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和谐机制的思考
2010-08-15刘炯燎
刘炯燎
肇庆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随着经济和社会改革的迅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由此,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和谐机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构建心理和谐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心理和谐,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内部各个心理机能之间配合的适当、协调或匀称的心理,它是以个体的心理健康为核心,以心理素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为标志,以个体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愿景,是一种健康、协调、发展的心理。
1.1 心理和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
积极推进大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实现,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而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它包括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其中,人在心理上的和谐发展是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和谐发展的反映,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既是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
1.2 心理和谐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研究主体,是一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取向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内在地包涵了追求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它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强调的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一样,均属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和谐的心理素质与过硬的政治素质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政工作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以和谐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又要以心理和谐为目标,在关注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由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讲,要做到和谐发展、健康成长,就离不开健康、协调、发展的心理和谐作铺垫,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和谐的心理,才能从“心”出发,牵动全身,以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从而最终实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因素分析
2.1 不和谐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正确的指导方针。然而,尽管我国近几年来对中小学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推行了全面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与人才选拔的措施不配套,致使素质教育难于落实。目前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仍然是中考和高考,这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硬指标,学校和家长都无法突破。这样就必然使心理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完善人格的培养等,都成为一句空话。上了大学脱离了原来那种“保姆式”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适应环境能力弱、依赖心理强、交往能力差等一系列需要他们自己来解决的事情都成了问题。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无端的烦恼、苦闷、孤独、焦虑等。
2.2 单纯的目标期待,忘却了教育需要和谐发展的原则
目前,许多人把子女能否成才的标准“单一化”,似乎上大学是成才的唯一标准,为此家长都期望着子女考高分,不辞辛苦,对孩子百般照顾,呵护有加。由此造成了学生唯我独尊、缺乏协作意识、依赖、自我为中心等心理。进入大学生活,需要他们摆脱依赖心理,增强合作意识,提高适应能力,否则,在这个“群英集会”的环境下,遇到挫折就会出现自我否定、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直至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身心健康。
2.3 自身和谐要求身心发展同步,角色认知统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理成熟已近成年人的水平,生理需求处于旺盛时期。然而,与之相反的是他们的心理还没有经过完全的社会化,心理需求不处于理想化的状态,还不能根据自己的角色来正确处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关系。
2.4 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促进自身和谐的保证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学期间是人生最为宝贵的时期。大学生活不但需要精神生活,还需要经济基础作保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贫富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来自不同经济条件家庭的学生通过一段共同的生活,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心态,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会产生优越感;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致使他们回避交往,自我封闭、孤独,长此以往会严重的影响到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性格的塑造,严重者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
3 建立和完善心理和谐教育机制
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形成教学系统、环境系统、管理系统、自我教育相互支持,建立和完善心理和谐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目标。
3.1 发挥心理咨询中心作用,建立目标教育机制
心理咨询中心是高校心理和谐教育的主战区。若要使心理咨询中心在高校发挥其有效作用,不仅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还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它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引导和教育的过程。咨询方式分为面谈、书信、电话咨询等,咨询主题包括新生入学适应、情感问题、健康与保健问题、毕业生问题等内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配备的硬件设施除了规范的咨询室、科学的室内设置、热线电话、信报箱等,更需配备必要的测量统计工具,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评估学生心理发展的和谐性提供真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工作者快速、准确地把握学生心态,兼顾共性与个性,抓住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材施教,早做工作,防患于未然,而且也利于开展心理和谐教育的科学研究。
3.2 开展多样化的心理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建立自我教育机制
自我教育是高校心理和谐教育的内动力。自我教育实质是上是大学生对自我心理的认识、调节、评价、提高的过程。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大学生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认识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识的合理性需要以客观的尺度加以衡量,即正确的自我评价。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才能在评价自我时找到合适的社会尺度,对自我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评价才会客观;评价时不以偏概全,不以一时一事下结论,评价结果才会具有发展性,才会体现出评价的艺术性。同时,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基地,进行各种实习和实践活动,不仅能使他们通过实践认识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进而培养其正确的学习观,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和义务劳动,了解父母的辛苦,树立家庭责任感,认识劳动的重要和光荣;大学生通过参加假期学校组织或自行安排的社会调查、科技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能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合理、健康的和谐心理。
3.3 营造和谐文明校园文化,建立协调教育机制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优美和谐的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高校应当注重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要多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培养学生乐观愉悦的生活态度和和谐的心理情绪的文化活动。同时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心理气氛的熏陶下形成健康的和谐的心理,从而成为健康和谐的人。
3.4 加强体育和美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让学生在美育中创造和谐,建立情感教育机制
体育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体育道德风尚等,同时还能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障碍。要使大学生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达到和谐完善的状态,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当重视体育和美育的地位,有目的地创造美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使真、善、美与健康有机结合,引领大学生在美中创造健康和谐的人生。
3.5 加强学生心理和谐的信息建设,建立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危机干预机制,需要高校各级部门通力合作,一切为了学校生,为了学生一切。在学生中建立教育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动态,在学生可能引起担扰、困惑的环节实施必要的介入干预。入学时或毕业前以及重大事件前后都是干预的最佳时机。高校学生管理,教学部门和后勤服务机关要对常见突发危机事件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做到细心、细致,常抓不懈。建立突发事件解决的绿色通道,实行专人负责制,保证联系畅通,避免出现“平时联系畅通,关键时打不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1]杨安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3):80-84.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