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苏、中美关系探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变化的原因

2010-08-15闫萍莉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9期
关键词:斯大林苏联中国共产党

闫萍莉

(西安财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陕西 西安 710061)

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曾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转变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P1437)从而指明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但在何时向社会主义转变、如何转变的问题上,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党内却存在着分歧。而最终是以“现在过渡”的思想取代了“将来转变”的设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把建国后头三年新中国为建立、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的历史进程改写成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本文仅从新中国所处的中苏、中美关系上探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一变化存在着客观必然性。

一、分歧中依然保持团结的中苏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战略力量的对比。美国登上了世界经济和军事霸主的地位。苏联在战争中通过各种方式从西部邻国取得土地近50万平方公里,并且建立了由东欧各国组成的新卫星国;在远东,苏联一度出兵北朝鲜和中国东北。由此,形成了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其中美国又占明显优势。之后经过东西方一系列严重事件,演变成美苏两极严峻对峙和冷战,这一战略态势迫使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须明确自己的判断选择。这种雅尔塔格局的确立,对新诞生的中国对内对外政策,不能不发生重大的影响。

(一)来自苏联的压力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向社会主义“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下开始其执政历程的。因此,新中国很快得到苏联的承认,为争取苏联的援助,势必要考虑来自苏联方面的意愿或目的。苏联特别是斯大林,对遵义会议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独立自主方针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早就存有疑虑。尽管斯大林也承认对中国革命有过错误指导,但他不承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加入苏联阵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的偏见,而围绕着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苏联方面又出现了新的猜疑:中国正在仿效南斯拉夫,毛泽东将成为第二个铁托。在他眼里,铁托集团实行着使资本主义复辟的路线。苏联方面认定,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调情政策,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工人阶级并没有上升为当权的统治阶级,新政府吸收全国居民中的一切阶层,其中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合作,反映了党内流行着阶级斗争熄灭的观点。由此可见,斯大林及苏联并不认同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他们希望中国共产党立即实行所谓“正统”的社会主义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他们害怕新中国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为了消除疑虑、缓解压力,中国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建国前夕刘少奇访苏,就新政府组成问题专门向斯大林作了具体的解释,虽然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未完全消除苏联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态度。1949年底,在北京举行的亚澳国家工业会议上,刘少奇宣传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毛泽东的道路,引起了苏联及斯大林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毛泽东和他的同志所做的一切都应归功于俄国人的援助,对刘少奇关于中国革命道路是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所应该走的道路的正确评价,他们认为是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有大国沙文主义和冒险主义,这对中国共产党构成很大压力。

(二)向苏联学习上的认识偏差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富强”梦的迫切追求者,渴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抗战后期,毛泽东分析了苏联的国内困难和它的外交政策,认为它不可能给中国以大规模的援助,曾经希望美国对中国战后的重建工作发挥作用,但经过解放战争,共产党人认为美国的援助只会给国民党的中国,对于即将建国时美国企图以经济上的利诱迫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做出让步的举动予以否定。毛泽东提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和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1](P1475)新中国建立后,在当时极为恶劣的国际环境下,保持和加强与惟一外援来源的苏联之间的传统友谊,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党和毛泽东当然认识到,如果在一些问题上不做让步,得不到苏联方面的谅解,新中国将面临何等困难和尴尬的局面。为了维系和强化这种盟友关系,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向苏联方面解释自己的国策,在重大问题上,征询斯大林的意见。这样来自斯大林及苏联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开始对中国共产党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工业化战略的制定和“一五”建设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国既得到了苏联资金、技术的大力协助,也接受了苏联计划体制的组织结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源分配制度中许多东西。1952年8月周恩来访苏时,向斯大林报送了《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而未在“一五”计划草案中列入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更未说明何时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对此不能理解,也不满意。周恩来回国后,遂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情况。经过一番思考,毛泽东在9月24日中央开会讨论“一五”计划时提出:“从现在就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2](P213)10月初,刘少奇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苏共“十九大”。受毛泽东委托,刘少奇致函斯大林详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如何从现在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构想。斯大林看了这封信后很高兴,并接见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他对中国从现在起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表示赞同。此后,中国共产党便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1953年6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下来。此后,“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等口号频繁出现,中国在许多领域日益模仿苏联。于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通过各种复杂的原因与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中国社会都形成了巨大作用,影响了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的进程。

二、新中国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美国为谋求建立太平洋势力范围的战略格局,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基本上对我国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即一方面通过较温和的做法,不致力于推翻新政权,不采取敌对态度,又趁机分化中苏关系,诱使中国靠向美国,这种观望政策只是美国短时期的对华政策;另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孤立、遏制政策。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公开采取了更加敌视中国的政策,新中国成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战略在东方的主要目标。

(一)操纵联合国并联合其它势力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

首先,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理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表示即使使用否决权也要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其次,美国利用盟主地位,竭力强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这个问题上要“一致行动”。1951年1月20日,艾奇逊要求美国使团在联合国提出对中国实行政治制裁的4点措施:未承认中共的不要承认;未向中共派驻使节的不要派使节;集体措施委员会不允许中国获得在联合国席位,也不允许中共代表在联合国活动。力图强迫其它西方国家追随美国长期不承认新中国。再次,采取行动通过联合国攻击中国为“侵略者”。第五届联大再次由美国操纵,于1951年2月1日通过另一份美国提案,指控中国为“侵略者”。在对华全面遏制总框架内,美国又利用其操纵联合国表决机器的特殊身份,使台湾蒋政权长期窃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同时加快扶日步伐。

(二)在经济上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政策

1947年,美国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接着又通过马歇尔计划胁迫西欧国家也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歧视政策,破坏这些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正常贸易往来。1949年11月,美国纠集15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巴黎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旨在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后又推广到中国,明确规定,既不给中国以官方的经济援助,也不应鼓励私人在共产党中国投资。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入朝作战,战局发生了极不利于美军的变化。美国商务部于1950年12月2日下令对中国实行贸易出口许可证制度,12月10日颁令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装载运往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港澳地区的战略物资,12月16日,国务院又根据财政部要求颁令控制所有中国在美资产及禁止所有在美注册的船只前往中国港口。1951年5月7日,美国正式向联合国提出一份有关对华进行贸易禁运的提案,并操纵联大在5月18日正式通过,从而使美国对华贸易禁运政策具有了国际禁运印记并披上了联合国外衣,造成其它西方国家有选择地对华禁运,西方国家对华贸易连年锐减。1952年9月美国又在“巴统”下设立“中国委员会”,专门负责管制对中国的贸易,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中国禁单”。至此,对中国的禁运无论从行动上、策略上还是从组织上都趋于完善。虽然中国取得了反禁运斗争的胜利,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国际环境是不具备的,这就促使新民主主义社会很快向社会主义发生转变。

(三)竭力构筑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围体系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一切军事活动都要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实现政治目的。指导美国对华政策的不可动摇的原则是其全球战略目标。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美苏冷战愈演愈烈,特别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利益出发,更急于稳固其亚洲的阵地,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并把侵略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对新中国实行武装侵略和军事包围,第7舰队又巡弋于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同时朝战爆发不久,美国就支持日本于1952年建立保安厅,美军在朝鲜战争后又留驻朝境,还全面扶助李承晚政权。在如此情况下,国家安全问题凸现出来,所以新中国必须加快发展,也不能失去苏联这个朋友,快步迈向社会主义就成为趋势了。胡乔木说:“如果国际环境是另一个样子,中国选择的条件、时机和形式将会有某些不同,但是叙述历史不是写小说,不能由我们自由想象。”[3](P252)

因此,建国初的中苏关系和苏联的某种实质上的干预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对新中国的压制、威胁和封锁,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考虑过渡的问题。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解决建国后出现的国内外困境时,中国共产党已显示出力量较量中的优势。这一切增加了毛泽东迈向社会主义的信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变化成为必然。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胡乔木.胡乔木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徐思彦.走向破裂的结盟:中苏同盟研究的新进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2]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郑伊雍.冷战一页·建国初期西方对我封锁禁运揭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斯大林苏联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斯大林看电影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斯大林病危:战友们见死不救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