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士兵队伍建设

2010-08-15张建程

政工学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士兵部队大学生

●张建程

(本文作者:92383部队政治委员)

随着大学生士兵大量走入军营,如何教育管理好大学生士兵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而深远的新课题。

一、针对大学生士兵思维方式活、民主意识强,易存在个性张扬、水土不服问题,在紧贴思想实际、增强思想教育针对性上下功夫。大学生士兵作为士兵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有文化素质高、思维方式活等特点。搞好大学生士兵教育,必须紧贴思想特点,坚持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夯实当好合格兵的思想根基。

(一)克服入伍动机不纯问题,着力强化使命职责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士兵入伍动机多样、人生规划明确。除参军报国、锤炼素质这个主流外,85%以上的人有以下三种心态:积累资本——希望在部队入党、立功、争取荣誉;寻找出路——来部队考军校、提干或留士官;求得实惠——退伍享受地方优抚待遇、弥补高昂学费或安排工作。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新兵存在当临时兵的想法,把部队当跳板,只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缺乏投身军营献身国防、扎根部队建功立业坚定的思想基础。对此,要坚持把强化大学生士兵的使命职责意识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理想信念、性质宗旨、职能使命、优良传统等方面,区分主题、设置专题,持续加大教育力度。要通过专题辅导、讨论交流、读书演讲和小讨论、小交流、小讲坛等多种形式,把大块时间用实、小块时间用活,引导大学生士兵自觉履行神圣使命,在保持正确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中不断强化挑重担、当先锋的自觉性。

(二)克服练兵动力不足问题,着力强化

爱军精武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士兵普遍头脑灵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愿意从事能发挥特长、容易出彩、较为轻松的工作,对日复一日训练、站岗、整内务缺乏兴趣,有的甚至认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很大,选择参军“入错了行”。要针对部分大学生士兵在军营艰苦的工作环境、单调的训练生活、严格的纪律约束面前产生的失落感,及时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革命人生观教育,坚持在正面教育、鼓舞士气上下功夫,深入开展“为什么当兵、当什么样的兵、怎样当好兵”讨论交流,切实把大学生士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培育起来,把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引导他们扎根军营、艰苦奋斗、立志成才。

(三)克服自身定位不准问题,着力强化真抓实干意识。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士兵都是怀着满腔热血从军报国,志向远大,希望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到部队建功立业。然而,当一些同志被分配到自己不对口的岗位,或者是被安排从事炊事、勤务等不称心的工作时,心理落差比较大,认为学非所用、才华得不到施展,不能正确对待任务分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消极抵触情绪。问卷调查显示,30%大学生士兵对连队安排的搞卫生、养猪、种菜等工作不理解,认为在浪费时间,没有把它看作是一种磨砺和锻炼。要针对大学生士兵入伍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吃苦耐劳意识不够强的实际,及时开展苦乐观、得失观、成才观教育,帮助他们把参军入伍的热情转化为献身国防的政治追求,把实现个人价值的“小我”融入部队建设的“大我”之中。要坚持在实践中摔打锤炼,大胆交任务、压担子,让大学生士兵在艰苦的岗位磨练中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锐气,牢固树立军营是学校、处处能成才的观念,努力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二、针对大学生士兵文化基础好、接受能力强,易存在心浮气躁、眼高手低问题,在发挥特长优势、增强培养使用实效性上下功夫。大学生士兵在文化素养、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要通过正确培养使用,切实发挥推动部队建设“生力军”作用。

(一)针对自律意识不强问题,坚持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士兵思维独立,敢于发表见解,敢于展示自己。座谈中,有的直言“内务整得再好也不能代表部队能打胜仗”;有的对部队不让使用手机、不让上网感到不能接受;有的认为队列训练、专业学习会了就行了,没有必要天天搞;还有的认为部队规矩太多,觉得约束压抑。当问到“目前对部队有什么要求”时,65%的人希望“管理上最好能宽松些,工作、生活没必要搞得那么紧张”。这说明,大学生士兵受社会环境和地方院校教育影响,普遍具有崇尚民主、思维独立、偏重感性认识等特点。要把握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既要按照普通一兵的纪律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在真心爱护和关怀上多下功夫,要多做解释说服工作,纠正压迫式、家长式管理方法,强化他们对严格管理的认同感。要狠抓日常行为养成,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大学生士兵充分认识到“学历再高也是普通一兵”。要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个性特征,多鼓励少批评、多赞许少挖苦,多做暖心事,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家庭经济、个人婚恋、成长进步中的矛盾和困难。

(二)针对军政素质不高问题,坚持发挥特长与岗位练兵相结合。调查中了解到,33%的大学生士兵对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知道不多,对我军的性质宗旨和职能任务了解不深,特别是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理解不够;大部分大学生士兵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对此,要充分认清大学生士兵来自于社会、成长于学堂、活跃于新时代的特征,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文化水平高的优势,在理论学习、政治教育、军事训练中,主动让他们担当小教员、小骨干,与其他普通战士结成帮学对子,共同学习训练,帮助解决疑难问题,提高部队教育训练层次水平。特别要鼓励他们主动展现个人特长,敢于在连队展露“身手”、亮出“绝活”,同时还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挖掘潜能,巩固优势、补好短板,努力让自身全面发展、全面过硬。

(三)针对优势发挥不够问题,坚持分类指导与补齐短板相结合。90%以上大学生士兵对工作岗位的要求是“是否能够发挥特长”和“能够有利于成就事业”,担心专业不对口,影响事业发展。大学生士兵来自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有的理论厚实,有的技术强,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客观实际和个性特征,搞“一刀切”、“一锅煮”,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还有可能挫伤积极性。因此,不管是教育、训练、管理,都要坚持因人而异。根据对象的不同,量身定制“成长套餐”,科学制订训练、学习计划,确保每个大学生士兵既能“吃得饱”,又能“消化好”。要把“启发式”教育与“填鸭式”教育有机结合,把“开小灶”与“上大课”有机结合,将培养对象区分不同层次进行合理整合,做到科学安排、注重实效。

三、针对大学生士兵工作干劲足、为人处事稳,易存在注重现实、患得患失问题,在立足长远发展、增强制度机制系统性上下功夫。大学生士兵是部队建设发展的新鲜血液,他们知识面宽、思维敏捷、思想成熟、接受能力强、积极要求上进,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必将成为部队建设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士兵作用,必须把教育管理制度化、常态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解决学历高、年龄大与发展空间受限的矛盾,建立完善保留人才机制。从调查情况看,大学生士兵普遍入伍年龄偏大。调查情况看,已毕业大学生占一半左右,年龄集中在22—24岁之间,个别达到了25岁。一些大学生士兵认为,同样是大学毕业,年龄差不多,但有的是军官,有的是士官,有人拿工资,而他们却是义务兵身份,拿几百块的津贴,表示心理不平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大学生士兵“官”念过浓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人才保留机制不够健全。据了解,大学生参军可以享受学费补偿、考研加分、考军校加分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考军校年龄大、留士官待遇差、想提干名额少等问题是当前大学生士兵考虑最多,也是最影响他们进退走留的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完善保留人才机制,着眼未来士兵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为更多优秀大学生士兵提干创造机会;针对他们多有一技之长的特点,走开大学生士兵选改士官的路子;结合关键岗位人才紧缺的实际,鼓励大学生士兵继续提高学历层次;把好退伍关口,避免大学生士兵“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二)解决期望高、想法多与忠实履行使命的矛盾,建立完善教育引导机制。经调查了解,31%的大学生士兵

过去对军营一点也不了解,55%的人对军营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亲友介绍和大众媒体等途径。96%的人明确表示想快点踏上提干、转士官、考军校的“快车道”。在问到“目前最想干的是什么事”的时候,63%选择了上网或者用手机。在报效祖国尽义务这个大前提下,随着部队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不少大学生把部队当成实现自我发展的舞台。但是,大学生士兵基本走的是“出家门入校门、出校门入营门”的路线,从以往情况看,有的适应部队快、干工作劲头足,越干越好,也有的入伍后后悔不迭、破罐破摔。这启示我们,要制定完善教育引导机制,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深入开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切实解决好“为何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帮助他们充分认清学历高不等于能力高、年龄高不等于威信高、期望值高不等于成功率高,增强投身部队建设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解决接受快、观念新与管理模式滞后的矛盾,建立完善训练管理机制。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大学生士兵具有较强的接受力,大大缩短了训练周期。67%的人表示大多训练课目,班长做过示范,跟着练几遍就可以掌握要领。调查显示,同一课目训练,82%的大学生士兵比同期入伍的其他士兵缩短一半以上训练时间。个别交谈中了解到,大学生士兵与班长骨干之间有的出现“倒挂”现象:年龄倒挂,“小”班长管“大”兵;学历倒挂,班长的文化程度比大学生士兵低;能力素质倒挂,班长除军政素质稍强外,其他综合素质相对弱。有的班长骨干担心,随着时间推移和对工作的熟悉,有的大学生士兵难免会形成“班长不如自己”的看法,甚至心里瞧不起班长;少数班长骨干在面对大学生士兵时,心中没底气、说话不硬气。大学生士兵接受能力强、思想观念新,逼着干部队伍改善素质,逼着士官骨干提高本领,逼着完善训管机制。在组织条令专业学习训练时,既要念又要讲,让大学生士兵多学一些、学深一些。可以将大学生士兵分散到不同班排,让技能学得快、掌握好的大学生士兵担任“小教员”,既能激发大学生士兵训练热情,又有利于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将大学生士兵相对集中编班,有利于发挥他们文化层次高的优势,统一学习进度。要下大力抓好管兵带兵骨干队伍建设,帮助提高知识素养、提升带兵能力,避免管兵带兵“一刀切”、“一锅煮”,切实用人格魅力和条令条例征服大学生士兵、带好大学生士兵。

猜你喜欢

士兵部队大学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部队
门牙士兵
士兵独白
一个士兵的最后一封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