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述: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未能挽救明朝的覆亡

2010-08-15陈鑫磊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9期
关键词:徐光启火器崇祯

陈鑫磊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在明清战争中,作战双方对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的掌握和使用逐渐成为了两股政治力量相互较量的重要砝码,在明清政权更迭中产生了极大作用。明朝政府通过与入华耶稣会士的军事合作,改善了明军的武器配备,提高了作战能力,在应对辽东满人进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延缓了明清鼎革的时间。然而,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毕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并非是决定明朝存亡的关键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大明王朝没能很好得利用军事上的优势,最后还是走向了覆亡。

一、明人对待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的态度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儒兴道,视科技为“奇技淫巧”,但事实上明朝政府中绝大多数人并不排斥引进西方先进火器技术,其中有很多人还积极学习西洋科技、仿制和改进西洋火器。崇祯皇帝曾明确指出“火器终为中国长技”,(1)肯定了西方先进火器在军事上的积极作用。朝臣李宗延也认为:“历朝火器梨然森列,中国长支,宁有加此。第天下无百年不朽之物,国家无百年不变之法。”(2)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则参与到了引入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的实际行动之中。同时,各边镇守军更是积极请求朝廷拨付西洋火炮、炮车及炮手以备边防。(3)这说明朝中许多士大夫并不因循守旧,不懂革新,他们大都期望明廷能够通过仿制西洋大炮,重见昔日辉煌。可见,无论是作为明廷当权者的崇祯帝,还是朝中士大夫亦或是守备将领,他们在对待西洋火器及战术引进问题上的态度是积极的,而《西法神机》、《火攻挈要》等一批西方火器科学理论的著作相继问世亦证明明人在明朝生死存亡的军事问题上毫不含糊,“重人文轻科技”的传统观念并未束缚住他们引进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的积极性。

二、影响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在华推行和流行的因素分析

(一)西洋先进火器及熟练技术人员的不足是影响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在华推行和流行的直接因素。笔者认为,虽然西洋大炮炮体笨重,不利野战,炸炮事件也时有发生,但这并不影响明廷积极引进西洋大炮的态度。因为自宁远大捷以后,明廷上下已对西洋大炮刮目相看,并基本确立了引进西方先进武器与军事技术以解决西洋大炮不利野战的诟病。(4)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防御满人进攻实属不易,故而明军根本不会因其“不利野战”而弃之不用。恰恰相反,各边镇明军急切渴望拥有西洋大炮。如崇祯三年(1630)三月,各边镇进疏思宗请拨西洋火炮、炮车及炮手以备边防,而当时徐光启自行仿制数月方得西洋大炮五十余门,根本无法调拨,只好推脱作罢。(5)所以,正真影响西洋大炮在中国推行和流行的原因是西洋先进火器及熟练技术人员的数量实在太少。由于铸造这种大炮技术难度较大,工费颇奢,因而明廷不得不选择向澳门当局求购;可是澳门葡人也因要应付“红毛聚众,欲劫取濠镜”等原因,(6)而不能全力助明,故而能够提供给明廷的炮兵与西洋大炮数量有限,这是导致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无法在华推行和流行的直接因素。

(二)“用器不用人”的“华夷之辨”是影响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在华推行和流行的间接因素。众所周知,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的应用需要西方火器专家的指导,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很多朝臣却囿于陈腐的“华夷之辨”,造成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不能充分加以利用。他们的“华夷之辨”不在于用夷器——先进西洋火器,而在于用夷人——葡萄牙人。兵部尚书董汉儒的例子最可以说明问题。他曾于天启三年正月以恐“红毛番筑城作梗”为由上疏天启皇帝,认为索兵千里之外是失策之举,请求禁止招募葡人入京。(7)然而,当董汉儒看到葡籍炮手携带的西洋大炮等先进武器后,便不再坚持“华夷之辨”了,他随后便上奏天启皇帝:“应仿贡夷例,赐之朝见,犒之酒食,赉以相应银币,用示优厚。臣等尽试其技,制造火药,择人教演,稍俟精熟,分发山海听辅臣收用。”(8)随即,他又在京营中精选一百名选锋,由葡萄牙炮手教授这些士兵炼药、装放等法。(9)又如,崇祯四年,崇祯皇帝召问曾任广东左布政使的陆问礼有关葡人、西炮之事,陆氏答曰:“火器可用,人未可信。”(10)可见“,华夷之辨”实为忌惮葡萄牙人也。

(三)明廷与澳门葡人间的利益博弈是影响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在华推行和流行的根本原因。笔者以为“用器不用人”的“华夷之辨”的实质是明廷与澳门葡人间的利益博弈。我们可以从陆若汉与姜云龙等前往澳门“购炮募兵”受助一事中窥豹一斑。崇祯三年,明廷为了解决西洋火炮严重不足的问题,遂派遣陆若汉与姜云龙等前往澳门“购炮募兵”,然而,当他们携炮队回京时,却受到了礼科给事中卢兆龙的反对,以致近四百余人的葡兵炮队中途遣返。卢兆龙自崇祯三年(1630)五月至崇祯三年(1631)十二月,共上三疏,请求遣返招募到的数百葡兵。其中,直接导致葡兵遣返的是卢兆龙于崇祯三年十二月的进疏,其言:“姜云龙取彝到澳。彝人听其挑唆,通同要挟,初不肯应命,徐则需索多方。濠镜澳,原系香山县地,彝人擅筑城台,曩用大兵临之,拆不及半。今要挟曰:必筑复城台而后三百人始肯应调。香山旧设参将,驻兵防彝人冲突,今日要挟曰:必撤将、必撤兵。粤中沿海设哨以防番船拦入及奸细私通,今要挟曰:必勿诘、必勿禁。其谋蓄兵粮也,则要挟多买米数万石;其谋割澳地也,则要挟免其岁输地租银一万两。……通粤民心,哄然思食云龙之肉也。……闻今已到江西,盖将聊借此行以清销六万金耳。当今公私交困,一丝一粟,动关军需,无用之彝既奉命停止,则冒领之响,应敕旨行追。……闻此项钱粮,彝人仅得其半,半为云龙瓜分。……”(11)崇祯帝听闻澳门葡人以援明要挟朝廷一事后,勃然大怒,遂下旨“谓澳彝要挟听唆要挟诸款,着巡按御史查明。云龙隔任回籍,其拨置瓜分情罪,俟督按奏明议夺。”(12)行至南昌的葡兵不得不被迫返回澳门,致使明廷最后一次购募西炮葡兵以失败告终。可见,葡萄牙人要挟朝廷,欲在澳门复筑城台,要求明廷开海禁,并裁撤香山参将等诸多过分要求,已经严重触动了明朝政府的利益,这是导致崇祯帝最终下令遣返葡兵的原因。然而,后来回到北京的陆若汉则奏称“绝无筑城台、撤参将、要挟诸款”。(13)另外,关于姜云龙被指与葡人勾结,侵吞“购炮募兵”款项一事,从后来徐光启的奏疏中看,姜云龙似乎也未有机会可以沾手。(14)那么卢兆龙为何要如此污蔑葡人及姜云龙呢?耶稣会曾德昭对此事看得明白:“在广州中国人之与葡人贸易及作经济人的中国商人,他们曾从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毫无疑问,如葡萄牙人得到进入中国特许的便利,由葡萄牙人直接经营时,他们的利益将会丧失。于是他们在葡人成行前,就呈文极力阻止。”并揭露广东地方利益集团,通过贿赂朝臣以达到这一目的。(15)可见,正真导致西洋先进火器与战术在华推行和流行的根本因素是明廷与澳门葡人间的利益博弈。

三、明清间在西洋先进火器配备上的此消彼长是导致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

崇祯四年即天聪五年(1631)正月,后金成功仿铸西洋大炮,皇太极定名为“天祐助威大将军”,随后,他又命佟养性编练汉兵,验放火炮、鸟枪,是为后金军事改革之一大进步。(16)同年秋,后金军又以西洋大炮围攻大凌河,使得明军无力以援,迫使明将祖大寿献城投降。《清太宗实录》载:“至红夷大炮,我国创制后携载攻城自此始。若非用红夷大炮击攻,则于子章台必不易克,……以是久围大凌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创红夷大将军故也。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夷大将军炮。”(17)大凌河一役,后金不但获得大小火炮3500余位,还间接促成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叛明投金,为皇太极带来了更为先进铸炮技术和娴熟的炮手,八旗部队的武器水平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而此时的明王朝,由于财政窘迫,内忧外患,已无力大规模铸造西洋大炮以应付对后金的战争,导致明军在关外每场战役中所能动员的西洋大炮均少于清军,(18)也难怪乎,明军逢清必败的命运了。

皇太极依仗西洋大炮的威力,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取得了多次大捷,其中尤以松(山)、锦(州)之战最为突出。为了夺取辽东重镇锦州,皇太极在战前就命工匠打造西洋大炮60位,同时还调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拥有强大炮火的汉军协同作战,(19)可谓是做足了准备。清军很好得利用了西洋大炮在攻城作战上的优势,对锦州、松山、塔山、杏山等处明军城堡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最终导致了明军在关外的全面溃败。松锦一战,清军共缴获各种火炮3683门,火枪1515杆,其中西洋大炮就有40门之多。清军在松锦决战上的空前大捷使其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更加稳固,这场胜利同时也奠定了满人入主中原的基石。

四、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明廷在对待西洋火器及战术引进问题上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由于明廷与澳门葡人间的利益博弈问题,致使明人长期受到“用器不用人”的“华夷之辨”思想的束缚,导致中葡间的军事交流屡次中断,使得明人无法尽习其术。这也成为了明军中西洋先进火器及熟练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之相反的是,满清政权通过战争间接学习到了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并很好得利用汉人培养自己的火器部队,使其在西洋先进火器配备上迅速超越明朝,如此一来,明亡清兴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注释:

( 1)[清]张岱:《 石匮书》 卷十一,《 刘宗周传》,参见张海鹏主编:《 中葡关系史资料集》(第二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62页。

(2)《明熹宗实录》卷十六,天启元年十一月丙寅。

(3)[明]徐光启:《徐光启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版,第292-294页。

(4)参阅本文第二节。

(5)[明]徐光启:《徐光启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版,第292-294页。

( 6)[明]徐光启:《 徐光启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 1版,第 473页。(7)《明熹宗实录》卷三○,天启三年正月壬辰朔。

(8)《明熹宗实录》卷三三,天启三年四月辛未。

(9)《明熹宗实录》卷三三,天启三年四月乙酉。

( 10)[明]谈迁:《 国榷》卷九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年,第 5555页。(11)《崇祯长编》卷四一,崇祯三年十二月丙辰。

(12)《崇祯长编》卷四一,崇祯三年十二月丙辰。

(13)《崇祯长编》卷四四,崇祯四年三月乙卯。

(14)[明]徐光启:《 徐光启集》, 北京: 中华书局,1963年第1版,第304-306页。

(15)万明:《中葡早期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13页。

(16)刘旭:《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85页。

(17)《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

(18)刘鸿亮:《明清时期红夷大炮的兴衰与两朝火器发展比较》,《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第91页。

(19)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45页。

猜你喜欢

徐光启火器崇祯
着火了!快拿灭火器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高空灭火器
魏忠贤安排美女色诱崇祯
试论徐光启对明代科学逻辑的新构建
崇祯朝“钦定逆案”三题
略论明末天启、崇祯两朝对蒙古的策略与效果
明代火器的运用与军事学术的发展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
宋代的初级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