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入东亚峰会之后的中国东南亚外交政策的几点思考
2010-08-15王欣
王 欣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东亚峰会,英文名称为East Asia Summit(EAS),是每年一次由泛东亚地区16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会议,而东盟是该会议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东亚峰会作为东亚地区一个新的合作形式,致力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以实现东亚共同体为目标。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参加了此次峰会,这也就是后来的“10+6”模式。在前几次峰会上,作为在东南亚地区拥有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美国并没有参加,但是美国盟友中的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却参加了所有峰会,并在经济合作和地区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亚太地区的另一大国,俄罗斯也于2005年申请加入,并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进来。这些都意味着东亚峰会的合作机制和模式还将要有进一步的改变。
早在第一次峰会之前,东盟各国就哪些国家参加峰会而展开过激烈讨论,最后确定为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10+6”模式。东盟各国最后确定这种峰会模式,除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东南亚拥有广泛合作的原因之外,还有着平衡中国在东南亚的权力,稀释中国在当地影响力的目的。而今年7月20日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上,东盟各国又对东亚峰会成员做出了重要调整,将欢迎美国和俄罗斯两国参加今年10月举行的第17届东亚峰会。届时,峰会模式将由现在的“10+6”变为将来的“10+8”。这次峰会成员变化使得中国的影响力将会更加被稀释,地区利益和权力将受到更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美国的加入,给地区平衡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中国利益的影响也最大。作为传统东亚大国,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与东南亚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到了明朝,有近一半的藩国在东南亚地区。而到了现当代,中国在此地区内仍然拥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石油和交通利益,而且在东南亚居住着中国数量最为庞大的华人华侨,他们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投资和影响,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对象。所以不管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影响来看,东南亚始终都是中国的“后院”,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势力范围”。在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中,东南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甚至影响着其他对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新一次的峰会成员扩容,中国方面反应比较谨慎,7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东亚峰会扩员事宜答记者问上,他说到:“中方认为,地区架构演变应该有利于促进东亚和平、发展、合作、繁荣,要符合东亚多样性的特点。本地区各个合作机制应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演变中的地区架构应该坚持东盟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外交部做出这种表态,主要考虑到了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东亚峰会成员的改变并不是峰会性质的改变,东亚峰会还是要朝着东亚一体化进程的目标前进,要以东亚国家为主体,重点讨论的还是东亚地区内部的事务;其次,成员国的增加,使地区竞争会更加激烈,但同时交流合作也会更加密切,成员国之间共同利益增多,相互制衡状态会更加明显,这也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再次,主要防止美国凭借自身实力操纵峰会,把峰会变为自己在东南亚地区推行霸权的工具,所以无论成员如何变化,东盟十国仍然是东亚峰会的主导,所有议题都要围绕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稳定与发展这个中心进行,这一点谁也不能改变。
根据对外交部言论的分析,我认为第三点是中国所考虑的重点,也是此次东亚峰会扩员的焦点所在。因为前两点各个成员国都会认真审视和遵守,都不会主动触及大国核心利益,但是中国最为关注的无疑是美国加入东亚峰会将会给中国在东南亚的利益产生多大的影响,美国会给东南亚带来什么新的内容,东南亚各国因此会做出什么样反应,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未来中国的东南亚外交政策走向,甚至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待东南亚国家的态度上,我们在坚持既定方针的同时,还需要做出一些适时的改变,以应对扩员之后的东南亚地区形势。
首先,在制定外交战略和政策时,仍然要把东南亚作为重点来考虑,不能因为自己地位和利益受到排挤与挑战而退缩,我们还是要保住东南亚这片外交阵地的。无论从哪方面来讲,东南亚这片土地都是我们永远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这个地区会聚了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在战略利益多重性方面,它还涉及了亚太地区的所有主要大国。因此,这是一个充满不稳定因素的地区,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战略角逐、选择和不可预测的结果,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着中国的神经。这些形势特点就要求我们坚定立场,仔细观察,维护我们在当地的正当权力和利益。尤其当涉及到十分敏感的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等这些中国的核心利益时,要特别注意美国及其盟国的介入干涉行为,警惕我们的国家利益被拆分的危险。同时在外交上也要防止东盟内部一些国家打着与美国开展地区合作的幌子,使美国能够继续推行地区霸权,威胁地区稳定和安全。
其次,我们还要清楚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泛东亚地区的国际事务是不可能由一两个国家自行解决的,在涉及多国利益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要强调采取合作双赢的方式来共同解决。这样不仅可以适应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还把这种合作模式建立在了平等的基础上,能够反映照顾到更多国家的权益,各国在求同存异的原则指导下,在地区利益上行动应协调一致,特别是一些大国间的默契配合,都是创造良好国际氛围、解决地区事务的基础,这样才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猜忌和冲突。所以我们也要欢迎美国加入地区合作论坛,共商地区大事。美国的加入并不完全是挑战和破坏,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往深层次发展这一国际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还是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的,比如在海洋权益、石油开发、航运、反恐等方面。我们并不是强调中美共管东南亚,更不是排斥其他行为体的利益,而是在东盟体系内,发挥我们的特点,找准我们的目标,继续深化与峰会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合作,探讨解决地区争端的新方法,共同维护中美两国所关心的利益。东南亚国家希望美国继续在地区内保持战略优势,而我们也同样乐于见到美国能支持东南亚与中国开展积极对话,虽然东南亚国家可能对中国的控制抱有戒心,但是许多区域内国家领导人还是认为如果中国软弱和分裂,东南亚地区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对一个不断开放的、增强的、自信的中国抱有更为乐观的态度,从而努力驱散对“中国威胁”的担忧,扫清与中国的合作障碍。中美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都是有着国际影响力的大国,而且在东南亚地区拥有大量利益分布,所以两国就要在东南亚地区负起大国的责任,撇开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影响,努力建设和平、发展、有序、和谐的泛东亚地区的国际环境。
以上两点我认为是中国东南亚战略中应该不变的政策,正所谓“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坚持继续推行这些具有建设性的外交政策对于维护双方睦邻友好关系和互惠互利的经贸往来有着积极作用和广泛的影响,也能照顾到其他大国的权益。但是我们不能被动的适应对方的外交调整,作为一个有着影响力的地区大国,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适时改变自己的外交政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地区关系。下面就谈谈中国的应对之方。
随着东亚峰会的两次成员扩大,东亚地区以外的国家纷纷加入,使得东亚峰会的最初目标——东亚一体化,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本来泛东亚内部各个成员国之间就矛盾重重,关系复杂,再加上域外国家或大或小的影响,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东盟各国是否有足够的诚意来对待东亚一体化进程这个话题。东南亚国家联盟作为一种联盟的存在,不仅利用了其他国家的权力来加强了自身的权益,而且也没有让自己的对手得到更多的权益。东盟主动邀请美国和俄罗斯加入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使东南亚地区对外依赖更趋多元化,东南亚国家在承认它们无法避免成为大国势力范围一部分的同时,都不希望落入某个大国专有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样我们就能很好理解东盟欢迎美国加入峰会的原因了,东盟从美国那里获得了想要的东西,同时也平衡了中国在当地的作用和影响。我认为,虽然中国权益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把太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东亚峰会上,更无需跟对方争来争去,既然东盟各国缺乏应有的诚意和信任,我们也没必要再继续耗下去了。在亚太地区存在着很多类似的对话机制与合作关系,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SCO)、博鳌亚洲论坛(BFA)等。中国一直在强调务实外交,多一个东亚峰会不会更好的解决地区事务,而在其他合作关系中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和更多的利益,而且也可以继续在东南亚施加影响。
在此之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打交道时,往往把东南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联盟国家之间出于共同的利益,有时会对大国做出一些有限的挑战。我们为了照顾和尊重东盟的整体利益,往往也使自己受到一些损失。但是东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各种利益矛盾纠缠不清,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也极度不平衡。我们完全可以把东盟分开来看待,寻找突破口,各个击破。东盟经常搞什么“10+6”、“10+8”这些多元性的会谈,那么我们在一些问题上也可以从东盟内部寻找利益相同或相似者。比如在维护马六甲海峡航运问题上,我们可以创造性的提出“1+3”模式,即中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共同合作来打击海盗、增强互信、提高海峡管理水平。在一些经贸合作项目上,如泛北部湾开发、湄公河流域开发、泛亚铁路东南亚路线建设等问题,也不必与每个国家都要谈过来,我们可以找准自己的合作伙伴,通过经贸合作的途径从侧面来谋求地区影响力。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东南亚外交政策的特点是有意识缓和悬而未决的地区纠纷,愿意谈论睦邻关系和互惠互利,安慰东南亚国家,打消它们的顾虑,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确保中国不稳定的周边环境不形成包围之势。这种在东南亚的“行动主义”是防止美国对其实施牵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朋友,保留并扩大了中国关于未来地缘政治战略和外交政策的选择。显示出了一个负责任和友善的大国的形象,这也赢得了东盟对中国的友好反应。
总之,加强与东盟友好关系的基础是我们不变的政策,从当今双方关系的发展态势来看,只要我们与东盟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发,求同存异,彼此加强沟通和了解,增强政治互信,就不仅能确保目前良好关系不受损害,而且双方未来的发展会更加健康而富有成果。如今,“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越来越没有市场,东盟现在所谈论最多的是如何与中国合作、如何抢占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而且对中国而言,与东盟保持密切的接触,也是向全世界表明我们和平崛起的诚意。同时,在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今天,美国想拉拢几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来牵制、遏制中国也不是那么现实的了。因此,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一个增长、开放、自信的中国是任何国家和势力都不能阻挡的,中国与东盟关系也必将开创一个新的模式。
[1]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2]卡尔·多依奇.《国际关系分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3]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