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和谐理念与企业劳资关系的构建

2010-08-15申丹虹

黑龙江史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矛盾劳动理念

洪 驰 申丹虹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矛盾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缓和并最终化解的社会,和谐企业的构建也是如此。劳动关系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整个企业的和谐。和谐劳资关系作为和谐企业的重要标志,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互利共赢。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其含义有二:一是指新事物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由对立、斗争,走向同一,趋于融合,并不断完善自身、超越自身的动态过程;二是指事物存在的理想状态,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力量均衡、不偏不移、相辅相成。这两个层次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的“和同之辩”。春秋时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他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济同,尽乃弃矣”。传统文化所说的“和”不是简单的混合,不是抹杀个性及差别性的盲目附和,而是一种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的“和”,是多样性的统一[1],是各种不同事物相结合而达到的和谐平衡状态。而抹杀个性和差别的混合,古人称之为“同”,它是“和”的反面。“同”是指无差别性的单一事物,是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因此,“同”只是事物的量的增加,事物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意味着单调和个性的丧失,实际上取消了和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也提出了“和”与“同”的区别,认为“同”就是在清水中加清水,依然无味,只有五味相“和”,才能产生出美味佳肴。因此,“和”则相生相依,“同”则相克相斥。“和”包含了差别与对立,革新与发展的辨证思想。

儒家伦理思想中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理念在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中的进一步扩展。孟子所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突出了“人和”的基础性地位,表达了我国古代文化中“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孟子的这种“和为贵”的思想强调了和谐、亲睦的人际环境是人们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人和”不仅是我国传统伦理文化所倡导的理想境界,也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二、和谐理念在劳资关系构建中的重要性

我们现代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科学,还是一种文化和艺术,在企业管理中不能只讲科学理性,还必须重视人的直觉、灵感、情感、愿望等非理性因素,总之就是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爱护,实施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当代管理学的这种最新发展使它和我国传统文化找到了结合点。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特有的团队精神,传统文化中重视和谐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中都存在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现代企业也是如此,其内部的劳资关系和谐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长期以来有三种较为突出的矛盾影响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一是地位落差矛盾,即在一些企业中,工人的失落感日益加重,而经营者却高高在上;二是利益分配矛盾,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劳动者盼望多得,雇主盼望少给”[2];三是理念行为矛盾,一方面企业主对企业关注的多,对工人关注的少,另一方面,一些工人“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企业理念较为淡漠。

既然企业的劳资关系充满着矛盾,矛盾又是和谐的前提,那么如何达到这种矛盾的和谐状态呢?过去,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一面,认为差异才是矛盾,而忽视甚至否定矛盾的同一性的一面。受这种极“左”思想观念的影响,总认为有矛盾就要解决矛盾,解决矛盾就是通过斗争或者一方吃掉另一方,或者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所替代。这种思维方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也是非常有害的。其实,矛盾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决定了调和也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方式。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和谐就是矛盾的一种调和状态,因此,调和也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方式。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意义十分重大。如果劳资关系的内部双方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对立的状况,经常发生摩擦和冲突,不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这种状况的持续和扩大,也会影响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和谐劳资关系作为和谐企业的重要标志,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互利共赢,即用人企业与工人之间所建立的劳资关系,一方面可以使工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又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劳资关系。

孟子说:“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其意思是说家和国之所以破亡,第一位的原因是由于自身内部的不团结,不和谐。企业的成败兴衰也是如此,企业所要处理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外部的人际关系,自身内部的原因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加强自身内部的团结,加强企业团队的合作精神,才能使我们的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和谐劳资关系构建中如何贯彻和谐理念

所谓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资双方,能够坚持平等性原则,互惠互利、互谅互让,通过直接协商、谈判、缔结契约等各种方式,建立和调整相互间关系,并解决出现的问题”[3]。恩格斯曾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4]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劳动关系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整个企业的和谐。

1、“以民为贵“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一个优秀企业的领导者要注重培养企业内部和谐、融洽的气氛,要尊重人的价值,不能把员工仅仅看成是劳动力,要注重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对职工的生活给予多方面的关心。有些人认为,作为劳动关系强势主体的企业积极主动地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似乎有违其经济本性,其实不然,劳动者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劳动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增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会促使其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也就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可以说,企业管理者对劳动者以及劳动关系的认识直接影响劳动关系的状况,因此,企业首先就要使自己的管理理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对人性的认识上要实现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二是在对人的作用的认识上实现从“工具”到“资源”的转变;三是在对劳资关系的认识上实现从传统的“劳资对立观”到“劳资依存观”的转变[5]。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人和谐、人事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并在劳资关系的运作以及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这些理念。宝洁公司董事长曾说,如果你拿走我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这一切。这充分说明了人的巨大创造力。因此,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2、树立和谐共生的劳动合作理念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企业、一个团队精神的凝聚必须注重追求和谐共生[6],必须培养员工的与企业共荣辱共存亡的危机意识,劳动合作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企业劳资关系运作的基本方向”,更是劳资和谐的体现。劳动者参与管理、双方协议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工人小组活动等劳动合作形式本身就是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的直接措施。劳动者参与管理是经营管理民主化思想的体现,也是实现劳资关系管理的终极目标——劳资合作的重要手段。如果劳动者参与管理的程度较高,工人的需求和建议就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表达出来并能得到相应的处理,工人就不会采取罢工、怠工等消极手段了。提高劳动者参与管理的程度要求企业从参与过程的种类、参与度、参与管理的内容等方面着手,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地提高劳动者参与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3、完善以“利和”为原则的利益分配制度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和则两利”,企业主与工人需要平等合作、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利益共享,成为一个合作共赢的统一体。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关键是利益的分配与调整。“聚人曰财,理财曰义,义者利之和也。”(《礼记》)“利和”就是道义,是利益调整的基本原则,因此,改善劳资关系的关键所在是建立和完善以“利和”为原则的利益分配制度。所谓“利和”并不是要求劳资双方平均分配利润,而是要求缴足国家的,分足员工的(其中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在此前提下再考虑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使企业利润创造的各方都能获得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相当的回报,都能体会到公平的对待,从而为企内部的和谐稳定奠定基础。另外,鼓励工人自愿入股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员工一般都很愿意入股,一是银行存款利率较低,二是入股后可以解决他们的各类切身利益问题,因此,鼓励工人入股是达到工人与企业共荣辱、共存忘——共赢的有效方式。

4、完善、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优秀的企业需要领导者通过多种方式给职工提供成才发展的机会,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要任人唯贤,唯才是用,重奖或提拔那些取得显著成绩的人,对合理化建议要及时处理,认真分析,积极采纳,并给予奖励。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用目标激励。在企业中,人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就是让事业成为吸引人才的“磁石”,让人才为了企业的兴旺发达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用目标激励人,必须做到英雄有用武之地,才尽其用,根据人才的特长,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让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二是用关怀激励。对人才要有深厚的感情,帮助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对人才要以诚相待,还应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当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遭到误解和打击时,要主持公道,主动跟他们谈心、交流,沟通思想,为他们干事创业撑腰壮胆、保驾护航。当他们生活中出现挫折、困难时,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三是用物质激励。就是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人才既要讲无私奉献,又讲物质利益;既讲努力工作,又讲生活待遇。在工资分配向业务骨干倾斜的基础上,又设立了奖惩制度,奖优罚劣,形成拴心留人、吸引人才的环境。

[1]吉萍.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与企业文化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增刊,2001:175-176.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6.

[3]解放军报,2006-12-0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9.

[5]邱琳,熊新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程中的企业作为分析[J].教育与社会(财经界)(下半月刊),2006,(5):272-273.

[6]陈军.民族精神与企业理念的整合[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第19卷第4期,2004,(8):17-19.

猜你喜欢

矛盾劳动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矛盾的我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