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苎麻榨菜套作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2010-08-15周光凡张龙云何超群

中国麻业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涪陵区苎麻套作

周光凡,张龙云,何超群

(涪陵苎麻试验站,重庆 涪陵 408000)

榨菜和苎麻是重庆市特别是涪陵区目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推产业,而榨菜更是我市的特色农业产业。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我市榨菜原料基地将发展到7.0万公顷,这仅仅依靠发展沿江乡镇(低海拔区域,200-550m)是不能够实现的。特别是受三峡库区淹没的影响,沿江榨菜面积还将减少10%,因此,尚需增加约3.0万公顷,也就意味着榨菜二线原料基地必然向中高海拔乡镇(600-800m)扩展。而中高海拔乡镇又是我市主推苎麻种植的重点区域。就如何利用苎麻地秋冬季丰富的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从2004年开始,历时5年,相继在我市涪陵区新村、两汇等不同海拔区域乡镇的苎麻地中进行了麻菜套作试验研究与示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重庆市榨菜生产情况

1.1 关于榨菜

榨菜的原料植物叫作“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芥菜植物中的一个变种。其典型特征是在营养生长期茎部变态膨大呈肉质,且膨大茎上每张叶柄基部着生2-3个瘤状突起,故名“茎瘤芥”,在四川、重庆等地俗称“青菜头”、“包包菜”,有的也直接称作“榨菜”。实际上榨菜是用“茎瘤芥”的瘤状茎经过腌制加工后形成的产品(商品),该产品因加工过程中有通过压榨除去水分的环节,所以叫作“榨菜”。

1.2 重庆市的榨菜生产

据考证,“茎瘤芥”18世纪中叶以前分化起源于川东长江沿岸,该区域的棕紫泥、灰棕紫泥和红棕紫泥土壤以及秋冬季冷凉湿润而无严寒的气候环境,成为茎瘤芥的最适生态区。现重庆市有近20个区县种植榨菜,总面积约5.3万公顷。我市涪陵区1951年榨菜面积仅330公顷,1997年(重庆直辖、涪陵建区以前)发展到1.47万公顷,到2008年已达3.87万公顷(全区耕地总面积6万余公顷),发展速度极快,1995年被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2008年全区榨菜产业总产值近30亿元(包括农民青菜头收入、半成品和精深加工以及为其服务的陶瓷、竹编、塑料、造纸、盐业、运输等收入),形成了以榨菜为核心的一个大行业,是涪陵区的农业支柱产业,约50万农民在这一个大行业中从业。重庆市2002年把榨菜作物确定为市定主要农作物,2004年启动了“重庆市100万吨榨菜深加工产业化工程”项目。

涪陵榨菜最早形成商品起于1898年(涪陵商人邱寿安把青菜头加工制作成榨菜在宜昌、武汉开商行销售),190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后一直被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涪陵榨菜、欧洲酸菜、德国甜酸甘蓝)之一。目前涪陵有榨菜精、深加工企业约70家,最为著名的是涪陵榨菜集团(国有,职工5000人,国家级龙头企业)的“乌江”牌系列榨菜和辣妹子集团(民营,市级龙头企业)的“辣妹子”牌系列榨菜,均为中国驰名商标。

2 重庆市苎麻生产加工基本情况

重庆市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地等条件,使其具有相当丰富的特色农业产业。同样,栽培苎麻也是促进重庆山区、库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种植业。重庆市位于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苎麻种植历史悠久,从《华阳国志》可知,涪陵苎麻最早产于蜀汉的涪陵郡(今彭水,黔江、酉阳、武隆等县),已有1000多年历史。主要集中在三峡库区和武陵山余脉,多在海拔400~800米的低山丘陵区(坪坝地带、或山坡地)种植,对保护耕地、防治水土流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一部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目前重庆市主要产麻区县有:涪陵区3300公顷、忠县2000公顷、丰都县2000公顷、武隆县1000公顷、南川区700公顷、彭水县1000公顷、江津区1300公顷,加上其他区县零星种植,共计约1.3万公顷。主要种植品种有湘苎二号、中苎一号、川苎八号以及当地上世纪80年代种植的老品种“黑皮蔸”,栽培土壤主要为紫色土,平均单产100公斤左右。前几年,在国内外对天然麻纤维需求增长的带动下,各区县的发展速度较快,并推动了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改良,提高了单产及麻农的经济收入。

据统计,重庆市苎麻种植面积占全国苎麻总面积的10%,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左右。市内有重庆涪陵金帝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有大型纺织工业企业,主营苎麻纺、亚麻纺和棉麻混纺,总资产6亿元,员工6千余人),该企业位于涪陵城区东郊(目前正在改制和重组),已形成脱胶、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产业链条,每年苎麻需求量1万吨左右。其生产规模、装备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前茅,是国家纺织工业局确定的重点跟踪企业。另有南川、江津等4个苎麻脱胶厂。全市麻纺加工整体能力较强,原麻年需求量1.5~2万吨,苎麻织物染整生产能力占全国的20%以上。荣昌县传统的以苎麻为原料的手工制品“夏布”出口韩国和日本,是当地独具特色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目前,全市苎麻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产品出口受到制约,企业效益大幅度降低,生存和生产发展异常困难。同时,种植苎麻的比较效益大幅下降也给全市苎麻基地带来了“卖麻难”问题,农民种植和管理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影响。

3 重庆市麻菜套作研究和生产应用

3.1 研究“苎麻+榨菜”种植模式的背景

重庆市苎麻产业的发展,几经大起大落的艰苦历程。以涪陵区为例,建国前夕,全涪陵地区(9县1市)有苎麻706公顷,总产450余吨,居四川省第三位。建国后,鉴于军工、民用需求量大,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农产品经营渠道放开后,国际市场需求量增大,当时原麻收购价涨到人民币6.0元/公斤,最高达15元/公斤,极大地刺激了苎麻生产的发展,到1987年涪陵9县1市的苎麻面积曾达到2.73万公顷,总产达1.7万吨。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纺织品受出口配额限制,以及市场疲软,企业出现压库,农民毁麻,生产萎缩,面积锐减,至1999年涪陵区(原涪陵县)的苎麻面积不足33公顷,产量仅50吨。

2000年,在我国加入WTO的同时,“白马苎麻纺织厂”也移民搬迁到涪陵,改制成立“重庆市涪陵金帝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营苎麻纺织品加工经营,年需纤维原料0.8-1万吨。为此,涪陵区委区政府遂将苎麻生产纳入全区农业重点产业发展(与榨菜、畜牧、蚕桑并列为涪陵农业的“四篇大文章”),至2005年,涪陵区的苎麻面积已恢复发展到3133公顷,位居重庆直辖市各区县前茅。

苎麻产业的大起大落使我们认识到,发展一个产业实属不易,要保住这个产业更是何其艰难。为此,我们于2004年开始探索研究“苎麻+榨菜”的种植模式,试图把苎麻(深根型,一般入土达50cm以上,大部分根系分布在35cm左右耕层)和榨菜(浅根型,入土20cm左右)这两类作物在同一地块统一协调起来。作者分别从苎麻和榨菜的品种搭配、榨菜移栽苗龄及时间、榨菜本田管理技术(追肥、施药和中耕)等方面进行研究,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一套麻菜种植模式及技术并在涪陵、丰都和南川等苎麻产区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3.2 “苎麻+榨菜”种植模式的研究结果

3.2.1 生物学性状表现

3.2.1.1 榨菜生物学性状表现 苎麻冬季行间套作的榨菜,不论高低海拔,长势都普遍较好。研究结果表明,以应用榨菜品种“永安小叶”为例,9月下旬播种育苗,10月下旬移栽,每667m2植3750株,每667m2施用37.5kg复合肥,表现最好:抽样调查榨菜膨大茎(青菜头)单个重0.45-0.55kg,最大的达1.35 kg,茎叶比为1:1.05-1.25。

3.2.1.2 苎麻生物学性状表现 调查表明,套作榨菜后头麻生长明显优于对照区(苎麻地冬闲,不套作榨菜),其平均有效株数比对照区增加1.4株/m2、株高增加5.2cm、茎粗增加0.05cm、皮厚增加0.04mm,单纤维支数平均达到1875公支。

3.2.2 产量品质表现

3.2.2.1 榨菜产量品质 根据试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①低海拔区域(涪陵两汇试验点)套作的榨菜平均产青菜头2250kg/667m2,最低1800 kg,最高可达2750 kg;②高海拔区域(涪陵新村试验点)套作的榨菜平均产青菜头1750 kg/667m2,最低1250 kg,最高2150 kg。套作的榨菜空心率低,外观质量好,菜形符合加工要求。

3.2.2.2 苎麻产量品质①低海拔区域“麻菜”套作模式每667m2平均产原麻265.5kg,比对照(未套作榨菜)增产25.9kg,增产10.8%。其中头季麻每667m2增产原麻13.0kg,增产14.4%,二麻增产9.6%,三麻增产7.6%;②中高海拔区域套作模式每667m2平均产原麻217.3kg,比对照增产原麻17.3kg,增产8.7%。其中头季麻每667m2增产原麻9.7kg,增产11.5%,二麻增产6.8%,三麻增产5.6%。其有效纤维长度均大于1m,单纤维支数经品质化验普遍达1800公支以上,最高达2300公支。

3.2.3 收入对比

3.2.3.1 榨菜收入“麻菜”套作低海拔区域平均榨菜收入1260元/667m2(按2006-2008年收购均价0.56元/kg计),高海拔区域平均榨菜收入980元/667m2。

3.2.3.2 苎麻收入“麻菜”套作低海拔区域每667m2产原麻265.5kg,收入2124元(按2008年交金帝集团价8元/kg计),比对照平均增产原麻25.9kg,增收207.2元;高海拔区域每667m2产原麻217.3kg,收入1738元,比对照平均增产原麻17.3kg,增收138.4元。

3.2.3.3 麻菜套作增加的总收入①低海拔区域每667m2收入3384元,比不套作榨菜的对照区平均增收1467.2元;②高海拔区域每667m2收入2718元,比对照区平均增收1118.4元。

3.3 “苎麻+榨菜”种植模式的初步应用效果

近两年,我们相继在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新妙镇、龙潭镇以及南川区冷水镇、丰都县十直镇等乡镇进行麻菜套作模式示范推广约660公顷,效果比较显著,群众乐意接受;尤其是在第三季苎麻收割后种植一季榨菜,不但增加一季榨菜收入,而且有利于来年苎麻的生长,至少可总结归纳如下好处:

3.3.1 充分利用了秋冬季苎麻行间空闲地,增种一季榨菜,1块地当作了同样面积的2块地用,套作的榨菜产量相当于净作榨菜产量的70%。

3.3.2 同时保护和促进了两个产业。一季榨菜有较恒定的收入,每亩980-1260元(尚未计算农户自己加工榨菜半成品的附加收入),在苎麻行情(价格)起伏较大时,农户能够应付自如,不至于恐慌到急忙去挖掉麻蔸。

3.3.3 麻菜套作对苎麻生产本身的作用

3.3.3.1 秋冬季种植榨菜,其田间活动可弥补苎麻冬管(如对苎麻的中耕、施肥等)的不足。

3.3.3.2 种植榨菜可抑制苎麻行间的杂草丛生现象。

3.3.3.3 中高海拔区域麻地种植榨菜可对苎麻起到保暖防冻作用。

3.3.3.4 种植榨菜所施用肥料的一半以及榨菜收获后遗弃的根须、叶片等可供苎麻植株再利用。

4 麻菜套作模式亟待研究完善的几个问题

4.1 套作后两种作物病虫害的变化及防控技术研究

4.2 套作的茬口衔接及榨菜育苗新技术研究

4.3 套作后肥料种类搭配及提高施肥效果的研究

4.4 第二季麻收获后连续种植两季榨菜的试验研究

[1]张龙云,等.苎麻冬季空闲行间种植榨菜试验示范初报[J].中国麻业,2005(2):37-38.

[2]张龙云,等.“涪陵苎麻”的优势及开发策略.中国麻业科学,2008(5):102-104.

[3]周光凡,范永红,刘义华,等.茎瘤芥(榨菜)研究进展及其对产业化发展的贡献[J].中国蔬菜,2009(16):36-40.

[4]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涪陵区苎麻套作
施用有机肥对不同品种苎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甘薯与小麦套作对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桑园全年免耕周年套作技术进行专家测产
远离套作之嫌,力创真我之文—以2019年浙江高考考场作文为例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悬铃叶苎麻基因组DNA的六种提取方法比较
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