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所要树立的观念
2010-08-15段黄男张玉琴
段黄男 张玉琴
(张家口市环境保护局 河北张家口 075000)
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所要树立的观念
段黄男 张玉琴
(张家口市环境保护局 河北张家口 075000)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各国都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在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本文就发展循环经济型社会从观念层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1.“循环经济”不是新生事物,但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包括官方和民间都在积极探索、传播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传播的势头让人感觉到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实,循环经济现象在我国远古的农业文明时代就存在。古人把农作物收割后,粮食归仓,秸秆一部分作为牲畜饲料,一部分用于燃料利用其热量。牲畜粪便与秸杆燃后的灰烬又回田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肥料。
上述这种古老的农业循环模式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存在此类模式。因此,“循环经济”在我国并非新生事物,但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任重道远。因为,我国在全社会开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循环社会尚属起步阶段。要形成循环型社会必须要在法律制度,经济政策及技术创新三方面有所突破。(1)法律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循环经济基本法。随着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对循环经济认识的迅速提高,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考虑制定一个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因此,《循环经济促进法》研究制定势在必行。(2)环境经济政策。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包括以下五方面:排污收费政策,征收资源税政策、奖励综合利用政策、环境保护经济优惠政策及关于环保资金渠道的政策。虽然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经济手段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政策的系统性也不强,没有形成环境经济的合力。与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相比,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发展至少滞后十几年。环境经济政策作为行政管制的辅助部分,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要有相关部门按照我国国情认真研究制定。(3)技术创新。目前,关于环境经济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尚有缺陷,造成了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怪圈,“循环”但不“经济”,致使企业界放弃循环思路。为此,我国当务之急应该开发自主创新的“链接技术”,做到经济合理、环境接受,提高企业界“循环”的积极性。
2.不要过分张扬人的力量,把人在自然界重新定位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相信:人是万物之灵,人类主宰世界。这种观念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极大提高后的产物。生产力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被世人所崇尚。因人类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张扬。其实,抛开工业文明时代,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无法征服自然,也不能主宰世界,仅仅是自然界或宇宙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发展循环经济,树立“无废论”观念
废弃物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副产品,无时无刻不消耗着经济资源。遗憾的是社会拿出人力、物力和大量土地甚至海洋来处理垃圾,不仅没能创造财富,反而出现“垃圾围城”、侵占土地、污染水体、影响景观的后果。从供求关系上看,一方面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环境质量在一天天下降。因此,为环境质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通过研究废物发展规律,可以看出可回收利用的东西很多,这就为重复利用,提高资源效率创造了可能,废物可以做到再利用、再循环。如:重复利用包装物。这是把传统经济学中物流流程从直线发展到循环模式,从而解决了废物量增多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提高了资源的效率,满足了人类对资源,对环境的需求。
4.构建循环型社会,树立绿色消费观
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指标。当今世界,人们又把绿色作为对人类与环境均有益而无害的代名词。绿色生活浪潮正成为国际环保高水准国家的社会热点。正从世界先进工业国家走向发展中国家。当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现状,促使在构建循环型社会过程中,强调开发清洁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适度的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家庭生活方式。按照经济学观点,绿色需求可以拉动绿色供给,绿色消费可以促进绿色生产技术的开发,可以促进绿色营销在连通生产与消费领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构建循环型社会中,需要树立的观念很多,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大领域。笔者认为,以上四类观念是构建循环型社会必备观念。观念的树立与传播,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循环社会必将产生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