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的基本特征
2010-08-15肖赞
肖 赞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029)
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的基本特征
肖 赞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029)
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技与经济关系的论述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时代特征。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体现出辩证统一、目标明确、开拓创新等鲜明特点。
邓小平 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 基本特征
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是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本质联系的观点、观念、认识、认知、想法、看法的总称,它散见于邓小平各个时期的著作、文章、讲话、指示中。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既立足于当今时代主题,又根植于中国国情的深厚土壤;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的新境界。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显示出辩证统一、目标明确、开拓创新、客观务实等特点。这些特点既集中反映在他认识科技与经济关系的理论成果中,更广泛体现在他处理科技与经济关系的实践过程中。
一、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原理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包括科技和经济领域在内的一切领域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正是遵循了这一条原则。在他的整个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中,都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他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科技与经济关系问题的思考,从而在认识上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形成了科学的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
邓小平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科技与经济关系问题时,强调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为经济服务。这是由经济自身的属性决定的。一是因为经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前提。科学技术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经济的基本功能是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而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邓小平多次提出要搞好后勤工作,为科研工作创造条件思想。早在1975年邓小平复出时,就指出:“后勤工作很重要,它要为研究工作创造条件,保护和管理好资料、材料、仪器、机器。”“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休问题。”“没有后勤,科研搞不起来。”二是经济的巨大需求是科技发展的牵引力。经济发展为科技提供需求市场,形成对科技的需求,进而对科技进步产生推动作用。邓小平在1979年谈到轻工产品问题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公司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商品卖不出去,就逼着它非品种不可。没有科研机构,不掌握经济情报不行。生产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三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不会自然成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与经济相结合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邓小平强调经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科技工作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邓小平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1980年他明确指出现代化建设“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这就迫切要求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经济建设为主导,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服务。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在强调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强调科技对经济的反作用,将科技摆在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首要位置。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他还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十年后,当我党决定开始治理整顿,把经济发展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时候,邓小平根据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今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深刻观察,进一步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命题。1992年春,他在南方谈话中两次强调:“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这就指明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科学技术尤其重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等一系列牵涉到国民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而且也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更是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前提,所以说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最后,邓小平在分析科技与经济这一对矛盾的对立性的同时,还十分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统一性。他认为科技与经济要密切结合,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提出:“我国科技发展必须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并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1980年12月,国家科委强调:“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就指出了科技和经济之间相互的内在统一关系,即科技和经济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这是指科技和经济内在的和深层次的结合,是科技和经济合而为一的动态过程。
二、目标明确
邓小平在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与经济关系问题时,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其中生产力发展是终极原因和决定性力量。邓小平一直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这一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科技和经济工作是社会主义事业中两大支柱,为此,邓小平在思考科技与经济关系问题时,就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来展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看作是认识和处理科技与经济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敏锐地洞察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密切追踪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新动态,冷静分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旗帜鲜明地重申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的思想。邓小平明确提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重申,“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进一步揭示了新时代的特征:“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一方面,它阐明了科学技术在多方面直接体现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它还深刻论述了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本身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这就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其次,邓小平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顺理成章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经济发展了,才可能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因此,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并且科技和经济两个不同的系统又通过生产力紧紧联系在一起,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结合和一体化过程,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动态过程。
邓小平还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科技和经济的关系,把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看作是科技和经济是否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的观点,是内涵在唯物史观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所谓生产力标准,就是以生产力发展状况,作为人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尺度和准则。邓小平指出,“判断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判断我们搞的社会主义是否“够格",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判断我国改革的路子对与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在论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进一步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在讲到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同理,科技和经济工作的开展,也应以生产力为标准。科技与经济关系问题解决得科学与否,也应以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标准。
三、开拓创新
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在变,人的思想不能不变,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要在革命和建设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的几十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和政策。这些新的见解、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显示了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的宝贵特质。
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忽视生产力,特别是“文革”时期坚持政治挂帅,把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丢在一边,大搞政治运动的现象,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果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抛弃了阶级斗争的路线,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这就使人们改变了以往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态度,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全国和全党的工作重心上。这就首先在观念上突破了“四人帮”对科学技术的歧视,是勇于创新的重要表现。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邓小平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国情,对科技和经济领域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观点和论断。比如,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和科技思想。再比如,邓小平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由于受历史局限性,他们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较低,不可能预见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毛泽东处在新科技革命刚刚兴起的时代,他提出发展尖端武器,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从军事上震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邓小平把握住时代特色,指出发展高科技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是科学技术的核心内容。并针对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邓小平更是富有创见性的提出要把高科技和经济结合起来,走产业化的道路。这就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总之,创新性是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的重要特色,邓小平对新时期科技与经济这一对矛盾,提出了许多新看法和解决的办法。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评价邓小平同志时指出:“小平同志,尊重实践,思想敏锐,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寻找新路子。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
:
[1]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科技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江泽民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肖赞(1978—),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党史党建专业博士生。
本文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批博士创新课题(编号:BC2009008)的成果。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