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保意识、绿色GDP及低碳生活的思考
2010-08-15侯玮
侯玮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化工系,天津 300222)
1 引言
20世纪50年代后全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水污染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全球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全球环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纵观历史,人类用了1万多年完成农业革命,用了200多年完成工业革命,如今在环境革命问题上,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年的时间可用了,必须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做出根本性的改革,否则后果就很难设想。因此如何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自觉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也就成了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2 环保意识的内涵
2.1 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和谐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最本质的内在联系,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建设环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与此同时,维系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不致受到损伤或者破坏,减低人类利用和改造客观环境的限度。人类面临的所有环境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损伤或者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目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有一些是自然环境原生的,但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效应被放大了。
2.2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来看生态环境破坏
环境资源具有外部性的特点。外部性是指企业或个人的一种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外部性造成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外部经济性是一种正的外部性,或者有力的外部性。典型的例子是农——林模型:同一流域上游是森林,以林业经营为主,下游是农业企业。因为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下游农民的灌溉用水得到保障。这种情况下,上游的植树活动为下游的植树活动、农业提供了一种额外效用,对整个农——林系统供了一种负的社会成本,整个社会成本也因此下降。对林业主来说,植树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性,但他本人却没有积极性这样做,因为植树并不能直接带来林木收益的增加。外部不经济性是一种负的外部性,上游伐木可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洪水泛滥,对下游居民和全社会都是一种增加的成本,但林业主并不承担这一成本,他们也没有动力承担这一成本,因为停止伐木将使他们的收益减少。造成全球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外部不经济性决定的。考虑了个人、国家的利益,但没有考虑全球的利益。
2.3 GDP的代价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国国土范围内,包括所有的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对凡是在本国境内凭据合法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进行核算的价值总量”。在国民经济运行中GDP是统计和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有关方面估计,中国2002年环境破坏的总损失约占GDP的2.3%,因此,2002年中国GDP的实际增长就不再是7.8%,而是6.0%左右。总之,中国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其中生态破坏约占65%,而且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巨大。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群众性运动或政治活动不断兴起。80~90年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虽然各国兴起了生态运动,但环境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环保意识的单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人们只是把环保停留在口头上,提上日程的也仅仅是把环保放在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经济利益之后,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培养环保意识
3.1 大力强化危机意识
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污染。我们离“最后期限”还有多远。现在任何的一个数据都是从世界平均水平出发计算出来的。在地球对环境的承载能力的计算上,应遵循“短板理论”。地球就像是个大木桶,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就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木板。就算发达国家和地区做得再好、技术再突出,也不过是成为木桶中比较长的那块木板而已,而任何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是那块最短的木板。环境的不断恶化最终会导致物种的灭绝,18世纪灭绝的动物就达32种;19世纪灭绝了56种;20世纪灭绝了120种。如果环境继续恶化也许在21世纪后期大熊猫、藏羚羊、东北虎、扬子鳄等物种也会慢慢灭绝。那么人类灭绝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3.2 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来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环境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或地区,通常环境被破坏频率越高,破坏程度越深,环境问题也越多。面对环境的持续发展这一社会性极强的问题,在环境脆弱区除发展经济外,更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在观念、心理上超前打造生态文明价值烙印,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进而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成为民众自觉参与行为。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人民全球环境意识。可以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者在化学课、生物课、地理课、家庭、课外活动中开展环保教育,特别要重视课外活动中的环保教育。
4 推广低碳生活
4.1 提倡绿色GDP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资源消耗-环境品质降级。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绿色GDP-固定资产折旧=国内生长净值NDP-自然资源消耗-环境品质降级。实行绿色GDP增长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代世界经济,已逐步形成一种各国家、各民族的利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共生共存的相互依存关系,体现了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即人类如何正确、合理与有效的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人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关系,从而解决好人类生存发展问题。特别是在世界生态环境问题上表现为“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任何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必须将自身的经济发展利益融合于全人类共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根本利益之中。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将传统单纯经济性的GDP向绿色GDP转变,就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4.2 推广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减低碳排放,特别是CO2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的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低碳生活其实是种态度,就是人们自觉的以环保意识过着环保的生活。
5 结语
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能够自觉地珍惜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解决环境问题最快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途径。
[1]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静祎.略论全球环境保护和绿色GDP[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6):72~74.
[3]董武娟,吴仁海.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4):162~166.
[4]周 毅.中国生态环境安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34.
[5]朱红业,张映翠,沈 琼.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人文途径[J].生态经济,2002(12):56~58.
[6]李 丽.可持续“生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7]阚海东.让低碳生活引领时尚[J].祝您健康,2001(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