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金源
2010-08-15韩锋
韩 锋
(哈尔滨市阿城区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0)
金上京地区出土很多以龙纹为图案的金代文物,就目前考古发现,金上京地区龙纹的使用范围比较广,用于建筑上的构件有雕砖、瓦当、滴水等,瓦当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瓦当图案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几何形状、文字等纹饰;在建筑物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的最下面,有一块特制的瓦,叫做滴水。雕砖、瓦当、滴水这些建筑构件,都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生活用具例如龙纹铜镜、瓷器、玉佩、马镫等。这些文物不仅仅出土于金上京皇城内,在其他很多地方也有发现。从建筑构件来看,有绿釉琉璃瓦当,琉璃瓦当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的,都是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物。从带龙纹图案文物来看,使用者的等级高低都有,这似乎说明了一点,就是在女真所建金朝的初期,龙纹还不一定是皇室专用,龙在一开始也并没有独尊的地位。这从两点来推断:1、应与女真族早期的原始遗风有关。即使是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后,女真部族的民风还是相当质朴,没有明显尊卑之分。最明显的体现在皇位继承上,早期还实行兄终弟及的传承顺序,而不是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2、金代龙纹应用是女真人接受汉文化的影响,与中原民族融合的表现。最初女真族崇尚的是自然崇拜,万物生灵,但还没有龙的形象,是随着这个民族接受汉文化的影响而流传过来的。
1956年在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南城西墙北段的城墙边出土的铜坐龙,则是其中的代表。铜坐龙造型为踞坐式,以青铜材料铸造。通高19.6厘米,重2.1公斤。“昂首张口似长吟,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直立,爪与地面相接。龙尾上翘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在龙的前右腿、尾部和瑞云处,有一双向分开的扁钉残迹,当是为与他物相连接固定而铸。”龙身整体造型流畅,做工精美考究。这与汉代铜器“马踏飞燕”有异曲同工之妙,静态雕塑中有了动的因素,这动与静的巧妙结合显示出龙顽强的生命力。
铜坐龙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长久以来为学者认可的一个观点是:它是金代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但具体在马车的什么位置,有两种说法。
据《金史·舆服志》载,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六年曾重新审定,将本朝以前所用皇帝乘坐的马车“轼上坐龙改为凤”,表明此种坐龙曾用于皇室所乘马车座前扶手的横木上。又据记载:“大辇……顶轮施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可见,此类铜坐龙还曾被用在马车的顶轮上。
现在又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应为金代皇家建筑上的陈设物品。
至今所知,在我国共出土了八尊铜坐龙。金上京铜坐龙,是国内出土的第一尊,其他分别为北京丰台史思明墓出土的唐代铜坐龙,江苏江阴北宋泗洲大圣宝塔塔基遗址出土的银质坐龙,辽宁朝阳北塔天宫所出的玉坐龙,北京房山金陵遗址出土两尊铜坐龙,北京金中都大安殿遗址出一尊铜坐龙,还有就是北京文物研究所原来收藏的一尊铜坐龙。金代铜坐龙就占了5尊。
江苏江阴北宋泗洲大圣宝塔塔基遗址出土的银质坐龙,辽宁朝阳北塔天宫所出的玉坐龙,都与佛教有关,猜测有着守护佛塔的守护作用。
1966年,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史思明墓出土了铜龙一件。据《文物》1991年9期《北京丰台唐史思明墓》一文介绍,这件铜龙“为蹲坐状。头向左斜,张口,牙已残断。颈部有一火焰珠装饰。前腿直立,后腿曲踞,尾穿过后腿裆向上卷至腰部。躯干有鳞片,前肢五爪,后肢三爪。通高16.4厘米”。由于铜龙是蹲坐的,故也被称作“坐龙”。推测史思明墓出土的“坐龙”很可能是当时流行的宅内之神“伏龙”。将“伏龙”放在墓里,可知墓是按墓主人宅院的形制布置的。墓中放“伏龙”可能用于镇宅、镇墓等。
1990年在北京金中都遗址出土的金代铜坐龙,头顶鬃毛向后延伸到脊部,口半张,含有一颗铜珠,四肢粗壮,肩部有飞翼,龙爪为五趾,尾部似祥云外卷。龙身底部有四个钉孔,内有铁锈的痕迹,由此推断,此物应是固定在某种器物上的饰件。北京出土的这尊铜坐龙,其总体造型和制作工艺同金上京阿城出土那尊坐龙极为相似。但也许是北京地理位置更靠近中原地区的原因,所以它更多地吸收了宋代中原流行的龙型特点(羽翼龙、猪嘴龙),整个形态更像只蹲坐的猛虎。虽然北京出土的这尊坐龙造型上也有其自身艺术特色,但是它不如阿城出土的龙型自然得体。它的出土说明了金代铜坐龙的流行。
金上京铜坐龙已经成为金源文物的代表,是阿城区的城市标志,甚至可以说也是黑龙江省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