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

2010-08-15孔令宏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传统

孔令宏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杭州 310028)

区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

孔令宏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杭州 310028)

由各地区文化遗产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为此,各地区应该自觉行动起来,对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全面普查,采取多种方法科学保护,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从多种途径努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与经济要素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作为经济系统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出它促进报酬递增的潜力,消解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继、弘扬与现代化在现实中经常性出现的矛盾。

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经济;文化产业

一、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族文化相互之间有竞争、有冲突,但也有互补和沟通,它们之间需要进行沟通、对话与协作。这是民族文化能够独立存在并维系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时候,这一基本条件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特殊的情况,即各民族文化已经步入同一个舞台,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生产和学术研究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强烈制约,文化形成越来越失去固定空间的限制,竞争加剧,变化迅速。这些情况,一方面使得文化诸要素集合为整体和形成新的传统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使得旧的传统文化被一些强势文化同化从而消失的可能性加大,而民族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籍以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根本标志,民族国家古已有之的传统文化因而显得弥足珍贵,保持传统和适应现实的关系被凸显出来。

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中国大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与传承的危机,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限于篇幅,这里不拟详述。但是,随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随着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一些部分被日本、韩国等申报世界遗产取得成功,强烈地刺激了国民的民族感情,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价值、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国人逐渐认识到了。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际上,传统文化本来就是构成我们人之为人的组成部分。人的出生是自己无从选择的,但只要我们一出生,就必然地开始生存于一个有特定传统文化的社会中,从而开始了由生物人到社会人,进而转变成为文化人的过程。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心理意识中,参与着把我们从生物人塑造成为社会人和文化人的过程。例如,我们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道并不同于西方国家,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如果我们自觉地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就能使我们对它的认识和遵循从盲目达到自觉,有助于我们在成长的历程中,在人事方面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成长的速度会更快,个性的涵育、精神境界的涵养会有更高的质量。

其次,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应该从我们目前面临的世界发展大势来深刻地认识。今天,由于交通、通讯的发达,交往的频繁,整个地球已经变成为一个地球村,我们已经处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尤其是在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物质性层面和表现如国际惯例之类的跨文化社会交往规范的表面层面。在这个背景之下,要形成新的文化传统极为困难。这样一来,各民族本已有之的传统文化就显得弥足珍贵,传统文化成为民族与民族相区分的标准、标志或身份性名片。何况,传统文化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根源、我们民族的血脉,割断了它,中华民族还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举例来说,印度、日本是我们的近邻,它们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它们并没有轻视、贬低自己的传统文化,反而在传承、弘扬方面做得很好。对比之下,我们中国大陆应该感到汗颜。

再次,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应该从我们目前发展所处的阶段来思考。我们已经由农业经济经由工业经济踏入了知识经济的门槛。由于使用上的可共享性和知识生产上的可互补性,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在生产中能够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而提高后者的生产率,而生产率的提高又可以让更多的人去进行知识的创造,构成正反馈循环,从而使得经济系统出现报酬递增的趋势[1]。文化是知识的一种,它虽然不是技术知识,但同样可以作为智力要素,成为经济系统投入要素的一个部分甚至是重要的部分,关联、重组、整合经济系统各要素,提高其效能和效率,使得经济系统能够有较高的产出。典型的例子是休闲与旅游产业。休闲本来就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通过身心调节而让人放弃负担和压力,产生自适、自在的主观感觉的活动,它的内核当然是文化,所以它无疑是一种文化产业。旅游与此类似。自然的山水不管多么漂亮,也不可能与人发生联系,只有旅游者把文化的内涵灌注到自然的景物中,它们才能与人发生联系而让旅游者产生美感,让旅游者产生愉悦与舒适,进而达到调节旅游者身心的效果。所以,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极为重要的部分。没有人文性的传统文化景点,单纯的自然山水是不可能长久地吸引众多旅游者的。

最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中看出来。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还应该重新确立强国的形象,而在文化的荒漠上是不可能建立起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的。因此,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极其重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由各地区、各民族的区域 (地方)传统文化构成的。区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首先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是整体的结构基础,区域文化是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体,各个地方的区域文化有机地整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多姿多彩、丰富艳丽的区域文化,作为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形成。同时,作为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各区域文化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影响到各区域文化的具体存在形态、内容和发展速度。其次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一般性来源于特殊性,特殊性的抽象形成了一般性。区域文化是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般性,二者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与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最后是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大传统来源于小传统之间的相干性联系。区域文化是小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大传统,区域文化作为小传统具有作为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性质,这为它提供了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和基本依据。小传统的存在与发展要受到作为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大传统的制约。区域文化作为小传统在维护各个地区民众的心理凝集力、情感凝集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乡土意识。在过去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乡土意识是很重要的。当然,在现代化扩展开来,开放性、流动性急剧放大的社会条件下,乡土意识的作用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并不等于完全消失。它在维护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保持伦理秩序、调节人心秩序方面仍然有较大的作用。

一脉相承的民风、民俗、宗教等文化凭借着它的定势和惯性孕育着一个地区的群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保持当地人民群众的良好的人心秩序,维系高尚的道德风尚,建构融洽的行为秩序,凝聚乡土意识,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巨大的作用。它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因为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这体现在人文理性上就是公平、公正的社会正义。这样的社会正义只有可能存在于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尤其是良好的人文环境中。也就是说,良好的文化环境是经济取得持续性较大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就伦理与经济的关系而言,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如果缺乏诚信,必须导致经济领域交易成本上升;如果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这样的经济必定难于持久发展。

二、区域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保护措施

既然如此,一个区域性地区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时,就应该谋求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转型,即向知识经济转型。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外,还必须进行与知识经济相配套的文化建设。这首先就是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与弘扬。对于各个地区的区域传统文化,本地区的人自己必须珍惜。事实上,也只有本地区的人才最有条件珍惜。

为此,首先要全面普查,科学保护。普查是对传统文化遗产,尤其对其中的濒危部分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基础。要迅速组织专门力量,对地区内传统文化遗产集中开展全面普查,编制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方面:

(1)口述文学。主要是流传于地区内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

(2)民间艺术。主要包括民歌、器乐、歌舞、戏曲、皮影戏、风筝、民间绘画、刺绣、剪纸、奇石、盆景花卉等民间手工艺术。

(3)传统工艺。主要指各类生产、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制作。

(4)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婚庆、丧葬及宗教的礼仪、庆典、祭祀活动、修炼方法,民间社火、游艺活动,日常生活习俗、民间饮食、特色菜肴、小吃制作、武术等体育健身方法、传统中医药等。

(5)文物古迹。古建筑、古民居、古遗址、石窑寺、石造像、摩崖石刻以及民俗文物等。

对上述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几点要注意:

(1)首先要从征集、收藏濒临灭绝而又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做起。除了史籍和地方志等文献的整理、分析外,还要搞好田野调查,进行民间传说、谚语、歌谣、曲艺、谱牒、碑刻、寺庙宫观山志、民间手工艺等前述文化遗产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把工作做得扎实、认真、系统、深入。

(2)对历史陈迹加以保存,对受到损毁而有价值的,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修复。借助于专家的智慧,拿出具体的方案,在集体论证的基础上,对已湮没或仅存遗址的文化设施有选择地进行重建,对破损了的文化设施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对暂时修复不了的应保护遗址,组织人力,进行培训,对濒临失传或已失传,但确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进行恢复。然后可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申报全国文化古镇,二是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世界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权威的认定,为后续工作争取有利条件。

(3)以编修本地的地方志为契机,对本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详实的文献与口头调查,对本地区的历史、宗教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进行发掘、整理。这些工作,当然主要依靠本地区的文化人进行,因为他们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方便条件。但这显然不够,因为本地区的文化人往往不可能在所有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学科都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所以还必须从外地高校或科研院所邀请不同学科专业的学术专家参与,按照学术规范进行考证,对相关问题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必要时可以召开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学习和借鉴区域外学者们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把地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然后,把研究的成果编纂为系列丛书出版。这一方面可以扩大本地区的文化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在出版后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响,吸收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术性研究成果出来后,以之为基础做好通俗性的普及与宣传工作,把地区文化的知名度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区域文化研究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进而把这一工作融入全省建设文化大省、全国建设精神文明的大局中去,争取得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以便相关工作见效更快、取得的成果更多。

(4)要运用报纸、期刊、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多种传播手段,把学术研究成果与现代社会的特点结合起来加以宣传、弘扬,这虽然有旅游促销的直接目的,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但仅仅停留于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社会效益,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地方社会的发展打文化牌,进而把这一工作上升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高度,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取得更有长远价值和普遍意义的社会效益。

(5)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对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可采取发放政府文化遗产津贴、授予“民间艺术家”等荣誉称号、资助有关历史资料的抢救和整理、鼓励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给予创业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尊重和彰显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此外,应在中小学、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文化遗产普及与保护方面的课程,从小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延续性的认识,同时造就一大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方针,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传统的良好愿望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2]

(6)在保护工作中,应该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有计划、分步聚、有重点地做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时,建设地区传统文化遗产展览馆或博物馆,以便对内传承,对外宣传,充分展示传统文化遗产在打造地区文化品牌中的魅力。

三、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必要性与途径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很有必要,也有可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文化内涵深醇,文化种类丰富,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准备了坚实的基础。开发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产权保护,可转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这样的文化产业事实上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验到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转而怀念、向往已横遭破坏的昔日的淳朴与安宁;同时,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宣传,一个庞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市场正在全球形成。为此,应该从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从文化的视野看经济,把文化与经济相结合,让历史变为财富,用文化铸造经济领域的人文精神,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文化建设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经济的视野看文化,文化不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产业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最后一桶金”。把文化资源与经济要素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作为经济系统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出它促进报酬递增的潜力。这样一来,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继与弘扬不再是不得已的压力和包袱,而是一种与现代化水乳交融般融和在一起,有报酬、有产出、有鲜活生命力的东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在现实中经常性出现的矛盾就被消弭一空。这,对保持我们民族的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发展文化产业,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文化事业要在非市场领域发挥作用,着力解决那些市场不愿干、干不了的事情;文化产业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文化发展,并推动文化事业的机制转换、活力增强、服务改善。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防止盲目产业化,杜绝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效益的做法。过去曾经时兴过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片面做法是错误的。三是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关系。积极鼓励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同时努力防止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借发展文化产业之机死灰复燃。[3]但是,对精华与糟粕的认定,应在听取专家和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审慎做出,切忌草率和武断。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呢?根据学理研究和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总结,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理顺、改革文化管理和发展体制

在广泛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消除管理体制中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解决文化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清晰、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对原有文化企业进行整合,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对营利性文化单位进行改革,创建集约化经营模式。股份制集团公司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产业结构上,要力创民族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精品,建立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设备市场、文化信息市场等,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大流通体制,实现跨区域经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向应该是都市文化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模式。要发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示范效应,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以之为龙头,带动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当前主要是要抓好包括多媒体集成、动画与漫画、游戏、软件开发、3G和即将上市的4G通信配套产业、策划与信息咨询、创意设计、博物与会展、图书出版、影视娱乐、休闲旅游业等在内的现代都市文化产业的建设。此外,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也很重要。

(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进行文化经济系统的市场策划,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首先要筛选项目,制定方案。其次要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有重点地选择几个通过近期努力能办到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确领导,落实专人,集中精力抓保护和开发。

(三)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新的结合点,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现在我国文化产品生产大多仍然处于个人手工作业的阶段,其传播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生产者本身就是文化产品的载体和媒介,以实物服务和体力服务为主,市场范围小,传播速度慢。科学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的运用是滞后的、被动的。为此,要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建立文化产品维权体系并让其卓有成效地运转,这样,文化产品创新的成果和利益才有法律上和体制上的切实保障,人们才有意愿在文化产品生产中广泛运用科学技术,不断增加文化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运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传播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

(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打好文化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为此,要以文化产业的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确立坚实的、现实的经济基础,这就是要把传统文化资源尽可能多地、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投入要素。要在“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观念指导下,对本地区的文化产业进行整体规划,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具体的策划。本着以人文为本、以生态保护为重、以文化为内涵的原则,以休闲、旅游为支柱行业,吸引民间艺术业、会展业、特色产品业等行业的加盟,整合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业。

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休闲就开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旅游是休闲产业的核心部分。要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把区域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这里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于,旅游不是商品,而是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单纯的山水,即使再漂亮,也难以长久吸引众多的人,只有把文化的内涵渗入其中,山水才有灵性,才有内容,或者说,只有把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内容统一起来,山水才能从存在于眼睛并真正进入人的心中,才能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才能给人带来美的愉悦和享受,对人的身心给予调节,旅游对于人的价值才会得以彰显出来。为此,要把旅游开发与区域传统文化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强调一个方面而轻视甚至于忽视另一个方面都是不对的。应该强调的是,有的地方在搞旅游开发时,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牵强附会,搞一些假古董,做得不伦不类,与传统文化严重背离,结果自然招徕不了游客,造成了开发资金的较大浪费,这样的教训应该吸取。①参见孔令宏:《开展地方文化研究——王益庸〈富阳历代名人〉序》,载王益庸:《富阳历代名人序》,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版 ,第 1页 。在开发和创新传统文化中必须保持原有的特色,真正起到传承、弘扬的作用。要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把准本地区历史文化的文脉,把保护与利用紧密结合起来,选择地区内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把它们融入风景、风情旅游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旅游区块,这样既可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又可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族民间艺术的商品化、市场化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休闲、旅游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要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精心组织戏曲、民歌、皮影、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积极开发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积极与现代体育学、营养学、医学紧密结合而发展按摩、推拿、拔火罐、刮痧、药膳、药酒、药茶、药粥、药饮、矿泉水、温泉洗浴、武术、气功等养生保健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加快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民间艺术产品系列,推进民间艺术特别是传统工艺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旅游优势、经济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在具体做法上,要按照文化和旅游研究专家的建议,在地方党政的领导下,搭建领导班子,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集中精兵强将,分工负责,强力推进,实现地区内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的新突破。为了加大推荐旅游资源,要适时组织举办地区农民艺术节、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拍摄制作重点景区或文化品牌的MTV光盘并在出品后在电视台定期、定时播放。要坚持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把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搬上舞台,制成 CD、DVD等光盘产品,让传统文化遗产展示出靓丽的风采,推进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输出

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趋同化”和“一体化”。相反,经济全球化反而使得人类更需要文化的多元化、自主性。这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对话、协调发展的基础。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提升,其它国家迫切需要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因此,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出为外在方式,有助于树立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国家亲和力形象,达到输出既有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目标,又有促进国家外交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为此,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特点,发挥各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长,准确搞好自己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的定位,制订对外文化输出的战略目标,通过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搞好文化产品的输出。例如,应该学习西方的节日经济,搞节日文化,反“洋文化渗透”之道而为之。西方借情人节、圣诞节输出芭比娃娃和圣诞老人,我国文化企业也应该积极输出文化节日产品,例如端午节输出风筝等,既健身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4]。而要发挥这些作用,有赖于作为构成整体传统文化的各地区区域传统文化得到全面普查,科学保护,进而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在传播、弘扬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

[1]许为民,张刚,王建安,等.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404-405.

[2]吴勤学.21世纪中国经济最大的增长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56-59.

[3]张晓明.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56.

[4]郭万牛,杨蓉.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 [J].学术界,2009(6):127-128.

Protection for Reg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Industry Development

KONG Ling-hong
(Research Cent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mposed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different region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under globalization.Therefore,each region mus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nduct overall surveys of its cultural heritage,provides protection for it with scientific methods,make innov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culture succession,exert great efforts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y and propag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mak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elements to mak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roductive elements in economic elements and to fully exploit its potential of promoting increasing returns,make elimination of the usual contradictions in reality among culture's protection,succession,propag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culture heritage;economy;culture industry

(责任编辑 彭何芬)

G114

A

1009-1505(2010)03-0026-07

2010-03-05

孔令宏,男,云南弥勒人,浙江大学哲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人文旅游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及其现代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活态文化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