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培养目标”解析
2010-08-15魏振枢薛培军
魏振枢,薛培军
(中州大学学报编辑部,郑州 450044)
所谓目标指的是“想达到的地方”或者是预期的状态,或者是伴随着计划和行动而真正想要的东西或想要达到的一种状态。教学培养目标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要求,是教育思想的结晶。培养目标在其形成和诉诸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体现为一种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标准,而且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成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在诸多教育概念中,培养目标是教育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就很难谈得上质量和评价。因此可以说,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对“培养目标”的描述
1.1991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
2.1995 年 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3.1999 年 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个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而对高职人才的定位,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4.国家教育部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5.国务院国发[2002]16号《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6.2003 年底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 2004年 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7.教育部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第一次提出高职教育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提出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8.教育部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暂停审批高职院校升格,发展高职教育要以二年制为主。提出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9.国务院国发[2005]35号《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10.教育部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主要部署 100所示范性院校建设问题。同时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1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探析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是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到 2004年 7月的“南京会议”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高技能人才”,同时强调了“实用型”、“应用型”、“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一定位自然和教育部倡导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对较低,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范畴。还有人则认为社会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中职由于入学基础及条件所限,不能达到对这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职教育要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所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包括高级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在当前,应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纵观上面的描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点。
1.高等性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体现在综合素质(重点是文化素质)水平不应该等同于中等水平。虽然不能套用本科教育的专业体系,但应该加强基础课程系统的建设,形成科学成套的系统,以便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使培养出的是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这也正是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根本区别之一。例如在食品类各专业中分别有《食品安全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标准与标准化》、《质量监督与认证》、《农产品良好生产规范》、《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相关课程。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如果通过食品从种植地无公害标准开始到征收、采购、储运、加工,储藏、销售等整个链式环节,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由此可以构成一个《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一方面可以删繁就简,将必需的内容介绍给学生,而对于不需要的内容可以大胆删节,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学时数。这样做既体现了项目驱动教学,又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在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例如各类基础化学课程的整合、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的整合等。
2.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应该强调专业建设而非学科建设。应该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定向到工作过程的“位”。应该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高等技术应用 (技能)水平,实现职业性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实践教学系统建设 (包含实验、实训、实习、定岗实习等方面)。
职业性还体现在应用型、技术型、技艺型、技能型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是与岗位有关,并没有谁高谁低的对应关系,例如有的岗位是要求操作的熟练,有的岗位是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实现。学校在培养教育过程中,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基础平台,不可能一下子就培养出能工巧匠,真正的能工巧匠是在专业岗位上常年不断磨练和提高产生出来的。
技术是为了实现生产过程和非生产性需求的经验、科学方法与手段的总和,要求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掌握一定的经验技术。技能是人们运用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技能偏向于经验技术,过去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的方式传授下去。工作特点主要是利用手工 (或者简单的设备)进行反复的重复劳动,工作任务比较固定,是以能够达到工作熟练、准确、快速为目的,没有编制和计算设计过程。对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如果要求对各类食品质量进行抽查分析,需要对样品进行科学的前期处理工作,技术含量比较高,应该属于技术型的岗位。如果从业岗位是针对固定的检测对象常年进行反复的分析检测,技术成型,反复操作,相对技术含量不算太高,应该属于技能型的岗位。再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面对的是对各种不同型号汽车修理以及配色喷漆,应该属于技术型工作。如果是在专营店面对的特定牌子同一型号汽车修理以及同色喷漆,应该属于技能型工作。
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其主要依赖操作技能进行工作,即技术型人才需要较多的技术理论和智力技能,而技能型人才在动作技能上更熟练和更有经验。各种技艺型、操作型的技术工人也属于这类人才,所以,又称之为技艺型、操作型人才。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设备的自动化与综合程度较高,一些高技术设备的操作需要编程,虽然操作简单,但不能简单地归入技能型人才,这就要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与寡,才能决定其是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共有 500多个,在这些专业中,有的是培养典型的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也有的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因此培养目标应视岗位而定,而不是由学校的办学层次决定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两者并没有截然的界限,甚至是交叉互联的。
三、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如何描述
高职某院校设有工程技术学院、化工食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及德育教学部共 14个教学机构。开设 50多个专业,涵盖理、工、经、法、文、教育、管理 7个学科门类,但有关培养目标的描述方面各执一词,存在不少问题。
1.总的说来 ,基本上都是由“高等 ”、“高级 ”、“高技能 ”、“高素质 ”、“技术 ”、“应用性 (型)”、“复合型 ”、“专门 (业)人才”等主要关键词组合成数十种不同的语句,特别是“性”和“型”不分。为了强化说明,各院组合成“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综合型合格人才”、“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等不同的说法,应该统一在“高素质技术 (能)型专门人才”基调之下。
2.培养目标应该适当提及有关基础课程系统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某些有特色的课程系统应该加以宣传和推广。
3.作为同一个学院的培养目标的基调应该趋同,但是有的学院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表述。
4.有的学院把就业岗位和职称作为培养目标来看待,似乎不妥。
5.开设课程层次不明确,应该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实训三个层次将主干课程罗列出来。当然还要把有特色内容显示出来。
四、结论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精神和上述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应为实用型、应用性,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比高级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理论基础要扎实,即现在提出的高技术(能)人才。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能够适应我国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协调发展,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又有一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实用型和技术 (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1]国务院国发 (2002)16号.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EB/OL].(2009-01-05)[2009-06-01].http://bjzhaosheng.com/news/zhiyezige_xinwen/2009/15/09151040457448FJHG8HDJ4HD67J2K.html.
[2]国务院国发 (2005)35号.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5-11-09)[2009-06-01].http://www.gov.cn/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7-10-15)[2009-06-01].http://www.hngazk.edu.cn/.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 [2004]1号.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EB/OL].(2007-10-15)[2009-06-01].http://www.hngazk.edu.cn/.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 [2000]2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2009-05-06)[2009-06-01].http://dep.sziit.com.cn/software/www/zdzy/zzcl%5C1.1.1(2).html.
[6]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48-50.
[7]孙琳.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25-28,417.
[8]陈业宏.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规格、要素定位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3):40-41.
[9]梁玉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 [J].北方经贸,2005(12):114-115.
[10]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9-92.
[11]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从“技术应用性人才”到“高技能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21-23.
[12]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7(22):18-20.
[13]严雪怡.技术分类、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 [J].职教通讯,200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