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成功的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2010-08-15窦跃武

科学之友 2010年8期
关键词:分组观点效果

窦跃武

(山西省临汾人民警察学校,山西 临汾 041000)

自从提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来,课堂讨论就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课堂讨论以学生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为主,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这一教学形式缺乏认识,导致了课堂讨论的误用、滥用。有的教师甚至每堂课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经常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效果。笔者认为,明确一堂成功的课堂讨论应该是什么样子,有助于教师正确使用讨论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既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活动。作为教学方法,它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作为一种活动,它又要有一定的内容和过程。评价一次课堂讨论的好坏,不仅要根据其目的来判断,也要从讨论的内容和过程以及取得的效果来考察。具体来讲,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至少应该满足以下7点要求。

1 讨论目的要明确

讨论具有明确的目的是课堂讨论取得成功的首要前提。目的明确才能在讨论中抓住重点,引导讨论向深入发展。从一堂课来说,明确的目的就是指讨论的目的既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差异。教师在考虑运用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式时,就要根据整节课或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来预先设想讨论要达到什么目的,而且能够针对学生的差异预想到每一个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达到的目标。从讨论法本身的特点来说,课堂讨论可以达到多方面的效果。它既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入的认识,也可以鼓励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怎样进行人际交往。因此,教师要有重点的选择恰当的目标。例如,一位老师针对学生面临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心理,以“你准备怎样正确对待就业与升学”为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时老师又针对某位学生喜欢长篇大论而缺乏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特点,安排该生在讨论中进行记录、归纳别人的观点,在最后5min作总结发言。这次讨论不仅具有明确的总体目标,而且既解决学生面对升学与就业的心理问题,也考虑到了对一些特殊学生的要求。

2 讨论的主题要有价值

有价值的讨论主题是讨论能否成功的核心条件。所谓讨论主题要有价值就是指,讨论的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能力,能够通过讨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讨论主题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性质上。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课堂讨论的。对于那些经典的、基础的、理论性的知识,学生的知识结构力不能及的,更适合于教师讲授;而对于那些现实的、综合的、复杂的实际问题,需用学过的理论知识综合处理才能解决,问题没有统一的解决途径、没有固定的答案,运用课堂讨论才更有效。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往往就是因为教师对课程内容不加选择、不加判断,而随意使用讨论法的结果。其次,讨论主题的价值在于问题的设计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为,课堂讨论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为前提的。如果讨论的问题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必然会流为形式。讨论的问题一般以矛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为主。

3 课堂讨论的准备要充分

准备充分是课堂讨论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要把讨论的问题和有关材料提前呈现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讨论的任务和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心中所认为哪些是好的讨论的样子,或者老师没有预先让学生明确在讨论中应当做的事情,很难想象学生在讨论中会兴趣高昂、积极思维、见解深刻。即使是即兴的课堂讨论,也应该是有所准备的,教师必须对学生是否具有讨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出判断。确定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能否解决提出的问题,就组织学生对问题当堂讨论。如果是学生一下还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作为下一次的讨论主题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准备。否则即兴讨论只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

讨论前的准备还包括制定课堂讨论的行为规则、参与标准。如要求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讨论;每个成员在他人发言时都要认真倾听,不得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发言时要先举手示意等等。教师或讨论主持人在讨论前都要首先申明讨论规则,有时还要讨论成员提前共同制定规则。

4 学生要积极有效的参与

学生参与程度是衡量课堂讨论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首先,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尤其是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应该能够有发言的机会。其次,学生的发言机会要保持平衡,而不能是几个喜欢发言的人控制整个讨论进程。第三,教师的发言也要保持平衡。教师发言过多就会成为一家之言,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教师发言过少可能会使讨论迷失方向,使学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最后,积极的提问、倾听、回应是判断学生有效参与的核心。学生在讨论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使讨论向深入发展;能够积极有效地倾听他人的发言,不会在别人发言时表现出厌烦或无关紧要的态度;能够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并运用充足的论据来证实或证伪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而且有效参与并不排除沉默,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很好的回应。

5 分组合理 分工明确

课堂讨论既可以是全班进行,也可以是分组讨论。大多数情况下是先分组讨论,再进行全班讨论。因此,如何进行分组必然会影响到讨论的效果。在分组时,既可以由教师分组也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学生自由组合更容易导致同质分组,有利于相互交流,但减少了他们和不同意识形态、不同观点辩论、争执的机会。教师分组可以把具有不同观点和不同经历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既可以把口若悬河和沉默寡言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也可以让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容易使讨论变得具有挑战性和批判性,但小组成员差别过大也会影响讨论的效果。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分组方式都应该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小组讨论不宜过多或过少。人数过多可能会使讨论不够广泛、充分;人数过少则会降低讨论的效率和水平。有关实践表明,理想的小组人数应该在5人左右。当然具体还要考虑到班级规模、讨论目的以及讨论形式等因素。第二,分组要考虑到讨论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差异性。

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明确的任务。任务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有时为了增加讨论的效果,会使不同的成员在讨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有的学生侧重于倾听,有的学生负责观察、记录、总结别人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老师不可能同时参加所有的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讨论负责人有时是非常必要的。

6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课堂讨论的质量。在班级讨论中,教师应该是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讨论开始时要向学生讲明讨论规则和注意事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邀请过于沉默的学生积极发言,又要适当控制喜欢长篇大论的学生发言过多。同时,教师既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关于所学知识的独到见解和批判性分析,又要能够保持沉默以促进学生主动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作出总结和评价。教师必须是一个积极的倾听者,时刻追踪学生所说的一切,以便在需要推动讨论时能及时介入。教师也要为学生如何参与讨论、如何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及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做出示范、树立典型。在分组讨论中,教师不可能参加所有小组的讨论,但是也不能置身事外、不理不睬。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和评价者。教师要巡视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教师可以及时记下每个小组的反应,以便为后面的讨论积累资料,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承担记录的工作。

7 讨论应达到的效果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效果好才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由于课堂讨论的开放性和影响讨论效果的因素的复杂性,难以对课堂讨论的效果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从课堂讨论的功能来看,一堂好的课堂讨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讨论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讨论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只要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或是对现有的歧义理解更为深刻时,也可以看作是成功的。

(2讨论不仅仅是单纯的思维活动,还包括积极的情感交流。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了相互尊重,更容易理解他人,乐意合作。

(3)进一步掌握了讨论活动的基本技巧,了解了讨论的过程和特点。比如,能够专心地倾听,会运用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建设性地反驳别人的观点。

以上观点只是鉴别课堂讨论优劣的“基本式”,没有更多考虑课程内容的特点,而且,随着课堂讨论形式的创新,具体评价都应该有所侧重,尤其是对于讨论效果。

[1]罗静,褚保堂译[美].Stephen D.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著《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任文硕.《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运用》载《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9期;

[3]杨太林.《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第4期。

[4]蔡浩,李文婷.《让讨论进入课堂》科技资讯2008,NO.27[5]池云霞,梁艳清.《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8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分组观点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分组搭配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怎么分组
观点
抓住“瞬间性”效果
分组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