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建设中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2010-08-15林顺治

军事体育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民俗强国传统

林顺治

(莆田学院体育系,福建莆田351100)

1 建设体育强国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启示

1.1 体育强国的内涵

体育强国,是该国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超群,总体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的国家。领域内容包括: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和判别体育强国的两项基本标准;体育产业、体育科教、体育法制、体育传播、体育管理和体育交往等构成了体育强国的支撑系统;体育精神、体育威望、国际体育话语权等是体育强国的软实力表现[1]。就目前我国体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正处于积累量的快速发展阶段,并朝着体育强国的方向发展,但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中国体育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尽管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升至北京奥运会的第1位,但是,世界体坛以欧美西方文化一元主宰的历史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我们体育软实力不强,体育文化影响力不大,中国在世界体坛缺乏应有的话语权[2]。《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原则是体育与文化、教育均衡发展。可见,文化之于体育,之于奥林匹克运动,强化中国体育软实力,为中国体育持久繁荣发展,为中国从世界体育大国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营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刻不容缓。

1.2 体育强国需要传统民俗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要从文化复兴开始,体育强国的建立同样需要体育文化的强力支撑,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发生“质”的飞跃的 “突破口”。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发展的灵魂和软实力,重视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力的展示,是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它能有效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要抓紧这一大好时机,构建以 “公平、公正、积极、乐观、团结、协作、奋发向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为内核,以完备的体育规则、体育制度为中间层,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服饰为物质载体的体育文化体系,从而形成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3],实施保护与开发并重,增强体育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保持民族特色,与异质文化 “和而不同”、和谐共处[4]。如中国功夫、气功和太极在国际中几乎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象征,应给予保护。同时开发各个地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烘托、映衬和补充,就像一座大厦有了坚实的地基,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

1.3 积极保护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世界体育的过程中,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既不能因保持 “传统”的原生性而拒绝变化,也不能在强大的话语面前 “失语”而无所作为。要进行体育强国建设,就必须在全面普查基础上,根据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整理和挖掘其内涵,创造与现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因此,静态的保存和一成不变的维护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动态地在开发利用和发展创新中进行保护是主要途径。实践证明,我国众多的民间体育虽然是从远古走来,但并没有完全失去功效,有的项目在加以改造后,又焕发出青春活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也让世界人民从中受益和青睐。如赛龙舟、放风筝、赛马、摔跤、射箭等,我们要利用这些民俗体育文化的特殊优势,保护、宣传和传承它。但是,传统体育文化风俗中也含有的一些与现代社会准则不符的内容,都应当加以剔除,如苗族椎牛,先将耕牛绝食几天后再在活动中将其折磨刺杀等等[5]。

2 作为体育强国建设内容的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

2.1 社会环境变迁对民俗体育基础环境的破坏

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是各种民俗体育文化的源泉和土壤,地理环境是民俗体育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体育活动的产生与生产方式息息相关,有相当一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就是直接来源于劳动生产方式,如农耕生产方式下形成的跳竹竿、荡秋千、斗牛等。同时,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民俗体育文化难以为继,如高脚马在传统社会具有雨天作为短距离交通工具的功能,但在现代社会已无此必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等社会经济的改善与变迁是不可逆转的,这必然会影响到原有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

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是民俗体育的精神源泉,它们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外来文化的侵入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步入20世纪以来,随着近代中国门户的开放,西方文化不断大规模地来到中国,落户华夏大地,民俗体育文化在受到强烈冲击后备受冷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在各级学校更多的接受西方体育教育 (如:篮球、田径、足球、体操、瑜珈、跆拳道、街舞、轮滑等)。当前,NBA、世界杯是他们平时谈论的主要话题。而对民俗体育文化,人们却知之甚少,民俗体育文化的情结日益淡化。

2.2 经济体制变革导致民俗体育生存方式的异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大都被烙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民俗体育变迁中出现功利化倾向。由于在商业开发中的急功近利,人为造成民俗体育浅表化、商品化,有的甚至任意撰改、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制造伪民俗。当前,出现了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是开发旅游或者是兴办其他文化产业的手段的现象,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而一旦这种生活方式被当作谋取利润的商品时,它的性质就改变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引入必将带来商业化的开发,而过度开发将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断裂,如市场经济中的商业专利,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一定矛盾的。还有,许多民间体育艺人成为商家 “生财”之道,而被旅游公司或演艺公司收编的艺人们有了更多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使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得以延续。民俗体育文化的本质已产生了的变异,民俗体育的祭祀、娱神、自娱功能不断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意识不断减弱,娱人功能不断增强,民俗体育原有的粗狂古朴的气息被现代之风熏染,这对于民俗体育乃至整个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2.3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式微

首先,当今中国正以高速发展从乡土中国转变为城市中国,通讯、交通等传媒技术的加速发展便利了村落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民俗文化的地方性逐步减弱,而转向周围或城市,其次,目前大量的青壮年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大规模涌向城市,这就为体育文化在代际间的传承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使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面临滑坡和人才流失的危机。民俗体育大部分都属于行为民俗,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 “言传身教”。由于民工潮的高涨,他们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人口原来的结构,同时也破坏了先前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模式,使民俗体育传承的某些环节出现了中断。再次,社会群体义务与责任缺乏。各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主要靠群众来沿袭,群众通过他们的民族信念、民族习俗、社会舆论来促使他们自觉保护本民族民俗体育文化,并承担着保障本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环境建构和维护的功能。而现代化的电视、广播、网络等电子传媒等现代媒体对我国各地民俗体育介绍稀少,偏重于西方体育运动的宣传,都将使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2.4 全球化语境下传统体育文化影响力的缺失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竞赛规则和世界体系的基本原则大多是由西方国家倡导的,现今的世界秩序也是由他们主导的。西方国家在制度文化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世界体坛以欧美西方文化一元主宰的历史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手段,大肆推行其文化和价值,导致弱势文化在与强势文化交流中逐步被同化,被冲击,使一些弱势文化不可避免地衰退和萎缩。西方体育的强势侵入、扩张和占领,使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导致了中西体育文化在中华民族心灵中的主客体移位。如我国的武术按照 “更快、更高、更强”的思路设计进入奥运会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将中华武术的发展带入西方制度霸权理论的掌控之中,致使中华武术文化失去传统和真谛,以致出现“竞技武术是武术的悲哀”等呼声。结果造成传统武术的传人在逐渐的减少,拳种数量不断的萎缩,传统武术的人群也在减少。即使是有参与人数最多的 “世界第一运动”之称的太极拳,在蓬勃发展的表象下,其习练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体育项目的主流受众是社会非主流人群,这种兴盛中潜藏着危机的困境,无疑不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3 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策略

3.1 以体育强国为目标,营造适合的基础环境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体育强国是新中国几代体育人梦寐以求的迫切愿望,也是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发展传统民俗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原生环境状态对传统民俗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尽力维持和保护传统节庆、民俗礼仪等传统民俗体育生存环境的原始面貌,力争为传统民俗体育营造一个传统的氛围,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民俗体育存在的活力。国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参与和创造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在不影响生产生活的条件下,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有良好的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得到真正的持续发展。必须借助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段来宣传、介绍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价值特性,充分利用现代电子音像科学技术,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等传播工具的优势进行宣传,对大众的体育生活方式做出科学的引导,使民俗体育在群众体育中深入人心。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各种民俗体育竞赛与健身活动,力争民俗体育大众化、社会化、国风化,突出中国体育特色与民族风尚。

3.2 以文化为基础,完善体育管理体制

我国现有的体育体制,是一种特殊的国家意志化和政治功能化的竞技运动发展模式。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政府的核心职能就应该更多转移和定位于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因此,首先要建全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分级职能管理机构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作为具有国家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的体育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配合文化部、发改委等部门,制定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抢救、保护、开发和构建文化产业实施决策和领导,提供人员、资金和物资的保证。各级主管体育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以及有关社会团体、个人等各个方面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强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各级体育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配合出台相关条例与办法,同时,体育部门也可积极协助和参与国家目前正在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相关立法工作,切实提高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层次与水平。

3.3 以人为本,注重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文化的传承都是依靠民众来实现。在开发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中,“以人为本”是宗旨。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者的保护;同时也特别依赖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工作中,能够有一种善于从民众出发、设身处地为民众着想、以人为本的精神,注意倾听当事者的声音,协调好文化、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关系,着重扶持、保护继承人,培养接班人,适当注重经济效益,引导、鼓励参与者,并给予适当的物质经济利益,以激发参与者的兴趣。。

3.4 以全球化为依托,建构中华体育新文化

体育文化全球化是由大量的地方性和区域性文化的交融所组成的,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趋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根基,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又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适宜的舞台,全球化的体育文化为生命本质的归复和人类健康提供了极好的空间”[7]。作为发展中的中国体育文化应当坦然地去面对这个过程,适应这种趋势。

全球化的真正含义还在于东方体育、西方体育,以及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构建新文化,就是要让东西方文化在全球化的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和谐迈进,共同进步。具体做法:第一,把体育软实力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体育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第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昭示于天下,把一个文明、自信、包容、开放和中国形象传达给世界,如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的出现为中国争夺全球文化传播体系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契机,深入挖掘他们身上的符号意义,寻找其身上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意识的结合点,让中国的声音通过姚、刘等进入全球的主流媒体,从而为中国和平崛起创设良好的国际氛围。

[1]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 8

[2]袁大任.强化中国体育软实力可选方案 [J].体育文化导刊,2009 (1):1~ 2

[3]肖焕禹,邵雪梅.体育强国内涵的阐释 [J].体育科研,2009,30 (4):2~ 5

[4]胡勇则.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深层意蕴下的竞技观 [J].武汉体育学院报,2009,43(7):14~18

[5]王俊奇.“边缘文化”语境下民俗体育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4):448~451

[6]陶思炎.论当代民俗生活的变迁 [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8~131

[7]黄咏.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5)

猜你喜欢

民俗强国传统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俗中的“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学习强国”礼赞
民俗节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漫画民俗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