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看《圣经》汉译本的翻译
2010-08-15许泓婷
许泓婷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严复翻译的《马可福音》片断及和合本圣经简介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翻译家。1908年,受大英圣书公会委托,由严复翻译的《圣经.新约.马可福音》的前四章,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1907年全国大会的背景下,大英圣书公会请严复出面翻译文言本《圣经》就变得可以理解了。圣书公会的目的,显然是要精心翻译一本精英版的“文理”《圣经》,影响高层的知识分子。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和合本《圣经》则是第一部白话文翻译著作。圣经和合本(简称和合本;或称国语和合本、官话和合本),是今日华语人士最普遍使用的圣经译本。
一、理论框架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就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下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操控派把翻译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主要探讨翻译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以及译作给译入语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turn)起到了推动作用。
勒菲维尔(Lefevere)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翻译不能忠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主要是因为它始终受到三种因素的操控:意识形态(ideology)、诗学(poetics)和赞助人(patronage)。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层面的交流,从表面上看这种交流时“平等友好”的,而实际上交流的背后隐含着的却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这种表现除了在选材上得到反映外,在翻译转换操作上表现得更加突出。译者为了消解原文的异质,让译文符合所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会在翻译转换过程中进行用词的选择、句子或段落的改写、删减、省略甚至增补,以便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和维护整个目的语意识形态系统的稳定。
广义上的诗学(poetics)主要指“文学表现形式”,主要是作家、译者等专业人士所关注的内容。勒菲弗尔认为“诗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学技巧、体裁、主题、典型人物、情节及象征等文学要素的集合;二是指文学在整体社会系统中是什么角色或应是什么角色的观念。译者在翻译时,不知不觉中会受到占主流地位的诗学或多或少的影响,或为了翻译的效果,或为了取悦目标读者,译者往往依赖目标语文化文学系统中诗学的某些固有手段对原文进行重写,当译者认为可以以自己的译作影响他所处时代诗学发展,往往引进原语文化中的诗学。
赞助人/商(patronage)是影响翻译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勒菲弗尔认为赞助是社会多元大系统中的文化(子)系统中各种操控翻译的因素之一,它在文学系统之外,却对文学系统内的翻译活动有明显的操控作业,可以推动、妨碍甚至阻碍文学作品的阅读、创作和改写。
二、操控论的三大因素对《圣经》两个汉译本的影响
1.意识形态对两个汉译本的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受其所在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为了使译本拥有读者群,译者必定会首先考虑译本的能理解度,至少要让读者认可他在译本中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和风格。因而在这一意识形态的操控和制约下,译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取以目的语文化为中心的策略即用归化的手法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时也可以帮助确保目的语文化系统内的统识。
在严复翻译的《马可福音》片断中就很明显的反应了这一点。他故意删改了原文不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表述——“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典故源于《马太福音》第25章14-29节关于三个仆人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主人留给的钱的比喻。耶稣总结说:凡有的,还需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大概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意思是指人的能力越使用就越能增加,如果不用就退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科学家罗伯特·莫顿把科技界的类似想象概括起来称之为“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和合本圣经译文:又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25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严复的译本,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影响,直接删减了这段不符合中国传统意识的文字。而对于和合本圣经来说,就不存在这种删减问题了。和合本的翻译本着忠实原文,尽力体现本意的宗旨。圣经翻译小组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传达原文的意思,把里面的细节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诗学对两个汉译本的影响
严复话语系统中的话语绝大部分都是古雅的汉语,只有少量近似报章体语言。有不少论者已注意到,严复选择古雅汉语作为译语,是想迎合目标读者群的爱好。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这样的翻译话语会给士大夫们带来亲切感,他们阅读时的感觉会相似于阅读中华文化元典,因而能比较容易地接受翻译话语所传达的思想。
和合本的翻译工作是由基督徒组成的翻译小组完成的。他们的目的是既要忠实原文,还要考虑读者。对于他们来说,读者是所有的普通劳苦大众。所以他们的译本语言会尽可能的简单,但是又不失文采,成为了至今为止《圣经》最流行的一个中文译本。
3.赞助人对两个汉译本的影响
确切地说,大英圣书公会是《马可福音》片断翻译的“委托者”和“赞助人”,严复是翻译任务的“受托人”和“实现者”。一方面,严复对基督教了如指掌,对基督教表现的开放的文化态度,希望让国人了解其经典;另一方面,教会让严复保留自己的风格,以古雅的语言形式表达“福音”的信息内容,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然而,和合本的译本都是通俗译法。都是直白易懂的翻译方法,目的在于文章的可读性,没有更多的翻译意图在里面。
结语:翻译并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纯粹的文字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中的改写或再创造。过去人们对翻译的想法过于狭隘,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等量转化,忽视了意识形态大方向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批评家和研究者们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这一隐形的操控者,同时也应该将翻译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大背景下,从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诸角度客观地审视译作,从而对译者的工作给予公正的评价。通过以上对《圣经》两个汉译本粗略的分析,希望读者能对勒菲弗尔的操控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将其应用到更多文学译本的对比研究当中。
[1]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任东升.圣经汉译文化研究[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4]滕威.翻泽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相遇——也谈翻译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比较文学,2006.
[5]韩江洪.严复话语系统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圣经》.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