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冰雪文化礼赞(五十四):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朝鲜族
2010-08-15龚强
龚 强
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以博大精深,灿烂辉煌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文明是由民族大家庭中各个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既具有统一的民族性特质,还呈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化存在。
黑龙江流域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创造出了珍贵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内涵深邃,内容丰富,魅力无限,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宝库。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各少数民族兄弟,以其博大宽广的胸怀,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令世人惊叹与折服的黑龙江流域文明。黑龙江的少数民族的贡献在于:以其民族兴盛,统一中原,推动了中华文明;中西并蓄,包容开放,丰富了中华文明;艰辛创业,甘于奉献,促进了中华文明。
与长江、黄河并驾齐驱的我国第三大河流——黑龙江,横卧于祖国东北辽阔的黑土地上,她平静地孕育了生命,无私地孕育了万物,充满激情地孕育了黑土先民。广阔无垠的黑土地,成就了渔猎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萨满文化、冰雪文化等多元文化。在黑龙江流域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世居的十个少数民族,多少年来和谐共存,和睦相处,共同书写并传承着一部悠久而辉煌的黑龙江流域文明史。这其中,朝鲜族也做出了许多贡献。
一、朝鲜族概述
人口迁入朝鲜族现有人口近200万,是国内15个人口逾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有近187万人,占全国朝鲜族人中总数的97.1%。其中黑龙江省有45万人,占朝鲜族人口总数的23.6%;吉林省有118万人,占朝鲜族人口总数的61.5%;辽宁省23万人,占朝鲜族人口总数的12%。其余散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地。这就形成了东北朝鲜族较为集中的聚居分布特点。
朝鲜族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17世纪末,朝鲜族开始从邻国朝鲜陆续零星迁入。有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他们定居下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民族。如辽宁省盖县朴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到19世纪中叶以后,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从朝鲜半岛
迁入,这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来源。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的剥削、压迫,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罕见的大灾荒,一些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一部分沿鸭绿江北支流进入安图、抚松、宽甸、全川等地,另一部分沿江而下到长白、临江、集安、通化等地,还有一部分朝鲜族越过图们江后进入海兰江以南地区定居。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至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集安已有朝鲜族农户千余人。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此时,延边地区已有朝鲜族人口万余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于是,大量朝鲜族农民开垦图们江以北的部分地区,延边、通化、桓仁、宽甸等八县均有朝鲜族垦民定居。至宣统三年(1911年),以上八县朝鲜族达13 590户,58 950余人。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大批破产农民迁入我国东北,至1922年,东北三省已有朝鲜族人口65万人。朝鲜族8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种植。为了开发水田,朝鲜族逐渐由东向西、向北扩展,他们先后迁移进入松花江、牡丹江以及辽河、浑河、嫩江、乌苏里江等流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大批朝鲜破产农民强行编入“移民开拓团”遣往中国东北,进入东北三省较偏僻的北满及内蒙古东部开垦水田,成为分布在东北偏僻地区的第一批朝鲜族。从1937年到1940年,总共约有12 072户。据不完全统计,至1939年底,东北有朝鲜族214 000余户,1 162 000余人,加上1940年被日本强迫移入和自由移入的朝鲜开拓民5万户,东北朝鲜族人口达1 212 000人。至此,朝鲜族人口在我国东北的分布过程基本完成。
地理环境中国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山盘水绕、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19世纪60年代后,“冒禁越境”的朝鲜族移民首先沿鸭绿江、图们江流域定居,而后又逐渐向辽宁的北部、吉林的南部和中部以及黑龙江的南部地区迁徙。由于朝鲜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他们居住的地方,多为有利于灌溉的江河冲积平原和山间河谷盆地。辽阔的东北平原,分明的春夏秋冬为朝鲜族的繁衍生息、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
东北平原有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最大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有丰富的水资源。地下资源丰富,其中铁矿、煤储量均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森林面积约1 800余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是中国最大的林区。良好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农业、工业的稳定与发展。
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区内有朝鲜族人口82万多人,约占全国朝鲜族人口的43%;自治区辖延吉、图们、敦化、龙井、珲春、和龙等6个市以及安图、汪清2个县,面积为4.1万平方公里。
革命斗争1906年日本侵入朝鲜族聚居地区以后,抗日知识分子在各地普遍建立了朝鲜族私立学校作为据点,宣传抗日思想。1919年3月13日,在苏联“十月革命”和朝鲜“三一”运动的影响下,朝鲜族人民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在延吉县(今龙井县)龙井爆发。此后,各地普遍建立抗日武装组织,并于1920年开始联合。与此同时,延吉道立中学、吉林省立一中、毓文中学等学校的朝鲜族学生,同汉族和其他各民族学生一起,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举行罢课游行示威。
20世纪20年代初期,马列主义部分经典著作和介绍社会主义的书刊陆续从上海、北京和苏联、朝鲜传入中国朝鲜族地区,先进的知识分子秘密组织了“读书会”等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在朝鲜族中产生了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并出现了“延吉运输组合”、“龙井建设者同盟”等工人团体和“农民会”、“青年会”等农村群众组织。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满洲省临时委员会成立时,在朝鲜族地区也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1930年5月1日,延吉县龙井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接着,数千名小学师生也罢课罢教。同年5月26日,和龙县药水洞人民经过斗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同年8月,举行了规模和影响更大的以敦化、额穆两县为中心的“八一吉敦暴动”。1931年秋至1932年春,东满朝鲜族人民掀起了秋收、春荒斗争。
1932~1933 年,汪清、延吉、和龙、珲春、饶河、珠河、密山等地先后建立抗日游击队。1932年4月,在中共盘石中心县委领导下,由李红光(朝鲜族)等人组织朝、汉等族人民举行了蛤蚂河子暴动,其后建立了“东北工农义勇军”。1935年春,东北各抗日武装部队统一改编为抗日联军后,至1937年先后建立11个军,第二军中朝鲜族战士占绝大多数,第一、七军中朝鲜族战士约占半数,其他各军也有朝鲜族战士。在抗日战争中,朝鲜族人民不仅以物资支援抗日联军,而且先后有10多万人参加了战斗。1938年秋,8名汉族、朝鲜族女游击队员面对敌人,射完最后一颗子弹,砸碎武器,纵身跳入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光荣牺牲,谱写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壮抗日诗篇。
1945年11月,中共延边地委成立。劳动同盟、农民同盟、青年同盟、妇女同盟等群众团体分别合并为“民主大同盟”(延边地区)、“民主同盟”(牡丹江地区)、“民主联盟”(辽宁、哈尔滨、通化等地区)。1946年,朝鲜族人民又积极参加和支援解放战争。朝鲜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抗击日寇和解放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大批朝鲜族青壮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族地区普遍开展爱国捐献运动和拥军优属工作。
社会经济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朝鲜族在东北边疆开发荒地初期,粮食缺乏,不得不以野果、野菜充饥;住的是极简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没有耕畜便靠人力垦拓。到1881年,在延边地区先后垦拓的土地达5 300多公顷。1884年在朝鲜族专垦地区开垦的土地已达12 000多公顷。长期以来,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人从事林、副业。1875年,吉林通化地区下甸子的朝鲜族农民试种水稻成功,开创了东北水田耕作的历史。后相继在临江、怀仁、兴京、柳河、海龙等地和延边部分地区扩种。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谷产量提高,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水稻产区。用此地水稻加工的大米白而油性大,营养丰富,与京津的“小站稻”齐名于世。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朝鲜族地区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租佃关系有“活租”和“定租”两种。“活租”租率达50%。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超经济剥削。民国时期,仅延边地区地方官府征收的税目就有30种以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朝鲜族地区先后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946年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朝鲜族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二、朝鲜族的族称族源
中国的朝鲜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朝鲜半岛迁入东北的。朝鲜族在迁入时就带来了“朝鲜”这一族称。在中国古文献中,“朝鲜”一词始见于《管子》“八千里之发朝鲜”;《山海经》“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等记载。一般来说,在众多的“朝鲜”族称的释说中,以“朝阳”而得名的说法较为广泛:《东周舆地胜览》中记载,朝鲜“东表日出之地”,“早明朝鲜之谓也”。据考,“朝鲜之称,古人以为地近肠谷故曰朝,出日先明故曰鲜。”“朝鲜族的族称源于古朝鲜族,意为‘朝阳鲜艳的地方’。古朝鲜的名称始见于商、周时期,是濊貊系民族之一。
我国的朝鲜族自19世纪60年代从朝鲜半岛迁入后,渐渐形成为我国境内又一支民族共同体。其族源,从历史继承性来看,与在朝鲜半岛民族共同体的族源是同一的。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朝鲜族先民在朝鲜半岛上劳动、生息、繁衍。公元前1000年中期,朝鲜族先民便在朝鲜半岛上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古朝鲜。古朝鲜居民的主要构成即是濊族。不久又在朝鲜半岛中南部建立起辰国。辰国是朝鲜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它的居民主要由马韩、辰韩和弁韩等三韩组成。公元1世纪中叶汉灭古朝鲜,古朝鲜的名称绝于史书,直至1392年李成桂灭高丽而建李氏王朝时,“朝鲜”一词始复,并沿用至今。朝鲜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融合了诸多民族和种族成分,如濊族(古朝鲜居民)、韩族(辰国居民)、燕人(卫满朝鲜部分居民)、汉人(朝鲜半岛汉四郡部分居民)、貊族(高句丽居民)以及扶余人、沃沮人、豆莫娄人等。其中濊貊和韩族为朝鲜半岛民族共同体的主体。而迁入我国的朝鲜族,与朝鲜半岛民族共同体具有相同的族源,是由濊貊族和韩族融合发展而成的。
三、朝鲜族的语言文字
朝鲜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文字。中国朝鲜族使用的文字是朝鲜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与朝鲜和韩国使用的文字一致。朝鲜文(简称朝文)创制于15世纪,当时称“训民正音”,简称“正音”,也称为“谚文”,后改称“朝鲜文”。朝文共有28个字母,其中辅音字母17个,元音字母11个,音节中先排辅音,元音居后。辅音字母按牙、舌、唇、齿、喉、半舌、半齿顺序排列,元音字母按单划字母、二划字母(初生字母)、三划字母(再生字母)顺序排列。现行朝文字母共有40个,其中辅音字母19个,元音字母21个。行款横竖都可以,现在通行从左到右的横排,并按单词或意群分写。朝文过去夹用汉字,1949年后逐渐取消夹用汉字。我国的朝鲜族使用朝鲜语与朝鲜、韩国使用的语言基本一致,其系属尚无定论,但多数学者认为应属于阿尔泰语系。朝鲜语有如下特点:
语音:朝鲜语有辅音19个、元音21个。音节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和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两种。语音结合有一定规律。朝语没有声调。
语法:朝鲜语属粘着型语言,有丰富的构形构词手段。语法范畴用递加附加成分(词缀)的办法表示。名词、代词有格、数范畴;数词有格范畴;动词有态、尊称、时、式和阶层范畴;形容词有尊称、时、式和阶层范畴。词类可分为体、谓、修饰词和叹词。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阶层”。“阶层”一般分为“尊称阶”、“对等阶”、“对下阶”三种,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表达尊敬、对等、谦卑、亲昵、憎恶等各种不同感情色彩和不同社会地位。句子成分可分为主语、谓语、补语、状语和定语。其排列顺序为主语在句首,谓语在句末,定语在它所限定的成分之前,补语、状语在谓语之前。
词汇:朝鲜语的词汇由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语借词三部分组成。
朝鲜语有6个方言区:西北、东北、中部、西南、东南、济州岛方言。方言之间略有差别。中国朝鲜语除“济州岛方言”外,其他五个方言在朝鲜族聚居地均能找到其代表性地区。“东北方言”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西北方言”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东部,“东南方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部和吉林省中部,“中部方言”和“西南方言”分散在东北三省与其他方言交错在一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