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
2010-08-15祝振铎董雄报叶冰冰
祝振铎,董雄报,叶冰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1 网络版权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著作等知识信息制作与传播出现了根本性变化,成本也大为降低。这一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快速传播和广泛享用;同时,也对产生于工业时代的传统版权制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当今日益网络化的大环境下,不乏侵权抄袭他人的研究数据、论文、学术著作以及泛滥的BT下载等,甚至是到网上肆意搜索下载他人的文章,更甚者在网上叫嚣于论文的买卖,这些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对版权的漠视、廉价的复制与快捷的传播,使得版权领域内的侵权现象变得普遍且频繁。
与此同时,版权人通过各种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试图加强对自己权利与利益的保护也作为一种新的维权行动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我国网络版权保护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民法通则》、《刑法》、《著作权法》为基本法,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为补充的法律制度。同时,国家成立版权局,各地政府成立版权保护机构,以专人负责制,组织协调起草新闻出版、制定著作权管理的规章并组织实施。并且,我国即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版权产业的战略作为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国家总体战略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确立版权产业的战略地位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这都对网络版权保护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 技术措施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上版权侵权问题的日益增多,版权人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如何在信息时代保护版权人和其他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已成为知识产权领域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人们通常主张3种形式的网络版权保护:一是法律措施,即通过加强立法,完善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网上行为有法可依,同时加大司法处理力度,制裁侵权行为;二是行政措施,即国家行政机关加紧制定相关规定,动员各级政府、各部门力量,积极引导网络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三是技术措施,是指版权人或相关权利人为了防止他人非经授权接触或使用其作品或录音录像制品等而采取的技术上的手段和方法。
3 技术措施的分类
3.1 访问控制技术措施
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就是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依据授权对提出的资源访问请求加以控制。访问控制是网络资源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可以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即防止非法的主体进入受保护的网络资源;允许合法用户访问受保护的网络资源。用户的入网控制可分为3个步骤: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网络应能控制用户登录入网的站点、限制用户入网的时间、限制用户入网的工作站数量。当用户对交费网络的访问“资费”用尽时,网络还应能对用户的帐号加以限制,用户此时应无法进入网络访问信息资源。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络数据库提供者都对自己的网络资源进行了访问控制技术保护,以限制用户的自由访问。许多网站更是采用了高端的访问控制技术措施,而目前最普遍最常用的访问控制技术措施即是口令技术。
口令技术(access code)的版权保护又可分为3种:第一种是控制联机出口访问的技术措施,就相当于现实生活中房门上的锁,如果没有房屋主人配置的钥匙,任何人都无法进入房间。这种技术措施完全将访问者控制在了门槛之外,任何他人根本无从知道房间中究竟有些什么东西。但事实上,基于竞争的压力这种口令技术措施一般不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所采用;第二种是控制使用信息访问的技术措施,它允许他人进入房间,也允许他人将房间中的包裹带回家或观看,但不允许打开包裹查看里面究竟是什么具体东西,意即目录层次的访问控制,访问人可以观看到该信息资源的目录,但是不能查看具体的内容;第三种是禁止随后访问的技术措施,这种措施则更为宽松,它不但允许他人进入房间自由观看,而且允许他人打开包裹查看里面究竟有些什么东西,甚至允许他人下载,但它并不允许他人毫无保留、毫无限制地自由浏览或下载,而是设有时间或内容量的限制。他人下载或浏览一旦超过限定的时间或内容量,此种口令技术措施就会马上发挥作用,从而阻止他人进一步的下载或浏览,这种口令技术措施相当于“定时炸弹”,但它实际上是一种计算机程序。
3.2 控制使用作品的技术措施
控制使用技术措施允许对信息的访问,但是对用户使用信息的权限加以限制,这种限制可以是功能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它是禁止随后访问技术功能的延伸。现在网络上许多供用户下载的软件就普遍设有控制使用时间、使用方式、使用次数的技术措施。它并不直接控制他人非经授权接触作品,但可以计算出他人接触或使用作品的次数和频率,从而保证版权人依据计算出的次数和频率收取报酬。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共享软件,权利人设置了日期或者使用次数的限制,一旦超过试用期或预先设定的试用次数,软件即拒绝运行或丧失部分功能,除非用户向权利人注册,一般是交一笔注册费得到软件的注册代码,成为正式用户后才能正常地使用。
对于共享软件类作品控制使用的版权保护,不同类型的共享软件和不同的版权人可能采用不同的限制策略,综合起来有如下技术:1)时间限制,譬如30天,从你安装使用开始,30天后如果仍未购买注册码,则无法继续使用该软件;2)功能限制,譬如一款财务软件,就可以限制试用版的报表打印和导出功能;3)添加链接,在生成或导出的文件中添加试用版的链接,这比较适用于图片处理软件、视频处理制作软件、Flash软件等,也有在其中添加软件开发者的网站链接的;4)批处理限制,可以无时间限制地体验所以功能,但是每次只能使用软件处理(保存)有限的内容,譬如一款视频格式转换软件的试用版只能保存转换后视频的3min长度。
3.3 控制作品传播的技术措施
网络作品极易复制,通过网络又可方便快速地上传、下载和传输。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作品的传播一直是版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方面的技术措施不断被开发出来。例如,互联网上的某些网页可以浏览却不允许打印,通过将算法和密钥相结合的加密方法防止数字化作品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截取或篡改等等。又如,反复制设备中最具代表性的连续性版权管理系统,还有应用颇为广泛的数字水印技术,以应对原作的复制、修改行为。
连续性著作权管理系统(The Serial Copy Management System,SCMS)就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控制数字化复制的措施,其最大的特点是允许对作品的一次复制,但却阻止对该复制件再制作复制件。这种技术可以控制电子文档的复制,普通的数字化文件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即从第一代复制出来的第二代复制品还具备再度复制出第三代的能力,且质量没有任何损失。采用这种技术之后,第二代复制品无法再度复制出第三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品的复制,以达到有效控制传播的目的。
数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ing)技术是指用信号处理的方法在数字化的多媒体数据中嵌入隐蔽的标记,这种标记通常是不可见的,只有通过专用的检测器或阅读器才能提取。它通过在原始数据中嵌入秘密信息即水印来证实该数据的所有权。被嵌入的水印可以是一段文字、标识、序列号等,这些信息一般包含数字媒体的出处、状态以及目的等信息,可以用来证明原作者的所有权以及鉴别真伪等。水印通常是不可见或不可察,它与原始数据(如图像、音频、视频数据等)紧密结合并隐藏其中,成为源数据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可以经历一些不破坏源数据使用价值或商用价值的操作而存活下来。数字水印是嵌在数字产品中的数字信号,水印的存在要以不破坏原数据的欣赏价值、使用价值为原则。
那么数字水印是怎样防止非法复制的呢?首先,版权所有者可在不希望被非法复制的信息内容中加入水印,之后通过互联网将该内容发送出,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在服务器上公开该内容。该内容由于将数字水印作为版权信息加入到了其中,版权所有者在看到水印后就可以判断自己的作品是否被侵权。
4 结论与展望
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是新兴产业的繁荣,也正日益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传统产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以及版权的独享性,难免给版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时,版权保护工作不仅是某一部门的责任,而应是整个社会全体成员的努力,从横向的各种措施的运用,到纵向的各个部门的全力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版权环境。
并且,一个大国的崛起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崛起,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国也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这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1]徐进.论版权的技术保护措施[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6.
[2]范莉莉.论技术措施的版权保护[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3]闫桂贞.互联网上的版权技术保护措施[J].北京:中国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