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大豆高产栽培问题及对策

2010-08-15袁文先张东勤王宝亮张文轩

种业导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郸城县夏大豆优良品种

袁文先,张东勤,张 琪,张 宁,王宝亮,姜 辉,张文轩

(1.郸城县农技推广中心,河南 郸城 477150;2. 郸城县农业局;3. 郸城县农技推广站;4. 郸城县土壤肥料站)

1 郸城县夏大豆生产基本情况

郸城县常年夏大豆种植面积1.5万hm2左右,是秋季第二大粮食作物,但是,夏大豆单产低而不稳,长期制约了夏大豆生产的健康发展。2007年、2008年、2009年全县夏大豆每667m2平均产量分别为150.6 kg、171.2 kg、155.7 kg,徘徊在每667m2产量160 kg左右。

近几年,郸城县农业局组织技术力量开展夏大豆高产攻关试验,2007-2009年3年高产攻关试验结果为:每667m2平均产量分别为225.5 kg、250.4 kg和236.8 kg,分别比同期平均单产增加74.9 kg,79.2 kg和81.1 kg,增幅分别达到49.7%、46.3%和52.1%。

2 郸城县夏大豆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优良品种利用率低

一是农户购买大豆种积极性不高。每年郸城县夏大豆种子销售总量约为15万kg左右,优良品种覆盖率仅占15%~20%。

二是大豆品种来源复杂。除从正规渠道购买大豆种外,有些农户轻信不法商贩误导宣传,从非正规渠道购买高价大豆种,结果上当受骗。

2.2 种子处理不科学

表现为不拣种、不晒种、不药剂拌种,造成大豆出苗不整齐、不健壮。

2.3 施肥不足

农户种植夏大豆施肥不足。

2.4 前茬药害重

小麦田长期使用苯磺隆制剂,以及部分农户在春节后仍高剂量使用含苯磺隆成分的麦田除草剂,造成麦茬大豆苗期生长缓慢,影响大豆壮苗早发。

2.5 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对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大豆食心虫、豆荚螟、斜纹夜蛾和大豆叶斑病防治不及时。

2.6 倒伏

未能掌握使用控旺技术,从而造成大豆旺长而倒伏。

2.7 生长发育不充分

大豆瘪粒,鼓粒不充分。常是三粒角结二个粒,二粒角结一个粒,并且由于灌浆不充分,百粒重较低。

3 郸城县夏大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措施

3.1 选用优良品种

应选用正规种子公司繁育生产的大豆品种,目前在郸城县表现较好的有中黄12、中黄22、中黄29、周豆22、郑9525、荷豆12、荷豆13等品种。

3.2 搞好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15~20 d,选晴天晒种2~3 d,并拣除秕粒、病粒,同时做好芽率试验。播前每5 kg种子用适乐时10 ml对水适量拌种,再选用微生物制剂拌种,促苗齐苗壮,防治苗期病害。

3.3 合理密植

大粒型品种每667m2播种4~5 kg,留苗1万~1.2万株;中小粒型品种每667m2播种3~4 kg,留苗1.2万~1.5万株。

3.4 科学施肥

施用种肥,播种时每667m2施N∶P∶K=15∶15∶15的复合肥10 kg或高磷三元复合肥10 kg。

追肥,大豆分枝期至开花初期每667m2追施尿素4~5 kg。

叶面施肥,结合防病治虫搞好叶面施肥。大豆苗期每667m2叶面喷洒漯效王40~80 g+天达2116细胞稳定剂40~60 g,初花期至结荚期,叶面喷施含氮、磷、钾、硼、钼、硫等养分的多元肥料,可增产30%~50%。每隔10~14 d喷1次,连喷2次。

3.5 预防倒伏

大豆初花期,每667m2用多效唑60~80 kg对水30 kg叶面喷雾,如雨水较多,大豆长势偏旺,可在15 d后再补喷一次。

3.6 搞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在大豆2~4片羽状复叶时,每667m2用5%精喹禾灵乳油50~75 ml+24%乳氟禾草灵乳油20 ml,对水30 kg均匀喷施,防治大豆的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大豆苗期每667m2用98%恶霉灵2 g+天达2116液肥40 g,对水30 kg叶面喷雾,可壮秆增根;在大豆初花至结荚期,每667m2用1%甲维盐2~3 g+2.5%高效氯氟氢菊酯40~50 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对水30~45 kg叶面喷雾,可综合防治大豆病虫害。

[1]李燕婷,肖艳,等.作物叶面施肥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6-168.

[2]朱峰,汪洪洋,等.夏大豆新品种淮豆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7(5):27.

[3]魏忠诚.夏大豆高产栽培示范[J].河南农业科学,1987(8):10-11.

猜你喜欢

郸城县夏大豆优良品种
菏泽市夏大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优质夏大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郸城县种粮农户投入行为研究
安徽天长 建试种基地育优良品种
优质夏大豆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思考研究
郸城县
郸城县2012年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浅谈洺河河流改造与治理
北美海棠优良品种及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探究玉米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的推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