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个问题

2010-08-15

党史文苑 2010年1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李 敏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赣州 341000)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中的文化、精神力量,它是与经济力、军事力等 “硬实力”相对而言的,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含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我们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硬实力相比较,我国文化软实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其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落后,制约我国文化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过去,文化产业仅是一个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我们只看到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而漠视文化的商品性质和产业功能,因而限制了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文化产业发展尚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宏观调控亟待加强。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缺乏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二是规模不大,投资渠道单一。现有文化产业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总体看,文化产业规模尚小,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不多,缺乏竟争力。文化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尚处于由 “事业”向“产业”的转制过程中,有的还不具备转制条件,需要政府继续给予扶持。同时,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仍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难题。三是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一方面引进外国的资金、产品、服务还有许多限制,不利于培育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企业向国际市场的拓展缺乏力度。有些企业仍习惯于坐等国际顾客上门,不善于主动向国际市场推广自己的产品。四是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低。许多拥有优质产业资源的单位改革尚未到位,市场主体数量少;现有的文化创意企业大多尚未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存在,银行的贷款积极性还不高。另外,文化创意产业有形资本较少,市场价值不确定,商誉、声望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导致文化企业融资难。五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低。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远远滞后于美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强国。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GDP的2.6%,而美国早在2004年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例就已经达到6%。近两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确发展比较快。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并且顺差还持续增长,但文化产业却是逆差,而且逆差比例高达1:7,具体到图书贸易逆差比则达到1:10,影视的逆差比更高。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的计划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它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其影响力无远弗届,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举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日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动漫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员甚至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日本国家的形象。韩国从政府作为服务者的立场出发,成立了专门性质的国家机构文化产业振兴院,制定了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孵化扶持、信息提供等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在短期内实现了文化产业从贸易逆差到顺差的飞跃,尤其在内容出口、增强影响力和数字内容产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甚至出现了部分领先优势。新加坡为了发展文化旅游,专门在旅游局下面成立了会展署,支持企业发展会展和娱乐产业。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因为,从自身条件来看,文化产业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而且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春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值得庆幸的是,今年9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将通过一系列的“大动作”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人甚至认为,由于这份“规划”的出台,2009年将在历史中被称为中国文化产业真正开始腾飞的“元年”。当然,如何把“政策利好”化作文化产业的振兴,真正拉动经济增长,尚有不少路要走。在实现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警惕“走歪路”的现象。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一味追求地方政绩,避免文化产业的发展遇到更大的“壁垒”。应该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实行差异化发展。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切忌搞成“合作社”,文化资源的整合,需要市场来支撑,不能强行用行政手段‘拉郎配。纵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可真正迎来民族文化产业的振兴,文化软实力也会得到提升,但万里长征还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实现文化大繁荣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二、传统文化衰落,阻碍我国文化传承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长期以来,国人对西洋文化趋之若鹜,对传统文化则横眉冷对。华东师范大学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显示,81.2%的大学生表示对戏曲等传统艺术不感兴趣。据一份只在北大、清华和人大三所大学的类似调查显示,对与古代经史子集,13%的人敬而远之,6%的人爱不释手,2%的人深恶痛绝,剩余的79%只是偶尔翻阅。另据报道,某个网站做了一个上万人参与的网民调查。当问及大家都是从什么渠道学习民族文化的,有将近70%的网友的回答是:自学。由此可见,当今的中国青年并不乐衷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受重视程度已有大幅下降。其实,不止在高校,放眼整个国家,传统文化都似乎奄奄一息。当代国人传统文化修养不足,文化传承已出现危机。前英国首相玛格丽特、萨切尔谈到中国有没有可能成为大国的时候,认为中国不可能,因为中国的文化不具有影响其它国家的力量。“还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1]她的话应引起我们反思,我们应直面当代中国的现实:传统文化不仅整体上被西方忽略,也被我们自己忽略。

传统文化之所以出现危机,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先进的中国人为了砸碎旧世界,把希望的眼光转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时候,激起了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反思。反思的结果认为,中国社会的积弱积贫,被动挨打,完全是由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惹得祸,于是,把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扳子打到了传统文化的身上;于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我们这个民族动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否定、摧毁甚至完全消灭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一百多年的“去传统化”运动,造成了许多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无知和偏见,造成了 “断裂的一代”、“数典忘祖的一代”,“西化的一代”,造成了对传统文化没有温情和敬意的无知无畏失落麻木的一代人。如同陈寅恪先生当年曾经预言,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华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激情方式,日后必将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埋下很深的隐患,并将导致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国学的深层误解。陈寅恪当年的预言是不幸而言中。一百多年的“去传统化”运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早早都种下了对传统文化仇恨的种子。在我们与传统之间构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在我们与传统之间有了很深的隔膜。对于一个近百年来痛批传统文化的国家来说,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极不容易,时下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如此有隔膜,修养如此不足,若不尽快加以弥补,中国文化的传承尚且危机四伏,对外传播更会出现“先天性”的不足,好在认识到传统文化问题重要性的人越来越多。

珍惜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基本的文化自信,一个不会欣赏差异性文化的民族是短视的民族,而漠视自己文化的民族则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回顾世界大国兴衰史,一方面需要尊敬他者,欣赏差异,文化才有开放性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始终不能失去传统文化的主体性,这样文化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使之具有巨大的传承力与影响力。为此,必须明白: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精华、有什么糟粕?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所需要的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如突出人文精神、偏重道德的价值取向,如自强不息的精神、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传统、重公爱国识大体的道德意识、追求自我完善的修养观念等;也有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识,如极端维护专制的理念,束缚人心与人性的三纲伦理、儒家教义对终极信仰的制止、形象思维对科学理性的拒斥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梳理,并加以延续和发展。对于优秀的文化遗产,加以继承。不仅传承,更要创新。创新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坚持文化观念创新。要敢于从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其次必须坚持文化内容创新。要坚持思想理论创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再次,必须坚持文化制度创新。要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全社会能够认同的制度规范,包括凝聚和约束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法制意识和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长效制度。

三、文化体制落后,影响我国文化的创造力和保障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这一意见,中央还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总结了试点工作经验,决定向全国推广。但是,我国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依,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依然不相适应,成为束缚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是计划经济的文化管理方式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二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部分、管办不分的问题仍然很严重;三是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弱;四是非国有文化经济所占的比例很低,文化产业融资依旧困难;五是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保障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都说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极其繁重艰巨,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体制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没有先进文化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文化软实力永远不可能得到体制保障,文化的创造力将大受影响。

我国文化体制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复杂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计划经济思维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习惯于用计划经济计划思维管理文化,政府职能的定位出现偏差,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对于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过于强化,忽视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二是既得利益障碍。文化体制改革必然要涉及到因为文化权利而带来的文化利益的重新分配,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些群体的既得利益受到威胁时,处于强势地位的他们必然会坚守现有的利益格局,不会轻易作出妥协,从而延误改革的进程,甚至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三是法律不健全。改革过程中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上级与下级、部门与部门各自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经常发生相冲突。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大量存在;四是文化资金投入不足。以至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财政投入在很多单位都是用来“养人”而不是用来“做事”,致使这些单位技术设备落后、人员不整,发展缺乏活力;五是人才匮乏。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深入文体体制改革。为此要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快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加快文化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建设;要建立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应用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内容创新,使原创性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要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求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提高文化企业的竞争力。要以激发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和政府扶持类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科学界定和区分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和功能,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要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合理确定转制的范围和对象,在确保国有文化资本主导地位和认真落实改革中涉及职工利益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规范推进转企改制工作。通过改革,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注 释:

[1]赵启正《跨越文化障碍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跨文化传播论坛——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http://www.cccf.china.cn/。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