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琦生平及其词学主张
2010-08-15陈小燕
陈小燕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1 周之琦生平及词学主张
1.1 周之琦生平
周之琦,字稚圭,号耕樵,一号退庵,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嘉庆十三年进士,周之琦生平无大波澜,仕途顺畅,阅历平稳,一生经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个目睹亲历清王朝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的人物。早年随其父读书治学,26岁嘉庆申辰进士,必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官广西巡抚,道光二十六年因病辞官。中年丧妻,晚年因病辞官,老境凄清,词人虽一生平稳,没有遭受社会政治风浪的巨大冲击,然其生活也并不平静,家庭的教育熏陶以及生活方面的遭遇变故深深影响着他的词创作,形成其哀婉绵密的创作风格,著有《金梁梦月词》《心日斋词集》《十六家词选》十六卷、《晚香室词录》八卷。
晚清政府统治日益衰落,战争频繁,周之琦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词坛风气由浙派向学州词派过渡转移之时,嘉道时期,浙派末流空自仿效醇雅清空的格调,以致肤浅浮滑,空廓僵硬之痛渐不可医,难以再给词注入鲜新活力。张惠言出,提倡比兴寄托,试图扭转词坛风气,但是因为浙派百年来在词坛的影响根深蒂固,其势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歇,直到周济出,常州派的词学理论得以完善,词坛风气渐转并逐渐占据常州派占据主导地位。周之琦明显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周氏词宗南唐北宋,心摹则实际是元人张翥(仲举)的风格,从而使其词呈现出调和浙、常二派,比较折衷的倾向。
有明以来,词家断推《湘真》第一,《饮水》次之……蒋京少选《瑶华集》,兼及“云间三子”。周稚圭有言:成容若、欧晏之流,未足以当李重光。然则重光身后唯卧子足以当之……词自南宋之季几成绝响。元之张仲举,稍存比兴。明则卧子直接唐人,为天才。
1.2 周之琦的词学主张
按往昔传统的眼光看,黄燮清认为他“北宋瓣香,于斯未坠。”近乎常派,朱孝臧则认为是“片席蜕岩分。”又是近乎浙派,而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认为其:“短调学温、李,长调学姜、史。”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反映了能兼收并取的特点。
周之琦没有专门论述其词学思想的专著,其词学思想只散见在一些序、跋等文篇里,本文将从其师承关系,交游状况,以及其词创作方面来细致分析他折衷浙、常并独立两派之外的一些词学主张。
1.3 周之琦词的内蕴
周之琦的词“浑融深厚,话语藏锋,北宋瓣香,于斯未坠。”谭献称其“截断众流,金针度与,虽未及皋文保绪之陈义甚高,要亦倚声家疏凿手也。”蕉萃婉笃,恤乎若有隐忧。极有见地,其词读之令人销魂。刘毓盘在词史第十章中提到:“周之琦……其《心日斋词》七卷,一字不苟,觉厉氏于律之疏也;以往而深,觉张氏于意之浅也。周氏,可以接中原之统矣,而无门户之见者。”由此可见周之琦词的浑融雅正,其词之绮丽缜密,直逼草窗。纸鸢一词,寄兴尤婉。
2 周之琦词的题材内容
2.1 沉痛的悼亡词
周之琦之妻沈氏亡故于他年近半百之际,夫妻甘苦共尝几十年,相濡以沫,而突然离故,自然给词人精神上难以承受的痛苦,周之琦将对亡妻深切思念演绎成一首首哀婉动人令人销魂的爱之歌。这些悼亡词在其整个词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形成了其词的总体风格哀婉凄美。如:《青衫湿遍》:“瑶簪堕也。谁知此恨,只在今生?怕说香心易折,烬落残灯!忆兼旬,病枕惯瞢腾。……”
这首词写得缠绵哀怨,一往情深。自己的妻子生病昏迷,自己每天守护在旁边,而又不敢面对现实,尤其是这一句“身在情长在”,“纵无身,那便忘情”,更让人敬佩的是直后一直至80岁他也没有续娶,那么的痴情足以让世人敬佩。
2.2 悲苦的羁旅词
周之琦由翰林历官湖北巡抚,内用后,得出抚广西,一生行经各地,旅途劳倦,加之世态炎凉,以及人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其羁旅词弥漫着浓厚的哀伤情绪。如道光十三年(1833)作的《踏莎行·癸巳仲秋建昌道中》词:“驿骑勤催,邮签缓递,横波阻住青丝辔。沙边唤得橛头船,劳人恰好闲身寄。卧柳霜凋,野棠风细,燕归无复营巢地。伤心休问去年时,盈盈水是哀鸿泪。”
词中凝聚着词人漂泊的愁苦,对人生感叹,对亲人的思念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这类词作数量也相当多,不能不引起重视。
2.3 感伤的抒怀词
此类作品大多作于词人晚年,世道衰颓,世事疲倦,疾病缠身,加之生活不很景气,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其凄清黯然之境不难想见。这时的词作往往苍茫萧瑟。“六十五年差老矣,衰残那更朝衫系。人说归来陶令拟,知也未。乡国风景而令异。”又如“几回丹旐送归舟,忆同游,影仍留。一线斜阳,犹恋竹棚头,老去文渊重足,南雁外,怕登楼。”此时,已是识尽人生愁滋味的真情怀。如作者在道光二十六年辞官时写的《渔家傲·末疾艰于步履,疏请开缺,交篆后书寄汝筠,时在丙午七月》:六十五年嗟老矣,哀残那更朝衫系。人说归来陶令拟,知也未?乡园风景而今异。浩劫连番瓜蔓水,嗷鸿中泽余生寄。寒故凄凉书一纸,蓬户底,相看可有相怜计。
这是“识尽愁滋味”的真情怀,而且是官至一省巡抚的大吏的心绪,衰颓世道由此是能窥见的。
3 周之琦词的艺术特征
3.1 清新醇雅
周之琦长调风格接近于梦窗、草窗,写景往往清新精致,常选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入词,用语极其雅丽,没有一点俚俗气,是真正的士大夫文人词。工于雕琢但读来流畅自然,没有流于晦涩僵硬。比如色彩方面,周之琦喜欢使用粉、玉、绿、翠、青等等,又喜欢用冷、香、新、醉等,选取景物多用雨、花、箫、柳、月、烟、莺等,词人擅于将这一类字巧妙组合,从而营造清新雅丽的画面。
3.2 寄兴尤婉
周之琦词真体现了词之所谓本色——婉约。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云:“词之合于意内言外,与鄙人有厚入无间之旨相符者,近来诸名家指不多屈。周保绪先生外,有周稚圭者,名之琦,祥符人,官通显。顾其词蕉萃婉笃,恤科若有隐忧。”
不论是悼亡、羁旅、咏物、抒怀、赠别、唱和何种题材的词作,都透出一种淡雅的伤感气息,这点从他所选取的意象来分析,更能窥见一斑。浏览周之琦词,不难发现,一些幽婉的意象如梦、月、泪、魂、秋、风、芳草、高楼、燕子等等。此类意象的使用频率之高,足以让我们总体品读出其词的基本格调,而其中每一种意象又能随词境的不同而产生细微的差异,如梦有短梦、秋梦、西川梦、赖梦、乡梦等。“梦”这一意象,本身具有轻盈、柔美、虚幻缥缈、温情、忧伤等内涵,而周之琦将这一意象充分运用于作词,灵活自如、变化多端、信手拈来,为其词营造一种朦胧伤感之美。
3.3 谐音协律
周之琦特别注重音律的运用,得万树《词律》之精华。杜文澜《憩园词话》云:“国朝词人最工律法者,群推纳兰客若、顾梁汾,周稚圭三家。”词本是一种音乐文学,起初只是为了娱宾遣兴的应歌之作。随着词这一文学样式不断发展,逐渐注重其内容与情感的抒发,成为一种书面文学,但也逐渐忽视了音律和谐。周之琦将深挚的情感寄托与词的合乐性相结合,既讲究形式,又注重内容,既不为音律所缚,自由抒写其性情,又保留了词的本色,实乃“倚声家疏凿手也”。
4 对周之琦的评价
清代杜文澜在《憩园词话》卷一五中写道:“中丞名之琦,河南祥符人。……国朝词人最工律法者,群推纳兰容若、顾梁汾、周稚圭三家。纳兰侍卫《饮水词》,顾典籍《弹指词》,均已采入《词综》。惟中丞《金梁梦月词》流传未广,亦无选录。……今从各有抄存者摘录十二阙,浑融深厚,洵为盛世元音,足资后学津梁,坛占弁冕也。……词皆谐音谐律,真意独存,耐人寻味”。词坛由清中期转入后期,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风靡全国,而周之琦能兼收博取,折衷调和,有自己独特的词学见解,艺术门径不偏狭,其词在当时影响较大,词感情真挚缠绵,擅于抒情,在当时词坛独树一帜,但对其研究却微乎其微,不能不令人惋惜,本文试图走近周之琦内心世界,探索其词作的思想意蕴,展现其词的艺术魅力,明确在词界应有的地位。
[1]严迪昌编选,《金元明清词精选》[M],严迪昌编选江苏古藉出版社,1998年3月
[2]严迪昌著,《清词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P12-P13
[3](清)周之琦撰,《心日斋词》4种[M]
[4]姚荣著,《明清词派史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5]迟宝东著,《常州词派与晚清词风》[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6]吴梅著,《词学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7]莫立民著,《晚清词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
[8]叶嘉莹著,《清词从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9]叶嘉莹著,《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10]陈水云著,《清代词学发展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7月
[11]周汝筠、周汝策编.清同治间刻本,《稚圭府君年谱》[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