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邓小平“和论思想”与辩证观念

2010-08-15罗才成

党史文苑 2010年2期
关键词:和平传统思想

罗才成

(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3)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思想和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离不开创立者所处的历史和时代。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同中国渊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所结出的一个理论硕果。本文试图将邓小平理论吸收中国传统“和合”思想和辩证思维的方面和部分作一个梳理,以期探讨其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和合思想,贯穿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主要派别,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中华民族“和合”理论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各家各派都对其进行过相关的论述和阐释,形成了丰富的“和合”思想。“和”与“合”最初只是单独使用,并未组合成词。“‘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合’的本义是上下唇合拢。 ”[2]以后“和”逐渐演化为和平、和睦、和谐之义,而“合”则演化出汇合、联合、合作之义。春秋后期,“同”的概念引入进来,成为与“和”相对的一个概念。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力图以此树立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道德操守。“‘和合’一词首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4]最初是指一种用来处理各种关系和规范的国家治理方式,后来被引申阐发,运用到人际关系领域,成为调整各种关系的目标和规范。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立文教授认为:在当今世界,人类将面临五种危机,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心灵以及不同的文明间的冲突,传统的“和合”思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优化方式,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价值,也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价值的基本取向。此外,中国历史上还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就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儒家也认为:阴阳是事物的两面和两极,它的变化推动着事物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从《周易》、道家、佛家到儒家,从孔子、朱熹、王夫之再到孙中山,无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辩证法思想。

邓小平从小诞生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洗礼,热衷经史子集,特别喜欢历史和文学,这些都为他日后创立邓小平理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传统文化养料。传统的“和实生物,同而不继”的“和合”观念和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他自觉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和辩证观念,形成了诸如处理国家间关系上的“和平共处”理论,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问题上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依法治国”的同时积极推进“以德治国”的方略,以及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一系列政策和理论。这些发展模式成为邓小平吸收和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讲究积极协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融合冲突、化解矛盾、注重“和而不同”。这不但有利于树立中国独立的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团结,而且对形成和铸就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观念发挥着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当时世界时局的新变化,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5]求合作,促发展,谋和平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和平共处”理论在毛泽东思想中形成雏形,邓小平高瞻远瞩,创造性地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改造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并且将其运用到中国处理与各国家间关系事物中去。现在这一理论已形成具有国际共识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对促进世界和平,加快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中国现在不称霸,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要永远做第三世界的好朋友。“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6]邓小平认为:世界各国虽然存在大小强弱、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但都是整个世界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在历史遗留问题上,邓小平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要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他还明确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宣告中国始终努力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维护和巩固与周边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以上的政策措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外部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观念,也为邓小平理论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儒家、墨家、兵家、道家和佛家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有关辩证法方面的理论,诸如对立统一的思想,阴阳转化的思想,守中的思维等等,都被邓小平有效地加以吸收和合理利用。

在国内建设方面,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认为,我们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建设,我们要做到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不抓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就无从进行和开展;不抓民主法制建设,经济建设的航向就将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所以说,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就像鸟儿的两个翅膀,不能偏废,都要重视和下大力气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在治国方略方面,邓小平提出在执行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法治和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法治是当今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德治则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8]在传统中国社会,主张以统治者的人格魅力、道德影响和人伦教化实施对国家和人民的治理。“天人合一”思想是以德治国的哲学基础,义利统一是以德治国的道德伦理基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认为:应重义轻利,在义和利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舍利取义。 孔子就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邓小平以传统德治思想资源为根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共产主义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四有”新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也要适应现代世界各国发展的潮流,在全社会努力实施依法治国,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利用法律的手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邓小平依据传统的辩证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理论认为,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香港、台湾和澳门地区则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的社会主义是主体,港澳台的资本主义是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制度是邓小平在考虑到各自生活水平、发展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实际情况条件下所确定的方针。这一制度不是偶然兴致所至,而是照顾到各方彼此关切的合乎实情的措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制度的正确性。

最后,在富裕的方式和道路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和地区走上致富道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致富的两条途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致富的模式和经验。邓小平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科学提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为此,他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实施“三步走”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富民是邓小平期望的大政策、大目标,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只能采取先让一部分有条件的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和地区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先富是权,共富是经;先富是路途,共富是目标。没有先富,就没有共富;没有共富,先富也就失去了社会主义的色彩。这条致富之路不是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是邓小平运用辩证法思想对传统重农思想、富民步骤和均平思想进行继承、超越和创新的典范。

通过以上对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邓小平“和”论思想与辩证观念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和思考:

“邓小平理论无疑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也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综合、发展和创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命题,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间接表明了这种渊源关系;邓小平在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富国富民的经济观、义利统一的价值观上,典型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综合、发展和创新。”[10]邓小平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理论精华,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和”论思想,在指导处理国家间关系,为中国赢得和平外部环境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两手抓”方针,“德治”、“法治”思想,“一国两制”构想,先富、共富模式,是邓小平吸收、利用古代辩证思维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辩证法思维而形成的理论。只要我们对上述理论稍作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地保证了我国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与长期安宁的国内环境。没有这些措施的实施,纵然有良好的外部和平环境,国内建设也将无从进行,只有二者合力,内外同心,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措施和政策,应该与邓小平“和平共处”的“和”论思想一道,共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运用传统辩证观念而形成的理论和措施,其最终的指向应当是“和”,是中国古代的“大和”理念。

探古是为了鉴今,相信有着充分智慧和治国能力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会继续深入挖掘现代化建设和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最佳结合点,古为今用,博采众长,继续为中国改革和发展事业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服务。○

[1][2][4]裴传永主编.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366,367.

[3]《论语·子路》

[5][6]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5,87.

[7][8]《论语·为政》

[9]《论语·述而》

[10]赵金元.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关系新探[J].北京大学学报,2001,(S1):5.

猜你喜欢

和平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