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农业”研究综述

2010-08-15胡志华

科技传播 2010年23期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经济

胡志华,秦 晨

南京农业大学经管院,江苏南京 210095

“循环农业”研究综述

胡志华,秦 晨

南京农业大学经管院,江苏南京 210095

近年来,我国农业面临着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我国乡村居民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循环农业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起源、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研究、循环农业的国内外研究、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几方面来进行对循环农业的综述。

循环经济;循环农业;研究综述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临着日益突出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这种“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违背了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排放量,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农业资源利用循环、高效化和生活消费理性、绿色化,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低下的现状,彻底解决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 循环经济的起源

从理论渊源看,最早系统分析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循环与利润率变化时,马克思认为,生产废料再转化为本产业或其他产业的生产要素,即生产排泄物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的循环中,是生产条件的一个途径[1]。20世纪中期,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产品高度丰富。然而,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及环境退化等问题逐渐出现,再加上持续增加的人口,人类特别是后代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威胁。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尔逊(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人类在不断创造社会文明的同时,如果不能及时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面临自身毁灭的危机[2]。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Spaceship Economy)被认为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宇宙飞船理论”中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1966年鲍尔丁发表了《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一文。鲍尔丁认识到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破坏的严重性,只有不断重复利用有限的资源,人类才能繁衍下去。鲍尔丁在他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中提出,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增长型向储备型转变,从消耗型向生态型转变,从开环型向闭环型转变[3]。这种转变模式正是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

2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而言,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要求系统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利用。所谓循环式经济是指把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变为再生资源再回到生产过程中使用。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系统地考察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向全世界发出了100年后经济增长将会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停滞的警告。

3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

循环经济这个概念于1998年被引入中国,是翻译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而得出的。谢军安等(2006)分析了循环经济发展观形成的直接的、深刻的背景和原因,指出循环经济就是人们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寻求的一种有效途径或发展方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发展理念的体现,又是可行有效的发展方式的显现。循环经济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资源循环利用,并指导人类社会逐步走向节约型社会[9]。

4 国外循环农业研究

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09年有机农业的兴起,当时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King在考察中国农业后,于1911年写成了《四千年的农民》一书,总结了中国农业始终兴盛不衰的经验(陈红兵,2007)[10]。1935年,有机农业的奠基人—英国的霍华德爵士出版了《农业盛典》一书,论述了土壤健康与植物、动物健康的关系(杜相革,2006)[11]。

1940年,美国的罗代尔受霍华德的影响,开始了有机园艺的研究和实践,并于1942年出版了《有机园艺》一书(Coleman,1989)[27]。1970年,美国学者威廉姆·奥尔布雷克特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纳入了有机农业的生产系统之中,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Coleman,1989)。1980年,美国农业部一个调查小组给有机农业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它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依靠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尿、绿肥、外来的有机废弃物、机械中耕、含有无机养分的矿石及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易耕性,供给作物养分,防治病虫杂草危害”[12]。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新顿(M.Worthingt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3]”其中就包含了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的原则思想以及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农业是80年代国外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战略思想。1985年,美国加州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农业”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和模式。1987年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正式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分析了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和粮食等方面的挑战,正式提出应接受“可持续的发展”的概念,认为忽视对自然、生物资源的保护将会破坏农业系统的长期健康发展。目前,国外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最典型的实践就是生态工业园的建立,即将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融合二者的优点,使二者相互支持、平衡发展,从而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李健,2007)[14]。

5 国内循环农业研究

循环农业(或循环型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以生态规律为基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资源化)”(即3R原则)为原则,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三赢”的农业发展模式。国内有关循环农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循环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主要特征、层次结构、技术支撑、发展模式等领域[15]。

5.1 循环农业的内涵

3.1.1 方法步骤。第一步,开启WIFI,GPS,SIM卡,等候约2min~3min,待精度显示在10m左右,对地点进行收藏。第二步,编辑收藏的地点。第三步,每次水源道路熟悉后即使同步收藏好的数据。第四步,火情发生时即可快速查找消防栓。

国内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循环型农业雏形己经形成,循环型农业理论也有初步研究进展。张元浩(1985)较早地提出了“循环农业”一词,主要从农业生产过程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定义了循环农业。21世纪以来,随着循环经济在我国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循环型农业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但国内仍然未对循环型农业的概念做出公认统一的定义。[16]

在国内可供查阅到的正式文献中,较早提出“循环农业”的见于陈德敏、王文献(2002)的《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文,文章指出“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以我国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我国的循环农业”,但是其并没有对循环农业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17]。郭铁民、王永龙(2004)认为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是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18]。2004年,周震峰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循环型社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障[19]。 2005年,宣亚南等进一步认为,“循环型农业”的实质就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这不仅要求农业与工业和三产形成基于全社会的大循环,更要把农业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或产成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20]。

尹昌斌等(2006)指出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条延伸和资源节约[21]。尹昌斌等(2008)进一步指出循环农业的概念经历了循环型农业、循环节约型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最终演变为循环农业。

5.2 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

宋亚洲等(2006)提出5种发展模式:“四位一体”型发展模式;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农业生态恢复型发展模式;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26]。

尹昌斌等(2006)提出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广泛应用, 形成了以下3 个方面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一是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局部循环模式;二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内循环模式;三是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模式。

史小红(2007)提出了立体复合型、物质循环利用型、能源开发利用型、综合发展与全面建设型、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型以及观光农业型六种模式。黄贤金等提出了区域循环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以及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5种模式[27]。

陈晓娟(2008)阐述了我国当前发展循环农业的几种主流模式:1)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2)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3)西北地区“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4)平原地区生产生活循环链条模式;5)农业生态园区循环模式;6)农工商循环模式[28]。

5.3 循环农业发展中主体行为相关研究

杨锦秀等(2007)通过对四川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目前四川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状况,同时深入分析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效果与农户满意度及其内在需求,并据此提出在四川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与建议[29]。

李俊利(2008)从农户视角出发,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对农户对循环农业认知程度、参与程度以及模式选择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30]。

陈诗波(2008)基于对农村循环农业发展的实地调查,在《循环农业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一文中主要对循环农业发展的理论支撑体系、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行为分析以及循环农业发展中各主体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途径与对策提出了建议。

林影(2008)通过对江汉平原循环农业发展中农户行为的实证研究,系统地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各个因素的相关特征,得出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价格预期等内部因素以及政府的鼓励措施、农业协会、农业信息的获取能力等外部因素均对农户是否参与循环农业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并提出促进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对策和建议[31]。

6 当前循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6.1 制约因素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王树文(2008)指出这几年加快了循环农业理论和模式的有益研究和探讨,但是在实际操作和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1)耕地资源的制约;2)农业废弃物污染严重;3)所需资金缺乏;4)农民对循环农业认识不足。

陈晓娟(2008)提出我国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农业生态破坏严重,农业系统不稳定;2)自然资源及废弃物利用率低,物质能量循环层次低;3)配套工业产业层次低,农业循环产业链条尚未形成;4)农民素质和农村管理模式等不利于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5)所需资金短缺,技术研发推广滞后;6)相关法律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阻碍了循环农业发展。

6.2 对策

李阳(2006)提出促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1)健全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2)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循环农业发展;3)重视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研发;4)积极推广循环农业试点经验;5)加强循环农业的宣传,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林影(2008)提出促进农户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1)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2)政府加大对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综合能力;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促进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社会氛围;5)构建经济激励机制,提高循环农业发展水平;6)加大科技投入,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7)加快培育和发展循环农业中介组织。

陈晓娟(2008)提出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1)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农业发展观念;2)建立绿色GDP考评制度,培育全民绿色教育体系;3)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4)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5)完善循环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6)构建循环农业的法律保障体系;7)构建循环农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唐思航(2009)提出加快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1)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重大意义,普及循环农业的相关知识;2)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规划;3)开展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提升农民技术水平;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服务机构,形成循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5)加大农业技术创新,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6)采取切实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提供发展循环农业的资金保证;7)建设农业加工园区,培植循环农业的经济载体。

综上所述,循环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1)耕地资源的制约;2)农业废弃物等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破坏严重,农业系统不稳定;3)所需资金缺乏,技术研发推广滞后;4)农民对循环农业认识不足;5)相关法律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阻碍了循环农业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主要建议有:1)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2)建立绿色GDP考评制度,培育全民绿色教育体系;3)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切实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提供发展循环农业的资金保证;4)积极推广循环农业试点经验,加强循环农业的宣传,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综合能力;5)完善循环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的法律保障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1]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蕾切尔·卡尔逊.寂静的春天.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曹瑞玉.环境经济学与循环经济.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2.

[4]马荣.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中国环保产业,2005(5):43-46.

[5]诸大建.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20卷)——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18.

[6]曲格平.《环经影响评价法》:环境问题从源头抓起.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

[7]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4(10):4-6.

[8]吴季松. 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新规范与应用. 科学中国人,2005(6):9-10.

[9]谢军安,贺长年.论循环经济发展观. 当代经济管理,2006,28(4):27-29.

[10]陈红兵,卢进登,赵丽娅,等.循环农业的由来及发展现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65-69.

[11]杜相革,董民主编.有机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12]王沅.中国现代农业简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16-2.

[13]王小利,马礼,张永华,隆荣文.替代农业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94-98.

[14]李健,周慧.循环型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模式的研究.软科学,2007,21(4):119-22.

[15]陈诗波. 循环农业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6]张元浩.农业的循环过程与“循环农业”.中国农村经济,1985.

[17]陈德敏,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经济师,2002(11):8-9.

[18]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

[19]周震峰,王军,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

[20]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

[21]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1):4-8.

[22]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导报,2002(4):4-6.

[23]戴丽.云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86-91.

[24]黄涛,陈文俊.论循环农业的技术构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9):34-35.

[25]穆楠,刘巍.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状况初探.中国科技论坛,2007(8):109-111.

[26]宋亚洲,韩宝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初探.现代农业科技,2006(5):80-81.

[27]史小红.循环农业及发展模式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26(4):98-102.

[28]陈晓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福建师范大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2008.

[29]杨锦秀,王延安,庄天慧.论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四川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农村经济,2007(5):101-103.

[30]李俊利.基于农户参与视角下的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新疆农垦经济,2008(6):36-39.

[31]林影.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汉平原为例.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2]Coleman,D.C.Agro-ecosystems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Ecology,1989,70(6):15-90.

S-1

A

1674-6708(2010)32-0016-03

本研究受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金支持壹万元整,项目编号:091030733

猜你喜欢

循环农业农业经济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