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要走特色创新的发展之路
2010-08-15佟汝军
佟汝军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所 黑龙江 大庆 166200)
档案编研工作是否卓有成效,档案编研的质量如何,既反映了档案工作者基础业务工作的综合水平,也是衡量编研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和尺度。档案编研工作作为积极开发信息资源、主动提供利用的方式之一,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档案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古今中外,档案的记录、保存、编纂和释读与文化的传承及延续存在着“剪不断”的联系。通过编研和提炼,才能变成满足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再创性”知识产品,被人们所认识,才能激活和发掘为社会需求的档案价值。档案编研工作只有根据社会需求,把“死”档案编辑加工为“活”档案,凸现人无我有的地方馆藏优势,才能走出一条具有馆藏特色、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编研路子。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档案编研工作实践,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即要搞好档案编研工作,必须走特色创新的发展之路。
一、充分认识档案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档案性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力量之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档案史料,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现代辞书里,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能力和创造的全部成果。“一切文化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物质形态的凝聚”。一句话,凡是和人有关系的就是文化。可见这文化基本就没有边界。人们无时不在文化之中,也无刻不在创造文化。因而,档案也是一种文化-档案文化。
档案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一定是在特定的文化状态下产生。同时,档案的管理过程也一定会产生特定的文化。即档案是一定文化形态的产物,依靠这一文化产物从事的全部活动和产品的总和就是档案文化。这就是文化与档案的基本关系――文化的档案和档案的文化。作为文化的档案,在不同文化状态下产生的档案有着各自的文化特征。比如那些社会组织出于自身管理活动的需要而形成的档案,就具有社会组织管理文化的特征。正是承载着不同文化内容体现着不同文化特征的档案建构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记忆。
而作为档案的文化,是指档案管理过程中产生着特定的模式,它通过对管理过程的系统分析,揭示了管理活动的规律。而这些理论化了的规律对档案管理的直接影响,是通过对管理资源――档案文件的重新整合来实现的。
档案从产生之日起,即被少数人所垄断,被视为“插入鞘中的剑”,档案工作领域也被视为禁区。即使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朝,内阁大臣仍然是“九卿翰林部员,有终身不得窥一字者”,一般平民百姓,甚至中、下层官员均接触不到或很少能接触到档案。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之后,社会公众开始逐渐认识、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并使我国的档案工作从此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但是,档案事业的发展并没有让人们意识到,档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资源,传统意义上的“资政工具”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维权利器”,同时也存储社会记忆,传承人类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所以,在我们欣喜于档案事业发展的时候,更应该关注蕴涵于档案中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
二、要树立创新意识
目前,在一些档案馆的编研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编研题材狭窄、形式单一、档次不高、缺乏新意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档案编研人员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意识。要摆脱档案编研质量处于低层次、档案编研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就必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一是观念上的创新。过去,由于档案编研人员往往将编研对象局限于馆藏档案,因而使编研题材难以发展,编研成果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档案编研成果有新意,就必须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使编研形式不拘一格,既可在馆藏内挖掘编研需要的资料,也可走出档案馆,面向社会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实践证明,在馆藏外收集编研材料,一方面可以使编研人员开拓视野,掌握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丰富馆藏。当然这需要编研人员有一种不怕吃苦、主动奉献、兢兢业业的精神。二是编研方法上的创新。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与研究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档案编研工作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已成为档案工作者的共识。要提高档案编研质量,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浮躁、草率、盲目简单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工作方法。档案编研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一部编研成果的问世,需要倾注档案编研人员的大量心血,又要耗费一定的财力,因此,要认真制订编研规划,对档案编研的选题尤其是对一些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影响力广的档案编研的选题进行评估论证。因此,我们在编研工作中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合理编制,充分调研,潜心研究,以质取胜的工作方法。
二、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要使一项编研成果得到杜会的认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以确保编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是处理好“编”与“研”的关系。档案编研包括“编”和“研”两种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类似文件汇编、单位大事记一类的材料,不属于档案编研范畴。这类材料,往往只具备“编”的要素,却缺少“研”的成分。编研工作如果只编不研,就难以提高其质量,更不能使编研成果成为精品。因而处理好“编”与“研”的关系对做好编研工作意义重大。要提高档案编研的质量,就要做到“编”与“研”相结合,“编”要规范合理,“研”要科学透彻,使编研成果充分体现其利用价值。二是处理好“目标”与“定位”的关系。编研工作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准确的定位非常关键。定位如何,直接关系到编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三是处理好“发展思路”与“可操作性”的关系。发展思路是用来指导档案工作实践的,这就要求发展思路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要使档案编研成为精品,成为受社会欢迎的成果,就要在好的发展思路引领下,策划出一批可操作的项目,然后依托这些项目把蓝图转化为现实。如果我们的发展思路正确,方法得当,编研人员的积极性得以发挥,那么良性循环的编研工作就会使我们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要注重体现特色
档案编研工作要突破传统做法,得到持续发展,就要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具有地方特色的崭新的编研之路。体现特色是编研工作之魂,是档案编研挖掘不竭的源泉。
一是要体现地方特色。所谓地方特色,就是指惟我独有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特殊性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编研成果,对本地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或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对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更受本地区的欢迎。二是体现独创特色。地方特色包含了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诸多特色,包括区域特色、历史持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民族特色等。在编研工作中,要把体现地方特色与独创特色相结合,切忌同一题材重复编或出现“炒冷饭”的现象,而应以独特的视角,寻找新颖的编研题材,在编研成果的内容和形式上,坚持自己的独创首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使编研成果精品选出,丰富多彩。
[1]刘霄.档案编研工作可走竞合之路[J].兰台世界,2006年08期.
[2]寇雪盈.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唐平波.广西各级综合档案馆利用工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