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30年美国宗教社会学的发展情况

2010-08-15杨凤岗

关键词:世俗化社会学学者

杨凤岗

近30年美国宗教社会学的发展情况

杨凤岗

过去30年来,美国的宗教社会学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在此之前,世俗化理论是有关宗教问题的唯一标准答案,即认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必然会随之衰落,即使它不消亡,其社会影响也必然会消弱,变成个人的私下信仰,或者成为隐而不显的信仰。种种世俗化理论是启蒙运动以来思想界的认知主流,影响弥远。但是,社会发展现实却与这个标准答案相背离,在20世纪后期,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宗教不仅继续兴盛,而且其社会政治影响依然巨大。因应这些社会现实,宗教经济学和宗教市场理论兴起,形成新的宗教社会学理论范式,为宗教的持续活力现象予以更加符合逻辑和事实的合理解释。

经过二三十年的激烈辩论,可以说现在已经尘埃落定了,就连世俗化理论的集大成者皮特·伯格也公然放弃了世俗化理论。尽管仍有个别美国学者坚持某种修订过的“新世俗化理论”,但更多的学者显然已经丢下这个理论包袱而另奔前程。当然,在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个理论范式的转换则依然是正在进行时。

在范式转换的过程中,学者们你来我往互相诘难辩驳,不仅参与辩论者兴趣盎然,而且引来众人围观。然而,新的范式确立以后,宗教社会学研究应该往哪里使劲?尘埃落定以后,宗教社会学如何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不少美国宗教社会学学者关心这个问题,已经有几组论文探讨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梳理已经走过的路来看其进一步延伸的可能方向。位于纽约的“社会科学研究协会”在今年2月初发表了一篇工作论文,断言宗教社会学正在形成“强纲领(strong p rogram)”学科(h ttp:∥b logs.ssrc.o rg/tif/2010/02/08/the-em erging-strong-p rogramin-the-socio logy-of-religion/)。此文一出,迅即引发学者在网上纷纷回应。

这篇工作论文的二位作者梳理了1978年至2007年30年间发表在主流学术期刊上的587篇宗教社会学研究论文。他们的论文样本取自《美国社会学期刊》、《美国社会学评论》、《社会力量》这三份公认的一级社会学期刊,以及《宗教社会学》和《科学研究宗教期刊》两个宗教社会学专业期刊。30年来,在一般社会学期刊上发表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论文无论从总量上看,还是从比例上来看,都有显著增加。在1978—1982五年间,共发表30篇。在2003—2007五年间,共有40篇。宗教研究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从3.7%增加到5.8%。这表明,宗教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其他社会学学者的关注,而不再仅仅局限在宗教社会学专家圈子之内。

之所以称之为“强纲领”学科,是因为宗教社会学研究论文更加注重因果关系的检验,有越来越多的论文把宗教作为自变量,检验宗教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的影响,而不再仅仅把宗教当作被解释的对象。就是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宗教具有自身独立性,而不仅是个附着在其他某种社会本质上的表层现象或附带现象,宗教可能引发个体和社会后果。

在研究因果关系时,宗教社会学对不同宗教现象会做出社会效果的判断,但是进行这样的社会学评价不同于基于信仰或哲学立场的价值判断。比如,有很多论文发现宗教信仰和实践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这并不是论证他们所信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小说的虚构世界对于读者也可能有积极作用。社会学自我限定在对于可观察的效果部分的判断,对于形而上的信仰内容则悬置不论。

美国近30年来的宗教社会学论文既发现某些宗教信仰和实践有积极的社会作用,也发现某些宗教信仰和实践有消极作用,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说宗教对于社会和个人一定都好或一定都不好。不过,总体来说,有比较多的论文发现宗教具有积极作用。在把宗教作为自变量之一的论文中,有41.7%的论文发现了宗教的积极作用,16.7%的论文发现了消极作用;在把宗教作为主要自变量的论文中,这两个比例分别是46.3%和15.9%。作者总结说:“从我们的回顾来看,宗教会有益于人的福祉这个观点完全可以是真实的、难以反驳的、并且被反复验证的科学发现。”

宗教社会学论文得出对于宗教的正面结论,是不是由于研究课题得到了宗教性质的基金资助而影响了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呢?令作者和读者感到惊奇的是,那些得到宗教性质的基金资助的课题研究论文有26.3%报告了宗教的积极作用,而那些得到政府或公共研究基金资助的论文则有41.4%报告了宗教的积极作用。就是说,是那些没拿宗教性质的基金资助的研究更多地报告了宗教的积极作用。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于这些学者没有受惠于宗教资助,因此也就不必担忧被指责为结论不客观或不公正,在报告其发现时也就更加放得开。其实,持守严谨的价值中立立场是独立的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而不应受到经费来源的制约。正是这种独立的科学研究精神,使得在美国宗教社会学论文中,既有客观报告宗教负面作用的,也有更多客观报告宗教正面作用的。

实事求是,这是宗教社会学最根本的原则。既不夸大宗教的积极功能或消极功能,也不隐瞒宗教的正面作用或负面作用。无论在哪里,都应当如此。

(作者系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教授)

猜你喜欢

世俗化社会学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学者介绍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