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源规避旅游后现象的对策分析

2010-08-15徐秀美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1期
关键词:佤族现象旅游

徐秀美 李 洁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近年来,在云南实施文化强省、旅游经济强省和大力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背景下,沧源佤族自治县以独特的佤文化和神秘的原始风光崭露头角,成为云南旅游产业的新秀、临沧旅游产业品牌和支柱板块。

一、沧源旅游的发展阶段

根据接待规模、旅游创收、政府部门的领导工作、旅游企业的数量、旅游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的数据,可以将沧源旅游业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一)萌芽阶段:97年之前,沧源旅游处于萌芽状态,全县无旅游概念,但发展旅游的需求呼之欲出。(二)起步阶段:97年到98年间,旅游现象破土而出,全县成立了旅游局和旅行社,加强了景点的管理。(三)迅速发展阶段:99年到04年间,沧源旅游管理逐步规范化,加上云南省的大力扶持,全县旅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四)产业化阶段:05年以后,沧源旅游业步入规模化、产业化阶段,并被确立为本县的支柱产业。

二、沧源旅游业未来走势分析

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理论(Butler,1980):沧源经过了旅游生命周期的探索期,正处于初级成长期,随之将逐步成熟;在成熟期,旅游产业的资金瓶颈、营销瓶颈、人才瓶颈将得以解决,旅游接待形成规模,旅游市场得以健全,旅游收入达到高峰。成熟期持续一段时间后,沧源旅游发展将有以下3种走势:(一)繁荣过后,步入衰退期,旅游产业萧条,并一蹶不振;(二)在衰落期进行了调整,退出衰落期,重新复苏,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三)由于科学规划并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旅游业在较长时间内实现了平稳可持续发展;引导成熟期后的沧源旅游产业的走向问题,也就是如何规避旅游后现象的问题。根据田里(2009)的观点,旅游后现象指:因旅游产业生命周期、旅游产业波动以及旅游运行规律等因素导致旅游业退出,进而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等旅游利益相关者产生一系列影响和伴生现象的综合表现,主要表现在旅游目的地“经济失力、社会失调、文化失色、环境失衡”,并导致其“物价虚高、资产闲置、文化涵化、环境恶化”。

三、规避旅游后现象的对策

(一)通过资源整合,推迟衰退期。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沧源将从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转变为老牌的旅游目的地,核心资源将失去的吸引力,区域内其他旅游品牌会对它产生屏蔽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旅游规划开发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沧源与耿马、双江、临沧市等地的文脉与地脉加以整合,在突出自身特色旅游优势的同时,兼顾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连续性、互补性、差异性,避免各自为政、孤立发展态势,建立政府层和非政府层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调动区内旅行社、景区、饭店、交通运输等部门合作的积极性,确保区域旅游合作落实到位。

(二)合理扩建旅游接待设施。接待设施是制约沧源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摸你黑狂欢节”期间,旅游接待能力明显不足。随着沧源将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以后,全县正积极兴建星级酒店,开始鼓励当地居民发展家庭旅馆业。

在可进入性得以解决的情况下,大力建设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便成为旅游目的地在发展初期的下一个重点举措。但住宿接待设施的建设一定要和旅游发展速度相适应,和科学预测相结合。如果脱离了沧源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忽略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而采取盲目跟风式的大兴土木,就会在旅游淡季和旅游萧条期给当地政府、企业、居民造成沉重的负担。昆明和杭州就是这方面的前车之鉴。昆明在“99世博会”期间出现了饭店投资热潮,而世博会结束以后,饭店供过于求的弊端立刻显示出来。饭店业出现了经营危机,低价竞争现象屡禁不止,多家饭店停业或者转卖。2000年,杭州大张旗鼓的鼓励当地居民发展家庭旅馆,但由于忽视了家庭旅馆的获利能力、居民的经营水平,在历经了19个月之后,杭州家庭旅馆便夭折了。因此,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旅游住宿设施的规模,在旅游高潮退去时,门可罗雀、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将极大降低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热情、损害地区的经济利益。

(三)寻求与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生态村落是沧源旅游资源的优势,勐来乡被列为重点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翁丁村被列为重点建设的200个旅游特色村之一。与旅游城市相比,旅游小镇对源于旅游产业波动影响的自动调节能力很弱,当旅游高潮退去之后,受旅游后现象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旅游小镇,尤其是那些已将旅游作为增收主要途径的城镇,如西双版纳的打洛镇,由于长期对旅游产业的过度依赖,在旅游高潮退去后,打洛镇成了“旅游废都”。

沧源的产业格局是:以茶叶、甘蔗、橡胶、核桃、竹子、烤烟、畜牧为主的农业产业,以矿电结合农林竹木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和以民族文化、生态景观开发为主的旅游产业的三大产业体系。旅游产业的比重在不断增长。要积极规避旅游后现象的负面影响,相关产业或辅助产业应当在起步阶段就发挥与旅游业的联动作用,形成一个优势产业群,同时尝试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就餐饮业而言,一方面要极力打造佤王宴、牛干巴、鸡肉烂饭等地方特色菜肴,举办主题美食节来招徕游客、扩大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减少对旅游旺季的过度依赖性,善于根据市场状况改变经营思路,在菜品内容、就餐环境和服务方面注重吸收外来的优良因素,拓展经营范围,通过多元化发展来分散市场风险、增强餐饮业自身的独立能力。

(四)培养佤文化自信心。沧源至今保留着原生态的佤文化,佤文化是沧源旅游的源泉、灵魂和引擎。由于文化竞争力对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景区建设、节庆打造、旅游形象定位等方面不仅要彰显佤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佤文化的强势自信。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沧源的佤族文化相作用。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初到沧源,对陌生的佤文化可能不适应,因此首先表现为排斥或者抵触佤文化,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现象;随着游客与佤族居民的不断接触,文化的适应性就表现出来。在整个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强势文化决定着文化整合后的去向。如果佤族同胞有足够强的自信心,当外来文化入侵时,能够以广阔的胸襟去包容它,求同存异、体味多元;在外来文化撤离时,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自我原生态的民俗、民风,那么文化失色现象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不会降临。

佤文化自信心高度的起点是佤族的心理特征。这是佤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佤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独特的司岗里文化、木鼓文化、牛头文化以及祭祀文化,这些文化又汇合成国内独一无二的魂灵文化。垄断性使佤文化具有足够的自信,这是佤文化的先天优势。

经验表明: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扩大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也可以增强民族自信。沧源要借助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因势利导,积极研究佤文化、全力打造佤族文化品牌,使之逐步形成体系,将佤族的歌舞、饮食、服饰、工艺品、节庆推广到国内外,向世人展示佤族纯粹的民族原生态资源。

[1]田里,李柏文.旅游后现象理论及其实证研究[J].思想战线,2009, (5):16.

[2]李柏文.旅游“废都”:现象与防治——基于云南国家级口岸打洛镇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9,(1):69.

注 释:

①《沧源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

猜你喜欢

佤族现象旅游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佤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旅游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