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概念的广义阐释

2010-08-15蔡建丰

武术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武术概念体育

蔡建丰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武术发展研究】

武术概念的广义阐释

蔡建丰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武术的概念是进行武术实践、理论研究的基础。当前武术著述、研究领域中对武术概念的认识定位较低,不能准确表述武术的本质,不能表达武术负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文章通过对武术内容的深入研究,全面审视武术的各方面信息,提出“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施用于人体的、力的运用智慧”的观点。

武术 概念 力 智慧

1 武术概念的表述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武术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具有民族性格的技击术[1],吸引了无数的优秀人士“为伊消得人憔悴”;又因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信念极大的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可以从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中得到了解。“武术”作为一个名词,史料中最早的记载见于南朝刘宋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有诗句“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但文中的“武术”指的是有关军事内容。对武术概念的定义一直比较缺失、模糊,直到近代才相继有了对武术概念的定义,这与国家对武术的重视,参与研究武术的学者增多有关。研究武术的学者们希望解决武术“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希望从“根”的角度、理论的高度总结武术的概念。

1932 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有相关的文字:“国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作为锻炼体格之工具”[2],这段文字中的国术是当时对武术的普遍说法,指出了武术是身体活动的方法,可以用于自卫和锻炼身体。这种说法还不能称之为定义。

对武术概念较多的界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学校武术教学和进一步继承、发扬武术的需要,一些体育院系的《武术》教材和一些辞书中有了明确的武术概念。1961年的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将武术的概念表述为:“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1978年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中将武术定义为:“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较典型的定义,前一个定义涵盖内容不全,后一个定义落脚为套路,明显有所欠缺。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武术的定义逐渐规范,特别是1988年12月,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将武术的概念界定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一观点简明扼要,反映了大多数学者对武术的认识,基本上被沿用至今。

近几年有关学者在武术理论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武术概念界定的不足,从不同角度对武术概念重新界定,如“武术是由套路到散打,以接触性技术攻防进行技击的技击类体育项目”[3]。用属性加种差的方法对武术进行定义,即:“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攻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拳种方式传习,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技击类体育项目”[4]。“武术是指以个体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冷兵器或徒手而进行的套路、格斗以及相关辅助技术练习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人体文化,它包括军事武术、传统武术和武术运动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包括军事武术现在余绪的实用武术和明清传统武术产生前的过渡形态——民间武术”[5]。“广义的武术是指中华民族孕育形成的人体攻防技术。它是以个体之间的徒手或持冷兵器械的攻防对抗为核心,通过招数的变化与劲力的运化,达到搏、艺、身、心兼修的系统性人体运动。狭义的武术是指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武术,即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定义的武术”[6]等等。

2 现阶段武术概念表述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在以上教材、众多学者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中,对武术的传统性、技击性、体育性、文化性基本上都有了统一的认识,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概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用传统解释现代

较多的武术概念的界定中,都提到了武术的传统性,不错,因为武术发展的历史久远,她确实是中国优秀的宝贵遗产。但用传统定义武术却不够确切。因为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1918年马良发起创编了《中华新武术》[7]。从此以后,以传统武术为素材,借鉴兵士体操的操练方法,体操式的武术开始被部分学校、军警列入课程之中,程式化的套路练习成为教学的主体,技击内容被淡化,这也成为现代武术套路发展的源头。一个“新”字,完全说明了传统与现代的区别;另外,从当前武术的发展形式、内容等各方面来看,传统武术中的东西越来越少,再用传统定义武术,显然是不够确切的。

2.2 用体育解释文化

“体育”一词是舶来品,于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后,随着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体育理论的传入,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公布的《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把原来的“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体育”一词才被广泛使用[8]。我国历史上的古代典籍中没有与“体育”完全相同的专用名词,只有相类似的“养生”、“导引”、“习武”等说法。这是历史缘由之一。之二,体育,是身体教育的简称,是以身体活动为方式的教育[9]。而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下,通过武术技术、技能的练习,最终体会中国古典哲学的深刻智慧,也可以说是通过构建武术的经验心,来彰显武术的超验心[10]。这是文化范畴,也是哲学范畴,“体育”一词不能解释武术内涵的丰富性。

2.3 用攻防技术解释武术

对于武术来说,攻防技术无疑是体现武术特征的主要方面,很多武术的概念中都包含了攻防因素的内容,但将武术归结为攻防技术显然不够全面。从形式逻辑学角度来说,无疑犯有定义过窄之嫌。

3 界定武术概念的依据

恩格斯说过:“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革命。”[11]对武术概念的认识,应从旁观者的角度,全面分析武术的历史因素、文化因素、施与对象以及本质属性,解决“武术”究竟是什么的命题。武术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内容。

3.1 武术的民族性

武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是在中国古典哲学指导下的产物。对武术比较有影响的有天人合一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中国古典哲学中最根本观念是“天人合一”。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了人最终的与自然相合。清代杨式传抄太极拳谱中记载:“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形意拳中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说法。对于修习武术来说,“天人合一”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人体的相合。人体的相合包含“内三合,外三合,内外相合”。也就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第二,是人体与自然的相合,包括服从大自然的规律,顺应四时,选择环境,还包括人们所追求的“与天地并立,与太虚通体”。这种相合,是所有拳种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

阴阳学说是古代学者的智慧结晶,他们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互动构成,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老子》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观点;《易》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这种观点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太极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拳”[12];更有陈鑫著《总论》(又名《太极拳总论》、《总论拳手内劲歌》)系统、精辟的阐述了武术中的阴阳关系,全文如下:“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阴阳学说是指导武术拳理、技术、练法的基石。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系着动态的平衡。五行思想在古代运用广泛,武术家以五行结合拳式、结合人体,用以解说拳理。孙禄堂《太极拳学》中讲:“五行者,即金、木、水、火、土,进、退、顾、盼、定也。”形意拳与五行学说结合最为紧密,形成了五行拳,认为劈拳属金,崩拳属木,钻拳属水,炮拳属火,横拳属土[13]。在五行拳中,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横拳能生劈拳,这是相生;还有相克,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劈拳能克崩拳。相生相克,形成了形意拳的无穷变化。

从总体上说,“五行”应该是物质,“阴阳”是运化,“天人合一”是最终目的。中国特有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指导,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多样的、灿烂的武术文化,中华民族无数先辈们用他们的“肢体”践行着中国的哲学,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对人类的贡献,继承和发扬武术是我辈的重大责任。

3.2 武术的施与对象

武术的概念必须解决武术的施与对象问题,不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的放矢。武术的施与对象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人体自身。武术中的谚语中常有相关的说法,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形意拳有“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洗髓”;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有“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的表述;《五字决》要求“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等等说法,不一而足。这些谚语中都说明了武术的修习首先是自修,对自己本身人体意、气、力、筋、骨、皮的修炼,达到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太极拳论》);最终达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境界。

另一方面是对方人体。武术是体用的智慧,施用于自身为体,施用于对方为用。只有通过用,才能检验自身练习的程度,功夫的大小。武术家靠什么评价,是靠对武术技法的运用能力。历史上著名的武术家杨露禅、武禹襄、董海川、李洛能、郭云深、孙禄堂、李小龙等,他们都是在与别人交手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才得到大家的认可。为什么套路比赛观众寥寥?为什么功力大赛需要完善?为什么散打比赛有吸引力?其实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武术如何施用于对方人体的问题。不能施用于对方人体,武术的魅力就会荡然无存。

明了武术施与对象的问题,才能解决武术理论发展中的“就文化谈文化”的歧途,才能解决武术比赛发展中的如何展示武术魅力的问题,才能解决武术将来的发展问题。

3.3 武术的本质属性

我们一谈起武术的本质属性,就会认为是技击性。其实,技击性只能是武术的用途之一,并不能称为武术的本质属性。那武术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武术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力的运用智慧”。这很好理解。我们常说某人有功夫,练功夫,武术究竟练什么,除去玄虚的东西,究其本质只有“力”。通过练力,练用力,达到对力的运用智慧的程度。在武术各拳种中都非常重视桩功,桩功的目的是“换力”,“浮力换去,新力自生”[14]。武术中还有传拳不传招,传招不传力的说法,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力”。形意拳有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说明形意拳练的是拳之刚劲、柔劲、至柔至顺之劲[15]。《五字决》中有:“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行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也”。说明太极拳也是练劲、用劲。无劲则无拳。这里的两个概念“力”和“劲”所指内涵均为经练习后获得的拳中特有的综合力量素质,是一个意思。

在太极推手中,对于力的运用问题表现得比较明确,因人的空间重心的不确定性,人处在三维坐标系下,重心时刻在变,力点时刻在变,力的轨迹时刻在变,这正如嫦娥一号卫星的“变轨”。充分掌握一个力,一个变,才是武术。

4 武术概念的提出

综合以上的论述,对武术概念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施用于人体的、力的运用智慧”。这一概念解决了武术的民族性、施与对象和本质属性问题,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观点,愿与广大学者进一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武术学”[16],形成学科体系,运用大家的智慧,进行多层面的研究。武术本身会随着不断的发展,可以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对人类的发展必将做出巨大的贡献

[1]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

[2]北平市国术馆.体育[J].1932(1):9.

[3]王 林.武术概念的论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123-125.

[4]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84-686.

[5]杨祥全.武术概念新论[J].中州学刊,2007(1):164-167.

[6]马 剑,邱丕相.广义语境下武术概念的解读及定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2-47.

[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29-331.

[8]体育理论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5 .

[9]吴蕴瑞,袁敦礼.体育理论[M].上海:上海勤奋书局,1933:9-10.

[10]乔凤杰.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26.

[11]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4-35.

[12]杨丽主编.太极拳辞典[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40.

[13]孙剑云.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1-50.

[14]金一明.六通短打图说[M].北京:中国书店,1984:12-13.

[15]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81-285.

[16]周伟良.试论现代武术理论体系及其范畴[J].体育科学,1993(2).

Generalized Explanation on Wushu Concept

Cai Jianfe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in Tangshan,Tangshan Hebei 063000)

The Wushu concept is carries on the Wushu practice,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oundation.The current Wushu writings,in the research area is lower to the Wushu concept's understanding localization,cannot indicate the Wushu essence accurately,cannot express the Wushu load the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Through deep research on Wushu content,carefully examines Wushu comprehensively various aspects information,proposed"Wushu is the Chinese nation unique wisdom the employing in the human body,the strength utilization"the viewpoint,is willing with the general scholars to discuss.

Wushu concept strength wisdom

G85

A

1004—5643(2010)03—0003—03

河北省教育厅2 0 0 9年科学研究项目,编号:S Z 0 9 0 7 1 4。

蔡建丰(1 9 7 1~),男,副教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武术概念体育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中华武术
幾樣概念店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