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昌济体育思想研究

2010-08-15刘书琼张军献

军事体育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思想体育教育

刘书琼 张军献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杨昌济 (1871~1920),字华生,又名怀中,湖南长沙人。杨昌济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是维新与守旧、革命与反动两种势力激烈搏斗的时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相继发生,强烈地唤醒了中国人民。为了寻求进步思想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33岁的杨昌济毅然出国留学。他先后到日本、英国和德国学习、考察十余年,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及卢梭、斯宾塞、赫尔巴特等人的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原理,并在此基础上 “斟酌古今,权衡中外”,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了适应当时的社会潮流,蕴涵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精神的教育思想。杨昌济的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有机组成部分,对毛泽东早期的体育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对近代体育教育事业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若能从中汲取合理的成分并有所借鉴,有助于社会主义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1 体育事关国家之兴亡

杨昌济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身心同样需要锻炼。他认为,一个人没有强健的体魄,就会缺乏勇毅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对恶劣的环境没有抵抗力,平时吃不得苦、耐不得劳,学问和事业的成就会大受影响,而国家的独立、繁荣有赖于建立强大的海、陆军,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又来源于国民体质的好坏,因此一个国家若不注重体育,人民体质羸弱,国势必然衰颓。他还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没有尚武精神和刚强的民风,唐人有尚武之风,因而国势强盛,屡挫外族的骚扰;宋人尚文轻武,国力衰微;今日本强蛮崇尚武之精神,而能横扫东南亚。古今中外历史证明,“立国不可无野蛮之精神”[1]。因此,他指出 “国家之兵力,国民之生产力,无不关系与体育”,体育对于个人的生存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兴衰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杨昌济已经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提出国民要加强体育锻炼,但这是建立在强种强兵、救亡图存的思想基础上,他注重的是体育的社会功能,强调了体育真正的目的是增强体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当然他之所以会有这种思想,与他在日本留学之际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军国民体育思潮,以及清末民初中国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下掀起的 “军国民教育”热潮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2 教育不可不置重于体育

2.1 保护体质

2.1.1 积极养护

所谓积极养护,是指运动身体各部位,以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灵活、优美的动作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包括体操、游戏、球类活动和手工劳动等。

杨昌济特别重视积极养护,他认为体操 “既使之强壮,又使之健美,又使之敏捷,三者毕皆,体育之目的可谓已达矣”[1]。即体操能使人的头、腰、手、足和全身都得到活动的机会,能促进人体各个部分的均衡发展;能促进人体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避免弯腰驼背,使体型更加健美;还能提高人的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三者加在一起便是体育健身之目的。因此,他主张中、小学都开设体操课,社会上的成人也可坚持体操运动。他甚至还自编过体操项目,有手指伸缩运动、肩胛骨的运动、左右斜向后反身运动、左右斜向后坐运动、足尖画圈运动、跳跃运动、运目运动等,并且每天都坚持做这些运动。由于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杨昌济认识到儿童成长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来实施教育,所以他主张在小学多组织游戏,中学以上学生则适合于体操运动,还可适当开展军事体操训练。但是在开展体操运动时,他指出要集中注意力,不能马虎对待,以免在运动中受伤。

杨昌济还主张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户外体育活动,利用自然环境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他认为:“体操与运动,皆宜于户外新鲜空气中行之”,弹珠之类项目,虽算是一种运动,若常在室内进行,空气不新鲜,对青少年并不十分适合[2]。但是他也反对课外活动只是训练应付比赛的 “选手队”,反对因开展体育运动而荒废学业,更反对牺牲少数运动尖子的学业去保持学校在体育方面的某项荣誉。他要求学生参加各种运动,但是不能妨碍学业。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在实践中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应该与其他课程共同协调发展。

2.1.2 消极养护

所谓消极养护,是指保护学生的身体免受损害,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杨昌济强调教师和家长应加强养护,注意防止发生事故。青少年由于生性活泼,喜欢各种游戏运动,因此遇到意外的可能性也多。例如:运动场上的单杠、双杠、平衡木是否结实,教室的楼梯是否宽平、扶手是否牢固,这是学校老师必须注意的;刀剪之类的锐器,家长必须谨慎收藏好,以免误伤;爬树、攀岩、骑墙等危险游戏也应该严加禁止。

同时,杨昌济主张对学生赏罚分明,强调处罚“务必不以肉体上之苦痛为目的”[2]。他反对奴化教育,反对随意体罚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他还特别提醒教师和家长,若偶然进行体罚,决不可敲打头部,以免挫伤大脑,变成愚钝之人;决不可拍打耳部,恐震破鼓膜,造成耳聋[2]。这些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事情,他都考虑得十分细致入微,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青少年一代的深切关怀。

2.2 减轻学业负担

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尤其是知识的传授。学校课程负担过重,有碍学生的健康,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少年儿童,正当成长发育之时,脑力容易感到疲劳,如果要求他们记得过多、坐听太久,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体质;中学以上的学生,功课也不宜过于繁重,否则会使他们的身体亏损而自己毫无感觉。杨昌济早就认识到这些问题,他给教育总长范源濂写信,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进行呼吁,在《论教育上之养护》中指出:“学校教育最足以伤儿童之身体者,为钟点太多,负担过重”,期望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他认为:“学生成绩能力之测定,不以钟点之多少,而以教材实质之善否、教授方法之合否、注意力集中与否、精力之充足与否为断。”[1]为了追求优秀的学业成绩而加班加点的做法有损学生的身体健康,他提倡减轻学生负担,反对搞突击战、疲劳战。

杨昌济不仅反对学校授课钟点过多,而且也反对给学生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的做法。他认为家庭作业的分量一定要限制,否则会使学生疲于应付、脑力过损,同时挤占了学生的娱乐活动和业余爱好。他说:“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自以为尽心教授,而不知过犹不及,结果事与愿违,效果并不会好。”[2]

2.3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杨昌济教育思想的精髓与灵魂。健全的人格、优良的思想品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他很注重体育活动中学生人格和道德品质等心理健康的教育,并建议学校适当开设劳动手工课程和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他认为手工劳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产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而游戏可以消除无事可做带来的不良行为,与他人共玩时也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丰富想象力和活动能力,并养成勇敢、果断、遵守纪律的品德。另外,他还认为活动中的一些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和思想品德,比如在棋类活动中,有些学生下错了就悔棋,对方下错了就不准悔;在运动场上如果输球就甩球,发脾气,表现得急躁、慌张,胜利时就得意忘形,自高自大,藐视对手。这些行为都是人格不够健全、思想品德不够优良的表现,教师必须严加教育,并监督其予以改正,以促进健全心理的发展。因此,他也强调在体育活动中双方必须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发扬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

2.4 搞好个人与环境卫生

搞好个人与环境卫生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障,也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前提。杨昌济指出:“吾国人有一极大弊病,即不洁是也。衣服不洁,口齿不洁,体肤不洁,器具、书物不整,随地唾涕,当道便溺,浴室、厕所尤为不洁……而欲改良习惯,不可不赖教育。故教育者,必养成生徒爱清洁、爱整齐之习惯,断不许丝毫潦草。”[2]

关于个人卫生,他认为不仅要搞好皮肤卫生,勤于沐浴,还要注意保护视力卫生,他教育学生不要在黄昏时看书,不在光线暗淡处看书,眼睛与书要有适当的距离。

关于环境卫生,他强调学生活动的场所,如教室、操场、厕所等地要干净整洁。须备痰盂、置纸篓等物,严禁吐痰和乱扔纸屑;勤扫地,勤抹桌椅,常开窗保持空气的流通和新鲜;扫地前要洒水,用湿布抹黑板,以防止空气污染。他还特别强调了饮食卫生,指出 “不洁之物有害卫生,有法可设不思变计,是为忽视生徒之体育,长此不变,可为寒心。”[2]因此,他主张将学校的 “会食制”改为书院的 “分斋制”,以斋舍为单位,多设小厨房,并且每一小厨房招数人承办,由学生轮流进行检查监督。

3 简单的养生保健方法

3.1 劳动

杨昌济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 ,人常劳动则身体健康。”[2]适当的劳动是德育训练的必要内容,也是锻炼体魄的重要项目。他曾举例说:“英国有位首相,每天中午伐树一棵,久而久之便收到了锻炼身体之效果;长沙东乡板仓有一位姓陈读书人,由于身体虚弱,常年受病痛的折磨,后来他每天上山挖树蔸一个,在劳动中进行锻炼,不久身体变得强壮了。”所以,他在教育中极力提倡手工劳动,并且在他的影响下,当时有的学校开设了手工课,通过手工劳动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也培养了学生的品性。

3.2 沐浴

杨昌济曾说:“血脉之流通,为身体健康之一要件。欲求血脉流通,除常行动之外,莫勤于沐浴。”[3]据他观察,当时社会上许多人怠于沐浴,甚至有人冬季数月不浴,考究其原因,大多由于 “畏寒”[2]。因此,他建议将圆形浴盆改为长形浴盆,将小浴盆改为大浴盆,往里面多添加热水,浸泡全身,则驱除寒气,那么沐浴习惯自然可以长期坚持。他还叫自己的儿子杨开智和女儿杨开慧实行冷浴,毛泽东、张昆弟等人也都效仿他进行冷浴,杨昌济曾深有体会地说:“冷水浴后,行深呼吸更好,因浴后则血脉之流通速,而需养素更多也。”[2]

3.3 合理的饮食起居

合理充足的营养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在贫富严重对立,广大工人、农民缺衣少食的环境里,杨昌济发现许多家境贫寒的学生由于食物缺乏,营养严重不足,因而身体孱弱、智力低微;相反一旦改善了营养与卫生条件,学生的德、智、体几方面即有显著进步。因此,他主张:“小学之儿童,若食物不足,必先于以食物而后使受业,决不令其枵腹从事。”[2]针对当时的状况,他动员学生自带饭菜或者由学校提供条件,让学生寄搭午餐。

起居定时,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积极方法。他认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果晚上睡得很晚而第二天睡到日晒三杆则不利于健康。他曾说:“早起则精神气爽,为人生第一要事。”[3]

3.4 静以养生

杨昌济从小就熟读 “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又攻读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等人的著作,所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生都潜心于宋明理学之精辟 “精心养心”之法,主张精心养性,提倡静坐养生。他的弟子蔡和森、张昆弟曾一度效仿静坐,甚至连蔡和森的母亲也成为静坐法的热心实行着,但是毛泽东始终不赞成这种办法,并且在1917年发表的 《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烈批评过宋明理学的 “静坐养生”之法。

4 结语

杨昌济体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他在系统了解和掌握了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文化后,结合中国实情和自己的实践,形成了适合当时社会潮流的思想体系。正如他所言,“教育不可不置重体育”,充分肯定了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积极作用。他还提出向西方学习,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促进了西方体育项目在中国的传播和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但是杨昌济的体育思想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必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它主张全民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观点,是受当时 “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只认识到了体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并不是站在发展身体素质和涵养心灵的高度提出的。

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恩师兼岳父,杨昌济对于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形成起了很大的影响。在思想理论方面,1917年4月毛泽东在 《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著名体育论文 《体育之研究》,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杨昌济体育思想的影子,如文章开宗明义地写道 “国力羸弱,武风不振,民族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不坚实,则见兵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把 “动以营生也”视为 “浅言”,“动以卫国也”作为 “大言”,[4]并疾呼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指出了国民体质衰弱,体育事关民族之兴亡。文章还谈道 “吾国学制,课程多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若者乎?”培养的学生是 “偻身俯道,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的文弱书生,[5]指出学校过于注重智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认为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在实践方面,毛泽东一直坚持实行冷浴和体育锻炼,也是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到杨昌济的影响。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都体现着对杨昌济体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王俊奇.近现代二十家体育思想论稿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4

[2]李沛诚.杨昌济教育思想简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84~86

[3]王俊奇.近现代二十家体育思想论稿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71~72

[4]余万予.试论杨昌济的体育思想及其对 《体育之研究》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1989,3

[5]李静波,梁兆航.论毛泽东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现实意义 [J].中山大学 (社会科学版),1996,(1)

猜你喜欢

思想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