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安全·生物技术——聚焦2009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
2010-08-15
徐小青:国内企业要争取获得其他国家的优良品种和育种技术,提高国内种业的竞争力,在合作进程中使中国种业良性发展,逐步壮大起来。
袁隆平: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内种业不能消极被动控制引进的数量,而应该不断提升种子的创新能力,跟上先进种业技术的步伐。
日前,一个吸引全球种业界人士的年度盛会“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在广东省广州市隆重举行。本届种博会及种业高峰论坛选择广州作为举办地,既是国内外展商、采购商的市场选择,也体现了业界对广东种业在对外开放中取得成就的高度重视。本届种博会完善了“展览+论坛+示范”的种业会展新模式,而且为推动中外种业交流与合作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1 共识:创新是种业发展的核心
在本届种博会1万多m2的展馆内,在广东农业良种示范展示会上,在种业高峰论坛上,从具象到抽象,创新已经成为种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共识,它包含着品种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服务的创新,而品种的创新尤为重要。
先正达种业中国总裁张德忠说:“先正达发展的根基是深深植根于创新的。在过去几年中对研发的投入,使我们能够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以满足农民的需求,提高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利马格兰种业集团旗下法国Clause蔬菜种子公司东北亚总经理卡罗琳·泰勒里耶·段女士,在“创新赢得未来”的演讲中,表达了创新对于种业和种业公司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她说:“目前我们14%的利润是用来进行研发和创新,已经开发出15大类新产品。由于研发和育种中心覆盖了世界各个地方,所以产品要适应不同的生态和气候条件,才能满足各地消费者的需求,也才能赢得市场。”美国种子协会ESTA种子质量服务经理约翰·R·密兹克在“种业中的创新”演讲中,也强调了创新是种业的核心价值,他说:“高品质的种子是农民高产和高回报的基础,美国主要农作物的单产,在过去几十年间显著提高主要是靠品种的改良和创新。”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主任刘长江说:“辽宁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品种创新至关重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辽宁省的玉米、水稻、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大约3到4次,平均每次作物的单产都增加,通过杂交育种这个过程,使产量大大提高了。”
在谈到创新的动力时,美国种子协会ESTA种子质量服务经理约翰·R·密兹克的讲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对于种子公司而言,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给他们的研究提供最终的促进因素,或者是驱动力。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私营部门用于研究的投入大概是5000万美元,而现在超过了20亿美元,是什么因素促进了私营部门的研究投资的增加,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知识产权意味着有更多创新、更多投资。在《美国植物品种保护法》(1970年)通过之前,美国只有34个棉花品种,在2000年已经有超过160个棉花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有很多方式,有专利数据保护、商标、合同、许可等等。”
创新虽然得到国内种业界的认同,但是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说:“一方面,我国种业企业大大小小8000多家,多以产、销为主,育种的材料、人力资源不足,无力投入或者根本就没有育种投入,这里边很多是申请阶段就买了申请权,还不是真正自己有一支研发队伍,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很低。另一方面,在法规方面的漏洞也对原始品种创新的积极性有挫伤。现在的种子为什么乱,为什么侵权多,还有一个技术问题,就是现有的品种审定,没有做DUS(特异性、一致性、特定性)测试,无法证明是不是一个新品种,现在通过审定的品种很多,但是突破性的品种很少,这就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加上完善,来保护和促进种业的创新。”
2 焦点:保护能否给种业带来安全
目前,外资进入中国的速度在加快。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邓光联介绍:中国现在有49家持有效证照的外资企业,包括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各种类型,外资进入步伐加快。自2000年至今,外资企业在中国共审定玉米品种84个,占3.05%,尽管总体市场份额不大,但一些品种影响很大,推广速度很快。在蔬菜种子市场中,“洋品牌”占据新、奇、特品种市场,控制了50%左右市场份额,利润占到80%以上。国内种子企业的现状是“多、小、散”,核心竞争力不强,几个种业上市公司像登海种业、隆平高科、敦煌种业、丰乐种业,在国内的利润和业绩已经很大了,但是还不能和跨国公司相比。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种业发展需要保护的呼声此起彼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认为:“虽然中国种业发展目前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过度保护并不可取,应当寻求一种共赢的发展模式。在国外种子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一些品牌逐步取得市场优势的情况下,国内种子企业一方面要努力发展自有品种,一方面与国外企业采取技术合作方式,争取获得其他国家的优良品种和育种技术,提高国内种业的竞争力,在合作进程当中使我们中国种业良性发展,逐步壮大起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也表示,单纯的限制和保护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他说:“中国种业不应惧怕国外种子的竞争,我们应该一边引进一边跟上。国外的一些优良种子确实不错,比国内市场种子要好,因为收成高,农民也愿意种。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内种业不能消极被动控制引进的数量,而应该不断提升种子的创新能力,跟上先进种业技术的步伐。”
保护是否真正能够带来安全,中国大豆产业目前的竞争状况就是很好说明。到目前为止中国大豆产业是没有外国公司涉足的行业,那么它安全吗?恰恰相反,中国的大豆正在失去市场的话语权,其原因是育种水平、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的落后,使中国的大豆生产失去了竞争力。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书库认为,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种业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国内种业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育种技术现代化方面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大大丰富种质资源。总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我国种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最终取决于我们自身种业的健康发展和种子公司强大的竞争力,而不是把国外公司堵在门外就安全了。只有加快种子产业体制改革,加快种子产业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进步,我们的种业发展才能在交流开放中更加自信,也才能提高中国种业以及农业综合竞争力。
3 展望:生物技术肩负重任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推广协会(ISAAA)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全球已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8亿公顷,目前已有25个国家在种植转基因作物。转基因技术所蕴藏的商业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更重要的是,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生物技术还为人类社会打开了希望之门。人口不断增长、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的紧缺和分布不均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化,这一切都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农业部科教司转基因办公室副处长邵建成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演讲中说:“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转基因作物应用,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应该说转基因技术确实为我们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全球批准了20多种转基因作物,但是真正大规模在生产上起到作用的还是大豆、棉花、玉米、油菜这四个品种。可以预料,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转基因产品会越来越多。拜耳作物科学政府公共与技术事务经理叶大维在“全球杂交水稻种业的现况、特点及发展趋势”演讲中,对生物技术运用于水稻抗病和高产的研发前景表示乐观。
目前孟山都、先正达、拜耳等大公司,都从全球化的战略出发,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强生物技术的储备,通过跟当地的合作,培育适合于各个生态区域的品种,使生物技术越来越多地造福人类。为了加快生物技术的发展,中国政府在2020年中长期规划里,也把转基因研究列为重大专项,从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培育、安全评价等方面进行攻关。随着重大专项的深入实施,以及安全管理的推进,中国的生物技术研发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