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抗日战争看中国军人荣辱观

2010-08-15赵振明

党史文苑 2010年2期
关键词:八路军军人日军

赵振明

(武警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在旷日持久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作为民族的脊梁,以国共军队为主的包括诸多地方抗日组织在内的中国军人同仇敌忾,英勇不屈,浴血奋战,与日寇展开殊死斗争。在斗争中,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气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军人的荣辱观念也最集中的展现出来。

一、以保家卫国为荣,以叛国投敌为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35年,中共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呼吁:“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之神圣职责。”[1]华北事变后,面对河山沦陷,国民党老将续范亭在祭拜中山陵后剖腹自杀,并留《哭陵》诗曰:“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2]西安事变后,迫于内外压力的蒋介石不得不在庐山会议上发表演说,表示“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3],并在《自卫抗战声明》指出:“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维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4]在正面战场,冯玉祥、李宗仁、张治中、蔡廷锴、卫立煌、薛岳、杜聿明等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力主“焦土抗战”,誓死捍卫国土;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全体官兵奋起抵抗日寇,一些地方性抗日组织如马本斋的回民支队、胡子出身的马占山等东北义勇军、帮会出身的王亚樵等也积极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甚至连独裁专制的旧军阀张作霖、吴佩孚也拒绝日本诱降誓死不当汉奸,表现出中国军人应有的民族气节。

日军侵华过程中,汉奸败类层出不穷。入侵过程中,日军先后扶植了伪满洲国等一系列的傀儡政权。随着入侵的深入,日军侵略方针从军事进攻为主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梅思平等人出逃重庆,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遭到全国人民的痛斥和唾骂。汉奸梅思平正在读书的女儿也公开发表文章:“梅思平不是我的父亲,我要捉拿他,杀掉他,为民除害。”[5]虽然这些伪政府均为可笑的汉奸傀儡政权,但是其危害极大。他们迅速组织了庞大的伪军配合日军侵略,给中国的抗日武装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据统计,抗战期间在华日军约200万人,而中国的伪军至少210万人,是世界上唯一的伪军超过侵略军的国家,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军人的奇耻大辱。同时,他们在经济上疯狂掠夺积极满足日军的侵略,企图扼住中国的抗日事业和日后的经济发展的喉咙。

二、以团结御敌为荣,以发动内战为耻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共同对敌,得到了包括广大国民党爱国官兵在内的全国人民支持、拥护和积极响应。而蒋介石无视国土的沦陷,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的策略,采取“不予抵抗,力避冲突”[6]的反动政策,其倒行逆施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导致大片国土的沦陷,引起了全国人民包括国民党内部爱国官兵的强烈不满。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迫蒋停战抗日。中国共产党深明大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蒋在庐山会议公开表示:“地无分东西,年无分老幼,节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一切牺牲之决心”[7],国共再度携手共筑御辱钢铁长城。七七事变后冯玉祥在誓师大会上说:“过去内战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胜不足武,败不足惜,今天是真正打敌人,打日本鬼子,这是保卫国家,是军人最光荣的事,就是部队拚死拚光也值得,也心甘情愿。”[8]所以,“枪口不对内”就逐渐成为各级爱国将领的行为准则和共识,谁破坏抗日的团结谁就是历史的罪人。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会战是国共合作最好的时期,但其后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制造分裂。1939年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一再提出防共、限共、溶共的政策,破坏统一战线。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但蒋介石对部署出师策应的卫立煌下令“即行停止攻击”[9],进行观望痛失歼敌时机,令国人大为失望。同时,国民党顽固分子在河北、山东、湖北、山西等地不断制造反攻摩擦,反动军官石友三、孙良诚等部对我晋冀鲁豫边区发动进攻,胡宗南、朱绍良等对我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同时蒋介石电令顾祝同、上官云相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进攻,中共中央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采取有力有利有节的斗争,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反攻高潮先后被彻底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的分裂行径同共产党的忍辱负重团结抗敌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以英勇杀敌为荣,以临阵脱逃为耻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26个省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军人奋起抵抗,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铸起了一道血肉长城,奏响了一曲曲军人壮歌。1937年佟麟阁在南苑全军将校会议上慷慨陈辞:“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马革裹尸,以死报国。”[10]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大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起,战斗20万余次,中国军人伤亡380余万人,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俘虏日军128万余人,歼灭伪军118.6万余人,俘虏伪军146万余人。中国军人的英勇令世人刮目,令日寇胆寒。佟麟阁、赵登禹、郝梦龄、张自忠、陈安宝、戴安澜、左权、赵尚志、杨靖宇等数十名国共高级将领慷慨捐躯壮烈殉国,全显军人高风亮节。同时也涌现出许多英勇杀敌的动人事迹,其中最为典型的有喜峰口大刀队、谢晋元八百壮士、“狼牙山五壮士”、乌斯浑河八女投江、“黄崖洞十二勇士”等。

但是中国军人中也不乏少数的“软骨头”,汤玉麟、刘峙不战而逃致使东北河北沦陷遭唾弃、李服膺放弃天镇被阎锡山处决、韩复榘不予抵抗便让出山东被正法、段朗如阵前畏敌被军前枪决、石友三降敌事泄被秘密处死、桂永清贪生怕死被撤职查办……数十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倒在法场落得千古骂名。

四、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成由俭,败由奢。”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而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却捷报频传,应该说这与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和国民党的奢侈腐败密不可分。敌后根据地经济状况极端恶劣,为了克服苦难,坚持持久抗战,毛泽东提出 “艰苦奋斗,自立更生”的方针,发出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 “精简节约,生产自救”的号召,积极组织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和厉行节约运动,同时进行精兵简政开源节流。期间中共高级将领以身作则,充分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毛泽东也在百忙中抽空参加生产劳动,周恩来曾被评为纺线能手,朱德积极倡导屯田政策,前方部队也坚持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基本达到粮菜自给,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国民党内部腐败和奢靡成风,大小官僚军阀横征暴敛大发国难横财,大小官员 “五子俱全”前呼后拥,前线将士浴血奋战而后方依旧歌舞升平,每每恶战之前其用大筐银元以激励士气的办法也说明很多国民党士兵当兵的目的也只是为发财享受,这样的军队吃败仗亦在情理之中。

五、以严守纪律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在军政军民关系上,八路军新四军以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其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军歌为全体官兵传唱和遵守,形成了严格的群众纪律。1938年5月,新四军粟裕先遣队进驻江苏茅山的事迹和延安“黄克功案”足以说明其军纪的严明。在对敌斗争上,瓦解敌军的优待俘虏既是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原则和内容,又是八路军队伍的一项严格纪律,1937年10月八路军总部发出 《对日军俘虏问题》的命令:“(一)对于被我俘掳之日军,不许杀害并优待之;(二)对于自动过来者,务须确保其生命之安全;(三)火线上负伤者,应以阶级友爱医治之;(四)愿归故乡者,应给路费。”[11]这项政策成为克服日本军国主义毒素瓦解日军的重要利器。同时,他们在军内成功建立起“有一定的民主生活和权威性的以自觉为基础的军事纪律”[12],形成了“同志”式的平等的官兵关系。而国民党内部派系纷呈,各自为治,军纪状况参差不一,由于派系等原因总体上难以形成统一军令和统一的指挥。1937年年底,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榘不战而逃连连丧池失地,致使津浦路北段大门洞开日军得以长驱直入,李宗仁心急如焚多次电令韩夺回泰安,韩却置若罔闻一退再退。而汪伪政权成立后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携军队叛国投敌也同时说明国民党军纪混乱。

六、以顾全大局为荣,以贪图私利为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为乐。”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促使和平解决,为国共合作抗日奠定了政治基础。卢沟桥事变后,中共高级将领联合发出“红军将领为日寇进攻华北致蒋委员长电”表示:“红军将士,咸愿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于敌周旋,以达保土为国之目的”[13],并在抗战合作谈判中作出极大让步,同意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军。改编后,从总司令到班长,红军军官一律降职,连排长充当大头兵,这些还能理解,可是许多苦大仇深的官兵难以放弃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十余年的“红军”称号,不愿意将头上的红五星换成青天白日帽徽的国民党军装。为了统一思想,八路军政治部编发《抗日军人读本》,八路军总部和各师首长主动去做官兵的思想工作,115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耐心到连队解释:“大敌当前,只有停止内战,实现合作才能挽救民族危亡。”[14]129师师长刘伯承慷慨陈词:“共产党人要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成最高利益”,[15]并带头换军帽。在120师贺龙说:“为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使中国人不当亡国奴,红军就得改名,戴白帽徽。”[16]通过工作,广大官兵以大局为重及时换装改编开赴抗日前线。此后,他们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英勇作战,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制造的“皖南事变”及各种摩擦表现出极度的隐忍,有效的避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确保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八路军新四军的以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为重的大度胸怀令贪图自身利益的国民党顽固派及心存私利相互擎肘的各系军阀相形见绌。

七、以积极防御为荣,以消极抵抗为耻

“莫进而争,莫退而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敌后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绩斐然。根据敌我态势,中共及时调整作战方式将游击战提到战略的高度,从毛泽东到普通的士兵群众都积极研究从战争和作战的战略战术到战役战斗的具体实践,如毛泽东的持久战略,徐向前的平原游击战术,罗荣桓的翻边战术,罗炳辉的梅花战术,吕正操的蘑菇战、顶牛战和装小示弱的战术,黄克诚的分进合击战术,刘伯承的敌后武工队,前线官兵和地方群众创造性的开展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联防战等作战方法,在零敲碎打中积极主动的出击重创敌人,打破了日军和伪军的一次又一次封锁和“扫荡”,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斗志。而在国民党组织的20余次会战中,国民党军队每次都以数倍于敌的军队抵御日军的进攻,除了三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桂南会战等几次取得整体性胜利及台儿庄、昆仑关等局部胜利之外,几乎全为败阵。战法上除少数如国民党将领罗卓英上高会战中的“磁铁战”[17]战法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的“天炉阵”[18]外,大都采用消极的阵地防御战法而无所作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应主要归咎于政治上的妥协依赖而导致军事上的消极抵抗。他们对于日寇的疯狂进攻不是主动出击,而是从总体上一再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不是以消灭敌人为目的而是满足于阻敌前进,同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不对等阵地战,根本无法遏止日军的入侵,军事上的溃败也在所难免。其消极防御的态度在1938年6月的 “决堤花园口”事件和1938年11月的 “长沙大火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溃败之势令全国人民失望至极。

八、以亲近人民为荣,以背离群众为耻

“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毛泽东历来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19],认为要战胜日本最根本的就是靠“军队和人民的进步”[20],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在前线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了群众利益浴血奋战,分给农民土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减轻群众负担,对群众秋毫不犯,甚至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要求官兵在不能再低的每人每天7两口粮的生活标准里节约1两米来救济灾民。而人民群众或者踊跃参军或者支前(八路军由组建时的4.6万人发展到抗战结束的102.8万人),或者在后方积极照顾八路军伤员,甚至为了掩护八路军战士不惜牺牲全家生命。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八路军和新四军才能陷敌于“汪洋大海”,才会以弱胜强,所向披靡。而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全力依靠政府军队,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敢也不愿意发动群众,他们在经济上对人民群众横征暴敛,军事上对人民群众采用强制的“捉兵法”和“买兵法”来扩充军队,军纪涣散,无视人民群众利益,完全背离人民群众,这种片面的抗战路线是其正面战场的失败另一重要原因。如在1944年3月的河南战役中国国民党蒋鼎文、汤恩伯、胡宗南部四十万人面对日军五、六万人望风崩溃,毛泽东分析说由于“汤恩伯部官脱离兵,军脱离民,混乱不堪,损失三分之二以上”[21]。

抗战历史莫敢忘,抗日军魂不能丢。在当前和平发展时期,重溯悲壮的历史瞬间,重温不朽的英烈形象,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现代军人知荣明耻,继承和发扬抗战英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3][4][14][15]张立华,董宝训.八路军史[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6:14,36,36,463,463.

[2][5][6][7][8][10][15]胡锦昌,叶健君,黄启昌.中国抗日战争年度焦点——醒狮怒吼 [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8,343,17,45,131,36,53.

[9][17][18]胡锦昌,叶健君,黄启昌.中国抗日战争年度焦点——血肉长城[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36,153,204.

[11][1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1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368,278

[19][20]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 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共文献出版社,1991 年:338,340.

[12][21]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83,945.

猜你喜欢

八路军军人日军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军人就该这个样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军人“四有”歌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八路军留守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