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图书馆中古籍的整理与数字化
2010-08-15郑秀琴
郑秀琴
(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福建 福州 350007)
作为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古籍文献正是我国古典文化遗产当中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历史、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献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古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甚至是缺失、散佚,所以许多传统的保护古籍的方法已不再适用古籍的保存与管理。幸运地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化,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了。那么数字图书馆在古籍的管理和数字化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有着什么样的缺陷呢?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优势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指以因特网为依托,利用各种数字技术处理、存储和传输各种文献的一种虚拟、无围墙的图书馆。它集收集、加工、整理、保存数字化信息与提供数字信息服务的功能于一身,极大地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弊端。其在保护、管理古籍等方面有如下优势:
(一)古籍的保存方面
目前研究发现古代最早能被称之为“书籍”的载体则主要是竹简和丝帛,但由于年代久远、气候潮湿等多种因素,一些考古挖掘出来的竹简和帛书已不完整,也给古籍复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之后造纸术的发明和纸的普及极大地改善了书籍的保存和传播,所以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古籍大都是纸质的形式。但是我们知道,纸张首先怕水怕火,怕虫鼠的啃噬,再加上因酸化而会渐渐变黄、变脆,所以许多古籍中的善本、孤本需要特别谨慎的处理和保存。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产生,极大地解决了古籍的载体问题。许多古籍都被拍照或扫描,然后再利用计算机将其刻录或直接存储,有效地保护了一些珍贵古籍。如印刷版的《四库全书》36000多册,平时要防晒、防霉、防虫鼠等,但刻录成150张光盘后,既节省了许多空间,又保证了古籍的存世。
(二)古籍的使用方面
古代典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它记载着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史实,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活化石”。但是许多古籍由于是珍本、善本、孤本,而被以文物的形式加以保护和收藏。因此,各图书馆对借阅者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许多古籍变成了图书馆中的展览品,基本上人们无法使用甚至是根本无法见到原本,这大大为读者的借阅和研究带来了不便。再加上古人使用的是竖排繁体字和古代汉语,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检索资料就是一项大工程。而数字图书馆则把许多古籍都进行了数字化,还设置了检索系统,极大地降低了人们查阅古籍各种信息的时间,而且数字图书馆中还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为用户在线阅读、查询、下载所需文献信息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的全文检索版,就为我们查找任何一条你所需要的文献材料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服务。
(三)古籍的管理方面
传统图书馆的古籍整理工作主要包括版本鉴定、目录编写、撰写提要、制作卡片、修复保护等,而数字图书馆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加图像的扫描与编辑、数据的加工与存储、全文的录入与转换以及同其它各种有关的信息连接等。虽然工作的项目有所增多,但这些工作则完全是借助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化工具在系统或网络中进行并完成的,古籍管理的对象不再是一部部的书,而是深入到每一本古籍的每一行、甚至是每一个字。故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对管理员有着严格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要求,这大大加快了图书管理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推动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飞快发展。
二、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数字图书馆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古籍的数字化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快捷的服务,但是,一些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
(一)古籍数字化前的收集与整理
据1978年至1983年编制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全国780多所图书馆收藏的自宋代以来流传下来的中国古籍善本就达6万余种之多,且收藏分散,所藏古籍的种类、数量、版本等各不相同,所以在数字化之前,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将这些古籍的基本信息及所藏地进行收集,然后对古书的朝代、版本等方面进行鉴定,认真分析和确定哪些馆藏的古籍可以数字化,哪些是条件不允许的并做出标明。接着对可以数字化的古籍进行修复和整理,对古籍中的佚文、讹字等做出标注,最后再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数字化。如果数字化前细致的工作做不到位,就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的全文检索版中就出现了许多重复信息,造成了图书馆界和出版界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数字化前进行古籍的收集和整理以避免重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数字图书馆应与传统图书馆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近十几年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国家图书馆中的国图善本古籍书目数据库、国图方志家谱书目数据库、国图敦煌资料库等项目的建立,就是古籍数字化取得重大成果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人们对数字化过度关注的时候,却忽视了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在更新书目、书的数量等方面有所减慢,读者借阅次数也在逐年递减。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共同发展才是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唯一出路,特别是古籍库,它的发展更是必须以两者为共同依托,决不能任何一方单独发展。原因如下:1、在使用方面,数字图书馆是比传统图书馆方便、快捷了许多,但是数字图书馆是以因特网为依托的,倘若网络的安全性能不高,一旦遭到病毒或黑客袭击,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传统图书馆的建设也必须同时跟进,古籍的保护和整理工作不仅要做而且还要做得更好。2、古籍都是由古代繁体字写成的,而计算机由于在汉字方面技术的局限性,有的汉字是根本无法录入的,故有时候人们还是需要到图书馆里自己阅读和查找相关文献材料。因此,加快汉字软件的开发和做好古籍本身的保护、使用才是解决此问题的良药。
(三)管理人员梯队亟待改善,资源共享有待加强
古籍部的工作人员大都是文献学、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或者是有着丰富图书馆工作经验的中老年人,他们比较欠缺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所以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引入大量拥有高级计算机技术的人员与他们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古籍的数字化。另外,古籍数字化之后的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要想建立一个和谐的古籍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享,收藏方、投资者、管理者等也应该协同合作,为加快建设高水准、高效率的古籍信息数据库而共同努力。目前来说,国家图书馆建立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和各高校、部分地区所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之间已基本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但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却因经济、网络等方面发展的缓慢而无法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因此,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也是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总之,古籍数字化是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现和发展对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的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等方面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虽然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相信古籍的数字化终究会迎来新的春天。
[1]李培《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应用》2004年.
[2]李明杰《中文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问题刍议》《图书馆论坛》2005年.
[3]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2002年.
[4]武亚民《数字图书馆与古籍整理》《图书馆学刊》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