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事实与完美的理想
——哈耶克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及启示
2010-08-15刘彦朝
刘彦朝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不完美的事实与完美的理想
——哈耶克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及启示
刘彦朝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面对近现代以来理性主义政治强行对人类社会进行的规划和设计造成的灾难,哈耶克以理性不及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直陈理性的虚弱乏力之处,洞悉理性主义政治实验之不能性,从而论证个人自由的价值。哈耶克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为我们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哈耶克;理性主义政治;理性不及主义;完美
在对哈耶克研究的脉络中,大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以约翰·格雷、刘军宁、汪丁丁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常识路径;以邓正来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路径,以高全喜为代表的政治哲学路径。虽则三者的研究视角、论述重点和理论建构颇有差异,展示了哈耶克理论的不同面相和丰富内容,然而,三者均一致认同哈耶克庞大思想体系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石——理性不及主义(non-rationalis m)认识论。约翰·格雷认为,“哈耶克的论著阐发了一个思想体系,其抱负之宏大完全可以与密尔和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相媲美,但是却远不如它们易受到批判,因为哈耶克的体系是以一种在哲学上站得住脚的有关理性之范围和限度的观点为基础”[1]。“更为重要的意义是,他的理念构成了一个体系,这一体系有某种人性观,也有一个关于人的有意识的认识能力及在社会中利用知识能力的范围和局限性的概念。这一概念贯穿于哈耶克对经济理论、法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种种立场中”[2]。正是在理性不及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哈耶克对理性主义政治建构的理想社会进行了根本性的批判和解构。然而,约翰·格雷在《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一书中,却将哈耶克归之于洛克、康德所代表的自由主义的传统:通过理性共识进行规划设计,寻求适用于全人类的最佳生活方式[3]。而这和哈耶克一生致力于批判的理性主义政治建构明显相悖。
一、近现代政治的理性主义之困:哈耶克政治哲学的时代难题
政治哲学家的哲学追问源自于对自身所处时代困境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哈耶克面对的是近现代政治中理性主义的盛行所导致的诸多灾难。伴随着文艺复兴的肇始、中世纪的终结,在神意关照、遮蔽乃至主宰下的人类逐渐觉醒并重新发现自身,千年神与人之间的对立趋向和解,终至以神的隐退而结束——世俗生活世界终归属于现世中的芸芸众生,人类需要自己掌控现世生活。启蒙运动则为人类掌控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把钥匙——理性。自古希腊以降,对理性的尊崇即构成西方历史的文明基因和固有传统,即便在神意笼罩下的中世纪,以理性对抗信仰的活动也从未停息。神性的消解、人类的觉醒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确认了人的理性属性、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并为理性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土壤和空间。
但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可能转化为谬误。理性为人类认识、理解与把握外部世界和现实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工具,它要求置身于现实世界的人类亲身观察、独立思考、探求知识,以便真切地认识、适应客观世界,指导自身的生活,从而有助于廓清迷信,破除虚幻,明智审慎地追求和行为。然而,理性的这种功能却隐含着一种危险——走向理性主义,即对理性的无限夸大乃至崇拜,不仅认为理性可以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甚至可以重构人类的社会生活。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翘楚的古典希腊哲学试图从“多”中发现“一”、从“表象”中找到“本原”,在混乱的政治现实中建立“理想国”的努力已清晰地表征着理性主义的企图,只不过失落的城邦世界终使柏拉图的努力付诸东流。
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鼓舞了人类的雄心壮志并唤醒了沉睡中的柏拉图精神。以培根、笛卡尔为代表的启蒙哲学家们开始谋划寻求确定性的知识,试图从一个确定无疑的逻辑起点,经过理性的推理演绎,建构逻辑上自洽的知识体系,从而获致某种具有确定性的结果。笛卡尔声言,切勿轻信“那些不是完全确定无疑的东西”,“只要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哪怕一点点可疑的东西就足以促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弃掉”[4]。“我思故我在”成为笛卡尔为理性辩护的最强音。真正的知识必须经由理性方法才能获得,而且理性方法也是获致真知的唯一途径,感觉经验因无法达致确定性而被蔑视、遭抛弃。由此确证了人的主体性认识地位——人成为他者存在的根据和尺度,所有这一切依凭的媒介则是人的理性。理性成了最高的法庭和裁判者,一切都要放到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评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性是以人对‘神’的反抗开始的:人把自己虚幻中观念化的超自然力量拉下了神坛,把人及其理性放在了原来上帝的位置。原来以神圣天意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和道德秩序,不得不让位于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5]。理性思维完成了向理性主义的蜕变。
这种理性主义倾向不仅体现在哲学认识论上,而且开始渗透并主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领域。人类不仅试图凭借理性实现对自然世界的控制,甚至开始计划依靠理性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彻底重构,建立一个至善的俗世天堂。人类相信,社会生活的至善、人类的解放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借助于外在的力量即可实现。在近现代,理性的力量不断膨胀并日益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进步乃至无限的进步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仿佛依靠理性设计能够完全控制社会的运转,带来意想中的进步并进而达到“至善”的境地。“这种从笛卡尔那儿传给现代的理性主义,不但抛弃传统,甚至声称不需要任何这样的媒介,单纯的理性就可直接为我们的欲望效力,它仅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建立一个新世界、一种新道德、新法律,甚至能建立一种全新的纯洁语言”[6]。至此,在理性主义的鼓舞下,人类试图实现从上帝的救赎到人类自我救赎的转变。
最终各种满怀完美理想的理性主义政治设计在近现代世界大行其道。整个社会似乎也开始朝着这个目标转向,“社会主义理想”和新自由主义开始在欧洲呈现繁荣之势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正当人们信心满满之时,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西方的福利国家分别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专制主义与极权主义国家盛极一时,战争与奴役成为时代的表征,最后导致了种种疯狂的行为和结果,人类文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灾难。针对此种社会状况,哈耶克警言,人类“致命的自负”正引领自己走向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对政治中理性主义的怀疑、反思和批判逐渐成为当代政治哲学致思的时代任务和难题。身置现代性社会的哈耶克,自觉承担起破除政治中理性主义神话的重任,而破除政治神话的工具即为理性不及主义认识论。
二、不完美的理性和自由的价值:哈耶克的知识论
在哈耶克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唯理智论”带来的恶果。作为一种认识论和知识论,“唯理智论”认为人类凭借理性的力量完全可以掌握经验之外的知识,对未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觉设计,达到一种“至善”的境地。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的进步,唯理智论者渴望将一切事物都置于人类理性控制之下,包括政府试图利用所掌握的控制技术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行整体的计划。问题正出现在这里。哈耶克认为,人类毫无疑问具有理性认识能力,并且是“人类所拥有的最为珍贵的禀赋”,但人类理性的力量无疑被唯理智论者过分夸大了;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人类理性取得了确定性的成就和进步,但是理性认识却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特别是理性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运用更是如此。哈耶克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包含着无限多的要素,相互关系极为复杂。而个人的理性认识是既定时代、生活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的产物,这既是理性产生的基础,又是理性局限性的根源。现实的世界总在不断地出现“实际的困难”——这正是我们的知识远未完备的标志,否则就不应该有任何困难存在。同时,人类社会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中;未来更是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人类的理性认识和思想能力对此无能为力,也就是说,进步只能是人类不断发现和克服未知领域的未知困难过程。因此,他断言:“人类的理智既不能预知未来,也不能着意塑造未来。”而宣称发现了人类社会必须遵守的演化规律、试图对整个社会进行完美重构的念想更是荒唐可笑的。哈耶克把这种“唯理智论”称为“建构的理性主义”(constructivist rationalism),在哲学认识论上具有根本性的错误,不管其动机是否高尚,结果必然走向专制和奴役。哈耶克曾引用 F.荷尔德林的话语以示警告:“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7]。与哈耶克一道致力于批判现代极权主义社会的波普尔也发出同样的感慨,“企图缔造人间天堂的结果无一例外造成人间地狱,它导致不宽容”[8]。
不仅如此,哈耶克还发现,“知识只作为个人的知识而存在。‘作为整体的社会知识’的说法,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比喻”[9]。个人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等决定其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识,知识仅以分散的、局部的、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的见解的形式存在于难以计数的个人身上。基于特定的智力水平、个人经历、现实处境乃至个性差异等,不同的社会成员都可以获得一套适应其个体生活情境的独特的知识体系。我们之所以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只是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分散的个人知识,而不是因为我们能够综合出一套可以指导社会的整体性的普遍知识。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这种可能性不是增加了,而是在降低,因为“人类知道的愈多,人们掌握的知识在全部知识中所占的比例就愈小”[9]。全知全能的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以上这些客观的原因,理性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局限,人们必须为此不断努力,而不是妄图对人类社会进行完美的设计。假如非要如此设计,则一方面夸大了设计者的理性,另一方面又贬低甚至忽视了广大社会参与者的理性。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所以,哈耶克把为自由辩护的理据建立在“无知”——理性不及主义的基础之上:“主张个人自由的论据是承认自己对决定我们是否能够实现目标,获取福利的许多因素都具有不可避免的无知”[9]。原因在于“任何人类的理性都无法掌握左右人类社会行为的全部知识”[9]。
然而,人类文明终究是在持续不断地取得进步的,原因何在?在哈耶克看来,人类文明的进化是“通过有选择地剔除不太适合的行为而最后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复杂的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中,各种适应方式或秩序规则最初都是局部的、自发的生成的,很难被认为是人类理性自觉设计的产物。在各种适应方式的共存与竞争中,具有更高的适应力和优越性的某种方式将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被更多的人所仿效、接受,最终占据主导性的地位。这个时候人的理性能力得以显现,可以选择一个具有充分的优越性的适应方式。因而,人类社会演进的逻辑可归结为:复杂的社会生活促使各种竞争性的适应方式自发生成,经过分析、比较,人类理性能够在其中选择最具有优越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加以完善,最终某种社会样式得以形成;而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延展,同样的过程重复进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在互相交往中通过反复地实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逐步积累起来的。理性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显然又不能过分夸大,关键是如何明智地运用理性来推进文明的成长:是为自己设计一个空中楼阁?还是谨慎地观察这个世界?这就是哈耶克著名的“演进的理性主义”(evolutionary rationalism)知识论基础上的“自生秩序”理论。
于是,进一步的疑问又产生了:自生秩序的原动力在哪里?在哈耶克看来,这正是自由的价值所在。在复杂而又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中,新的问题源源不断地产生;置身于社会中的个人在一个自由的领域内,可以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兴趣、态度、习惯等对社会问题给出自己独特的具有原创性的回应或者解答,这种独特的回应可能正确,带来成功与幸福,亦可能错误,造成失败与痛苦。即使是后者,也不能构成剥夺任何个人的自由的正当理由,因为这样的话必将造成一个停滞的社会。而自发秩序的形成即是各个个人能够充分利用自由为社会提供独特的首创性,进而在相互竞争、辩驳、补充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从这里可以看到,哈耶克从未设想将会出现一个完美的人类社会,由于人类社会的变动不居、复杂无限,人类只能依赖不完美的自由在不断消除错误中前进,但却始终没有终点。
三、完美的虚妄:基于哈耶克政治哲学对社会主义的沉思
在阅读哈耶克的著作过程中,尽管我们可以对他的论述的逻辑性、概念的严谨性等提出诸多批评,对他推崇的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路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表示质疑[10]——这本身就是哈耶克知识论的应有之义;然而,哈耶克在知识论基础上阐释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却提醒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世界,以及至少目前无法克服的认识论上的局限,任何一种认识视角和方法只能解释其中有限的部分,完美的解释和理论也许永远不会出现,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永恒难题,为人类社会设定具有普遍性的运演规律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建构一个至善的国家的构想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妄图以权力全面控制社会的结果注定导致极权政治的兴起和个人自由与首创性的丧失,造成社会的停滞不前,这种危险由于被授予权力的人同时往往被认为拥有更高的智慧而大大增加。
哈耶克基于知识论的视角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为我们思考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提供了诸多启示。哈耶克毫不避讳自己一生努力阐释的政治哲学都致力于一个纯粹的目标:反对社会主义。虽然汪丁丁认为哈耶克批判的对象是欧洲的理性社会主义,而不是“第三世界社会主义”[6]。然而,这种解释明显缺乏说服力,一方面,欧洲的社会主义虽曾盛极一时,但并未成大势,一开始它就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明显的分歧,从最初的“修正主义”到“价值社会主义”,最终放弃了社会主义的追求,可以说离哈耶克所批判的社会主义渐行渐远,根本不需要他尽毕生之功加以讨伐。另一方面,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一书的写作背景清楚地表明他批判的对象是二战后蔚为壮观、颇成气象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6]。因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建立在殖民地获得民族解放的合法性基础上而为之进行辩护的理据并不切合哈耶克的批判主题。不难发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所展开的历史实践中,清晰地表征着确定性追求、科学性论证、规律性发展和终极目的性结果等理性主义的气质和原则。如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无疑是一种呈现出理性主义精神的理论样式。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称其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为“科学”,并不仅仅在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是和他们对技术理性的推崇有着内在的关联。而他们为人类设计的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方案本身,显然是一项宏大的社会改造工程。
承认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性,进而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在哈耶克看来,社会主义的目标无疑是崇高的、完美的,它在道义上具有让人难以拒绝的吸引力,使其无法不赞同、支持并追求如此理想的目标。哈耶克本人也曾对之深信不疑。然而,当将这种完美的理想付诸实践时——特别是凭借政治的手段,相反的结果却不知不觉地被创造出来。其间的根源可以从知识论的视角得到解释。
当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并且迫使它对人生和礼俗以及善恶之物进行研究”,助推政治哲学从自然哲学的母体中孕育后,政治哲学即沿着自然哲学的路径致力于“探寻变化中的恒定和多样性中的统一性”,致力于从社会生活中驱逐冲突、消弭矛盾,寻求某种优良乃至最佳的生活方式。从此,对人类政治事务进行理性建构和实践指导成为政治哲学当仁不让的追求和任务[11]。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进行克服和超越的企图,秉承了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理路,设计建构出一种完美的人类社会生活理想。然而,“我们对人类完美的状态知之太少”[12]。相反,基于人类需要的多样性、个体个性的差异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主张,“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对任何人都是最好的。人类之善如此千差万别,它不可能在任何一种生活中得到实现。”“一般的经验和历史证据表明,人类以彼此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茁壮成长。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有理由宣称体现了人类独有的成长之途。如果人类有什么特异之处的话,那就是它能以许多种不同方式健康成长[3]。如何从知识论的理路而不是纯粹的道德感召方式为社会主义寻找合法性的基础是哈耶克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
[1]J Gray.Hayek On Liberty[M].London:Routledge,1998.Ⅸ.
[2]J Gray.F.A.Hayek On Liberty and Tradition[J].The 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1980,(2):119-137.
[3]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27-28.
[4]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5.
[5]韩震.本质范畴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J].哲学研究,2008,(12):54-57.
[6]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2,中文版导言 1.
[7]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9.
[8]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61.
[9]哈耶克.自由宪章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7,49,52,17.
[10]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83-114.
[11]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 (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8.
[12]迈克尔·欧克肖特.信念论政治与怀疑论政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47.
Abstract:Confronted with the disasters in modern times which were caused by rationalist politics,F.A.Hayek,on the basis of non-rationalis m epistemology,stated directly the weakness of rationality,made an insight into the impossibility of rationalist politics,and then demonstrated the value of liberty.Hayek’s criticism on rationalist politics provides a particular angle of deeply recognizing socialism for us.
Key words:Friedrich A.von Hayek;rationalist politics;non-rationalism;perfection
(责任编辑:薛 蓉)
Non-Perfect Fact and Perfect Ideal——The Critici sm of Rationalist Politics from F.A.Hayek and its Inspiration
L IU Yan-chao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jia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D09
A
1006-4303(2010)02-0154-05
2009-08-20
刘彦朝 (1973-),男,河南夏邑人,讲师,硕士,从事政治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