稻需氮规律和土壤供氮特性,确定合理的施肥时间和施用比例,提高水稻肥力利用效率。

(新华网)

河南培育成功“玉米稻”

两米多的株高像玉米,又宽又长的叶子像玉米,丰富的气生根像玉米,直立紧凑的穗形像玉米,大而饱满的籽粒更像玉米。日前,来自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科技厅和河南省农业厅等单位的30多名专家在新乡市河南丰源种子公司的试验田里参观了单株产量达到250 g,被农民们称为“玉米稻”的水稻新类型。

这种抗倒伏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而且超高产的水稻新品系是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新乡市河南丰源种子公司联合组建的新乡市远缘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的。该中心运用生物远缘大分子转移技术,不使用容易产生有害物质的介导载体,采取种质细胞原位导入的方法,成功地把玉米的DNA片段导入水稻,使水稻发生了丰富的有利于提高抗性和产量的变异。“玉米稻”是该中心通过多次田间试验优选的具有培育高抗高产水稻新品种的种质资源之一。

(三农在线)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水稻“头号杀手”防御新途径

水稻与它的“头号杀手”白叶枯病菌之间,怎样进行着防御和进攻的拉锯战?如何防御它?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石平教授课题组首次揭示其中的新机理,有助于设计有效途径培育抗病水稻品种。

王石平课题组研究表明,“狡猾”的白叶枯病菌会利用激活水稻生长繁殖必不可少的显性xa13基因,来减少铜在水稻导管中的分布,悄悄打开一扇侵害水稻的门。但水稻中产生了不被白叶枯病菌激活的隐性抗病基因xa13,使水稻导管内铜含量能够抑制白叶枯病菌的生长,从而起到抗病的作用。

11年来,王石平课题组一直在对隐性抗病基因xa13这种新型水稻抗病基因进行研究。该基因影响着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和水稻的生长,是可以用于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之一。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病原细菌利用宿主基因征服宿主的一种新机理,而且揭示了可能涉及水稻与病原共进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新华网)

转基因耐盐水稻新品种培育取得新突破

海水不能直接灌溉水稻,这是一个常识。不过,再过一两年,这个定律有望被打破。由杭州市农科院承担、三门县农业局协作的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转OsCYP2基因耐盐水稻新品种培育”项目,已在该县进行田间实验,并于日前接受专家现场考察。

“转OsCYP2基因耐盐水稻新品种培育”项目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在前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成功向农业部转基因安全办公室申请田间试验,以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水稻株系。

考察报告显示,通过近两年实施,田间试验取得明显成效,获得11个耐盐性强的转OsCYP2基因水稻株系。在1.2%至1.6%盐度海水的全程灌溉下,部分转OsCYP2基因水稻株系能够结实,结实率达到35%以上。另外,已成功克隆出8个耐盐相关基因,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3项已获得授权。

(台州日报)

美国发现一种转基因玉米抗病虫能力惠及普通玉米

目前,美国种植的玉米约有6 3%是BT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自1996年开始引入美国,它可以表达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蛋白,这种蛋白能杀灭多种害虫。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威廉·哈奇森等人分析了BT转基因玉米对欧洲玉米螟的影响,后者是一种19 17年意外传入美国中西部的毁灭性害虫。

研究人员表示,欧洲玉米螟并不能区分BT转基因玉米和普通玉米,因此,雌虫在两种玉米地里均可能产卵,产在转基因玉米上的卵孵化而成的幼虫一旦以玉米叶为食,便会在24小时至48小时内死亡。

研究人员发现,BT转基因玉米在美国中西部的广泛种植显著减少了欧洲玉米螟的种群数量,使转基因玉米和普通玉米的种植均因害虫的减少而获益。

(新华网)

印度开发出水稻粒长伸长性状标记系统

水稻粒长是由不同的DNA st ret ches调控的,其中最主要的是GS3基因,因为该基因控制了粒长变异的8 0%~9 0%。早先的研究显示,当DNA的外显子或片段为突变的GS3蛋白合成编码时,粒长变异程度最大。M.S.Madhav以及来自印度水稻研究所的其他科学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开发了一种简单的标记系统,并命名为DRR-GL。

该标记系统是通过一个分离群体和152个水稻品种来验证的,并在煮熟之后发现与米粒长度及颗粒伸长有关。根据科学家们的说法,该标记系统易操作、省时省力,并能用于粒长性状的大面积标记辅助选择。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周报)

用“组织培养”法育出更耐涝小麦

当洪涝灾害发生后,在旱地生长的小麦植株如果长期被水浸泡就有可能因根部缺氧而死亡。为解决这一问题,俄罗斯研究人员通过诱导小麦的愈伤组织,培育出了耐涝能力更强的小麦品种。

俄科学院植物生理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布的公报显示,他们将取自某种小麦的一组细胞放入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诱导其产生组织团块,这便是愈伤组织。将这种组织置于固态培养基中,可分化成新的小麦植株。

然而,为了提高小麦的耐涝性,俄研究者将小麦愈伤组织泡在装有液态培养基的烧瓶中,并向烧瓶里注入氮气,将瓶中的含氧空气“挤走”,促使愈伤组织在浸泡和缺氧环境下分化生长32小时。此后,经过如此“洗礼”的愈伤组织被取出分割成体积相同的小块,继而放入固态培养基中,在正常通风条件下继续培育。一个月后,部分愈伤组织最终发育成小麦植株。

在此后的对比实验中,研究者在26 ℃的环境下,将新培育出的上述小麦的根部浸泡在水中16天,结果有2/3的小麦植株最终存活下来。而对照组的普通小麦中,只有1/3的植株幸存。此后持续进行的实验显示,这种新品种小麦的耐涝特性稳定遗传给了其第二代和第三代。

(科技日报)

美国科学家发现硬粒型优质蛋白玉米的遗传基础

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了硬粒型优质蛋白玉米(QPM)的遗传基础,该成果将有助于科学家利用传统育种技术或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更加优良的优质蛋白玉米品种。

传统玉米因缺少赖氨酸和色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不能成为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优质蛋白玉米(QPM)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解决了玉米蛋白质含量低的问题;但由于其籽粒松软,商业化受到一定影响。硬粒型玉米将使玉米的收获、贮存和运输更为便利,从而实现玉米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完美统一。

(国际农业科技快讯)

猜你喜欢

粮食小麦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一季水稻
哭娃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