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生活面面观
2010-08-15叶永烈
□叶永烈
朝鲜人生活面面观
□叶永烈
来到朝鲜,我见到朝鲜人的服装无非是黑、灰、蓝、白四色,其中以黑色居多。正值盛暑,穿黑色的衣服该有多热。
朝鲜的军人颇多。陆军官兵一律绿色军服。他们的军服没有短袖的,据说因为朝鲜夏季短暂,能省则省,而穿长袖,军装势必在里面要穿长袖衬衫。何况朝鲜军人的大盖帽又特别大,夏日,穿这样的军服,又该有多热。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老百姓跟朝鲜人一样,服装同样是以黑、灰、蓝、绿、白五色为主,其中以蓝色居多。难怪那时候美国记者讥笑中国人为“蓝色的蚂蚁”。如今在朝鲜,不用看胸前有没有像章,光是凭五颜六色的服装,就能判断那是中国游客。
后来才知道,朝鲜人连衣服也是配给的。那些深色的衣服就是国家统一制作的。在朝鲜,工人一年发两套工作服;一般干部、技术人员,每三年发一套西服的布料,中级干部两年发一套西服的布料。中、小学校的学生大约每隔两年,在“太阳节”——金日成生日那天赠送一套校服。由于中、小学生发育较快,隔两年发一套的校服很快就变得太小,家长们不得不在裤子、袖子上接一块布来加长。
朝鲜人不穿牛仔裤。他们给牛仔裤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做“美国裤”。
在朝鲜妇女之中,不见露脐装,不见吊带装,不见烫发,只有齐耳短发或者长发后束。颜色鲜艳的朝鲜民族服装,只在外事场合、演出或者庆典时穿一下。
朝鲜人的鞋子不是国家发的。在朝鲜,皮鞋的价格很贵,只有收入比较高的人买得起皮鞋,普通朝鲜百姓穿胶鞋。所以在朝鲜“以衣取人”不适用,倒是“以鞋取人”适用。
就连朝鲜的轿车也以黑色为主,绝少鲜艳的颜色。
街头没有色彩缤纷的广告。不用说,见不到手机,也见不到MP3、MP4。
这里没有证券市场。
这里没有商品房,老百姓甚至不知道“商品房”这个词。
这里没有房屋中介公司。
这里没有夜总会。
这里没有麦当劳,没有肯德基,也没有可口可乐。
我很注意地观看了朝鲜的电视。朝鲜全国只有朝鲜国家电视台的两三个电视频道。清早,当我打开电视机,希望看朝鲜新闻时,出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朝鲜歌舞节目。
朝鲜没有夜生活。入夜的平壤,灯光暗淡。人们的唯一娱乐就是看电视。
晚间,我总要看朝鲜的新闻节目。屏幕上出现“主体思想塔”,越推越近,最后停留在塔顶的火炬上——其实,“主体思想塔”就在大同江畔。我的窗口天天对着“主体思想塔”。新闻播音员严肃地出现在屏幕上,头条新闻要么是金正日视察什么地方,要么是金正日接见什么人。倘若金正日不出现,那就是领袖的教诲,人民的敬仰。
在新闻节目之后,则是电视连续剧。我在朝鲜的那些天,电视台在播放关于朝鲜地下工作者的电视剧。
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一周五天工作制的情况下,朝鲜仍然实行一周六天工作制。其中的周六是全民学习日,学习金日成著作,学习金正日著作。
朝鲜这几年也开始使用“时尚品”——电脑。在平壤少年宫,我见到一个电脑教室,老师在教孩子们使用电脑。
朝鲜开始普及电脑,这跟金正日喜欢电脑有关。据美国一本名为《朝鲜的决战:南北统一与脱离美国的战略》的书中透露,金正日声称在自己的住处拥有三台电脑,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两个小时。
2000年,金正日在与时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谈话时说,在二十一世纪,不懂电脑的人是傻瓜。
金正日的长子金正男也是个“电脑迷”。2001年,当时金正男担任朝鲜计算机委员会的领导人,负责朝鲜信息技术政策。
尽管金正日父子都喜欢电脑,但是朝鲜人的收入毕竟有限,电脑只能进入极少数人的家庭。而且,朝鲜百姓只能用国内局域网,不能与因特网相连,无法得知境外的种种信息。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企业顺利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工人为世界各国提供着优质的产品,自己却拿着极低的工资、干着繁重的工作、承受着严重的污染。长期不变的低收入状态,进而影响着内需的增长,对外贸高度的依存性,使得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之时,我们无以应对。显而易见,以低成本、低人权、高消耗、高污染的经营模式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该结束了。因为,工人们再也忍受不下去了,社会也给了工人们更多的选择;低成本竞争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无视劳动者权益的企业迟早要被工人所抛弃。这次民工荒大潮来临之际,也有一些地方的企业不存在用工荒,究其原因,除了适时的产业调整升级、技术改造以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地方的企业重视劳动力资源、善待农民工,在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社会保障、工人培训、员工文化生活,以及社区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样的企业赢得了农民工的认可,他们愿意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生活、发展,企业也因此而受益。
(摘自《真实的朝鲜》)
总结今年民工荒的教训,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善企业劳动关系,是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有效途径。党中央提出的“体面劳动”、“活得有尊严”,恐怕首先要从农民工的幸福和尊严开始做起。
book=204,ebook=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