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协调因素分析

2010-08-15侯胜川

武术研究 2010年8期
关键词:套路器械服饰

侯胜川

(闽江学院体育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108)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协调因素分析

侯胜川

(闽江学院体育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108)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传统武术不同的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要考虑竞技的观赏性,在此前提下,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协调有新的解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基本功训练、运动员服饰、武术器械和套路编排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协调的观点看它们的发展,从而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

竞技武术套路 协调 服饰 器械

1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基本功训练

无论那种技艺,都是由一笔一划的基本功入手;天长日久,水滴石穿,功夫乃成。习武之道的求索,是一个“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的渐进过程,绝不可能通过棒喝顿悟而一蹴而就即成。[1]“基本”二字,顾名思义,伴随练武的终身,拳谚有云:“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竞技武术套路训练很大的一部分时间都花在“难度”的攻坚上,相对于在地上牢牢的五趾抓地,人们更注重运动员在空中的旋转度数;但是研究发现在国家级的武术比赛中,出现落地后晃动、跳动的而造成的失分占很大的比例。以2007年全国武术女子锦标赛为例,长拳比赛中扣分最多的动作为晃动或跳动、移动脚碾动,编码是70,出现次数为31次,占比例的24.4%;太极拳中晃动、移动或跳动是最主要的扣分点,共出现93次,占总数的70.5%,数目之大,触目惊心;南拳的晃动或跳动、移动脚碾动的扣分,比例高达的59.3%,共出现51次。从以上数字统计来看,主要的问题是落地不稳。我们大都把原因归结为弹跳低,腾空时间少,运动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落稳。其实,可以换一种思路思考:每个运动员的生理极限是有限的,弹跳素质不可能无限的被挖掘,如果运动员有“铁板桥”的功夫,只要两脚着地就会死死的抓住地面不放松,无论向下的力量有多大,他都会稳如泰山。这种稳如泰山的功夫恰恰是长期基本功训练的结果。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对基本功有着相同的要求,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武术基本功是指以武术运动中具有共性的基础训练为内容,以获得和运用武术技法必备的各种能力为锻炼目的的一类运动形式。“武术基本功是人们从事武术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是力量、速度、柔韧性、耐力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2]通过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可使身体各部位得到较全面的锻炼,为提高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武术套路的基本功主要包括肩功、臂功、腕功、腰功、腿功、桩功等。基本功、基本细节的准确规范是每个运动员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我国早期的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夺冠之路无不是和刻苦勤奋训练换来的扎实基本功分不开的,正因如此,他们才“纵横”武坛多年,罕逢“敌手”。蔡龙云先生在《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一书中专门提到桩功的训练。主要涉及了两种桩功:浑元桩和四平桩。浑元桩的训练目的是:“主要锻炼周身气血活畅,并增强腿部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等肌腱及脚步韧带的力量和坚韧。”[3]要求“初练阶段,每次静站二分钟到三分钟,站一次到两次”[4]。蔡龙云先生提到四平桩的目的就是“锻炼周身内外的整劲,使劲与气合,内与外合。”[5]不难发现,桩功训练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肌肉、气血、劲力、内外的协调,蔡龙云先生的武术训练方法是从传统的武术训练方法中汲取而来,可以提高运动员腿部力量和动力定型的桩功练习同样适用于今天的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训练。

李连杰的套路演练有着“深厚的功力”,这种“功力”很大程度体现在下肢的稳固上,落地生根,步步为营。这种“功力”绝非凭空而来,“马步站桩教练安排9分钟,而李连杰却是一站就是50分钟。”[6]吴彬如是说。“十二型”中的“站如松”,《中国武术教程》中解释到:两脚站立之势。形容站定之态要像苍松傲雪巍峨挺拔,静止中傲然富有生气,给人一种虽静犹动之感。虽然是静止之势,却是有动态的意味,这也是身体各部位高度协调的结果。身体的协调不只是骨骼肌肉之间的,“长期武术训练可促进协同肌与对抗肌的大脑皮层相应的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性提高。还可以促进运动中枢和植物性中枢之间的协调性。”[7]桩功的训练是一种筑基之功,日积月累打磨而成,俗话说集沙成塔,集腋成裘。作为生物体的人体对某一武术动作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长时间的刺激才会达到神经、肌肉、骨骼之间的高度协调。

2 运动员服饰包装协调分析

武术套路训练没有专用的服装,很多的专业队和武术学校学员训练着衣随意,甚至光膀子,有学者说中国武术是一种俗文化,广泛在民间流传,并没有上升到主流社会,民间囿于经济、场地、器材等设施的因素,只能“装备简陋”,但这并不妨碍训练的效果,因为,从实战角度出发,愈是简单的就愈有效果。

中国是丝绸古国,丝绸在中国服饰艺术中有突出的地位,就丝绸的特点而言,最适合用来制作那种宽松肥大的服饰。中国服饰艺术发展的全局高度来看,实际上也是宽松肥大的丝绸服装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某些审美特征。“练武者穿上这种宽松肥大的武术服饰,在攻防进退、闪展腾挪的运动中,一种灵动飘逸的审美效果就立刻凸显出来。”[8]由于丝绸面料的天然柔软轻盈,加上传统服饰的肥硕宽大,使服装的下部分形成自然垂直的褶皱,如秋水般明净清澈以及如山溪陡然直泻的衣纹组成,习武者在走动之间服装随风飘动,尽显武术动作的灵动奥妙神韵。

肥大的服装可以掩饰运动员的正常的或者失误动作的生理和关节的弯曲,但是进入中国服饰艺术的现代发展时期以后,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此相应,武术服饰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武术服饰倾向主要表现为将追求个性、随意、审美、自由及创新放到了第一位,随着竞技武术向“高、难、美、新”方向的发展,技术动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练武者在练习长拳特别是枪、刀、棍、剑类套路时,肥硕宽大的武术服饰往往成为技术动作完成的不利因素,因此,现在多数练武者都以“短袖”或“半袖”上衣取代了传统的“长袖”上衣,而且在颜色搭配和款式图案等方面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现象,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有的代表队甚至穿上了紧身合体的制服,以增加表演的文化氛围。客观地说,这对于武术服饰艺术的发展和突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武术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以往固定思维的局限,体现出追求豪爽快意、个性自由、审美自主的特点。

武术服饰尤其是竞技武术套路竞赛的服饰,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年轻人在敬仰古代民族英雄豪杰的同时,并不妨碍他们把周杰伦当作自己的青春偶像。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武术服饰时,应有选择地汲取时尚元素,融入到竞赛服饰中,将更能体现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将武术服饰历史中那些仍旧会给人以实践启发及精神导引的东西融会贯通起来,只有这样,武术服饰才有前途,才会充满生机;尽管武术服饰应该开放发展,但也绝对不应当逐渐地丧失个性、丧失自我、丧失民族化及民俗化,“它应当是一个立足自我、不断发挥自身精华、有选择地吸取外来因素的实用艺术体系;武术服饰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自始至终地既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又显现出浓郁的中华民族气派。”[9]

3 运动器械的协调分析

简单的说,运动器械的发展也经历了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但是今天的武术器材尤其是竞赛用的器材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来说,武术器械的规范合理又不失传统韵味是发展的趋势。明清两代,民间各类琳琅满目的兵械活动也同样兴盛,然而各类兵器中真正具有完整技术形态和理论的,诚如台湾学者徐纪所言:“实不外乎刀、枪、剑、棍四种而已”。[10]“古人创器,必有一义。”古代很多的兵器诸如勾连枪、梢子棍、盾牌、三节棍等都是为了击破敌人特定的兵器才发明创造出来的,今天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指导方针为“高、新、难、美、快、强”,在运动员身体素质达到极限的时候,运动器材的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纵观冷兵器的发展趋势,武术器械的发展也是朝着美观、轻便、实用的方向发展。

3.1 武术器械的演变之路

武术器械为的是轻便于比赛,而古代的武术器械为的是轻便于杀敌,不同的价值取向成就了武术器械的发展之路。

从1959年的第一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实施到现在,总共经历了7次的修订。每部《规则》都有关于武术比赛器械的规定,而且,随着竞赛的日趋成熟,《规则》中关于器械的规定也越来越完善。如1979年的《规则》中做了这样的规定:对枪、棍中线以下部位的直径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做了规定;还开始对武术器械的材质做了规定,“武术器械应由钢和腊杆材料制成;对练项目的金属器械除钢制外,也可用其他金属代替。在比赛中,一些不常见的器械,如用其他材料制成,须经大会批准”。1986年的《规则》进一步对刀和剑的重量做了规定;还规定了刀彩不得超过刀的长度;鞭彩,规格不得超过20厘米×15厘米。刀彩、鞭彩及其他器械的彩绸方面不允许有任何附属物。纵观历年来的《规则》中关于武术器械的部分,不难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武术器械的制定中使用了诸如“不低于”、“不少于”等大概的字眼,这种在《规则》中体现的字眼却是指导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武术器械潮流,因此,武术器材的不规范亟待解决。

3.2 当今武术竞赛器械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观摩2007年的几次国家级的比赛后发现,除了刀、剑是使用指定的厂家生产的以外,其他的器材都是根据运动员实际的“顺手”情况而定。棍术比赛中运动员使用的白蜡杆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棍的梢端经过刀削,明显的细于棍把。这样的优点在于运动员在点棍、提拉棍、劈棍时更加的轻便清脆舒适,舞花棍的时候“呼呼”之声更加紧促,旋子扫棍的时候更加的高飘轻盈,不至于棍梢太重而“尾大不掉”。使器械顺手轻便,增加表演效果本无可厚非;但是,是不是一定要以损失器材的“厚重感”为代价?看看武术套路竞赛的“大刀、长剑”,刀身越来越薄,越来越窄,几与长剑“并驾齐驱”;护手盘和刀柄之间要留出一定的距离,为的是增加表演的音响效果。拳谚有云:“剑走青,刀走黑”。青指“轻捷便利”,交手之时,能干净利索地躲闪对手的进攻,谓之“走青”;剑本身轻、短、细、薄,对付粗重兵器,难以硬挡硬架硬格,只可逢坚避刃,遇隙削刚,仗着身法便利、招法变换取胜。“黑”,是狠毒凶猛之意,就是说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宽而背厚,交手之时,可大劈大砍,硬挡硬架,刀峰过处,如滚瓜切菜。所以说“刀走黑”。刀如猛虎,气势威严;剑似飞凤,轻灵飘逸;不同的器械所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如果器械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那么器械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必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偏离了刀所要表达的威猛之路,那么刀就不能称之为刀了。

还有,今天运动员所用的刀就会发现护手盘与刀柄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显然,间隙是与动员有意为之的,是经过一番“加工”而来的,其目是留下缝隙使护手盘在刀柄和刀身之间有了更大的活动“场地”,使金属质的它们可以相互撞击发出声音,增强表演时的“音响效果”,对运动员来说,武术比赛竞争激烈如斯,千军万马之中,要想脱颖而出,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但是,早在上个世纪以前这种现象尚不明显,通过访问有经验的老裁判员得知,以前的器械并没有这种情况,或者并不刻意追求这样的效果。所以,我们认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器械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统一规格,制订出合理的器械走向模式。

3.3 武术器械需要科学化

笔者2007年进行的武术比赛调研时发现几乎每一次国家级的比赛(冠军赛,精英赛,锦标赛)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器械问题,主要是器械质量的问题。我国的武术器械厂家大多是小作坊式的生产,科技含量不高;中国的冷兵器发展史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发展,如今复合金属广泛应用,很少有产品是单纯的用一种元素制造而来;武术竞技场上,笨重的兵器拿起来不顺手,看起来也不美观,提高器械的科技含量是必然的、必要的。

其一,对器械的(刀、剑)的厚度、长度、重量、刀彩、剑彩、鞭彩等做出必要的规定,基于运动员身材、体重等原因造成的身体差异,可参照散打比赛的公斤级别制定出相应级别的器械。

其二,器械的制作一定要考虑传统的因素,在保证器械不能“改头换面”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器械美观顺手的因素。

其三,选用合适的材料来制作武术金属器械,同时还要考虑器械杆的替代材料,如枪杆和棍可用合成橡胶纤维等。

4 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编排模式

竞技武术套路的编排是指将武术技术动作按照竞技体育的特征和武术运动规律进行的次序排列,并使包装武术套路的一切艺术形式与套路演练相协调[11]。套路的基本动作和难度动作是整个编排的基本元素。同样的动作,同样的难度,却能够按照不同的线路,不同的组合编排出不同风格的套路,所以创新的套路编排势在必行。教练员和运动员在编排时应充分了解近年的套路编排趋势和现状,不拘泥于现状方能脱颖而出。掌握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优势和劣势,适当安排各段的动作。以下是几种编排的方法:

(1)强攻式编排。编排不能平铺直叙,一平到底,即使为了场地的均衡和动作的均衡也要突出重点。因此这种编排方法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速度素质,慢慢启动,逐渐加速,渐入佳境,然后进入高潮阶段,最后收势。这种编排的优势能慢慢调动裁判员和观众的吸引力,观后有回味悠长之感,但是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2)板块式编排。根据场地线路将整套分成四段,每一段都是一个独立的板块。在各自的板块里面动作的编排要考虑均衡,难度动作和一般动作,高势动作和低势动作搭配。该板式的编排符合一般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为平均。

(3)领先式编排。套路一开始就是狂风暴雨式的动作倾泻而出,先声夺人,吸引注意。该编排方法的优点在于突出难度动作的爆炸式效应,但是,运动员可能在套路的后面部分易因耐力素质不足而导致松散的现象,整套就会变成“前紧后松”。

具体来说,编排模式不只局限于以上三种模式,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繁深入,其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容也在不断的渗透在武术套路的编排之中,套路的编排模式必定会更加的精彩和多元化。

[1]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论绎[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

[2]虞重干.专项训练——武术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4][5]蔡龙云.武术运动基本训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昌 沧,等.四牛武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87.

[7]陆耀飞主编.运动生理学[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出版社,2004:226.

[8]唐韶军.武术服饰之美[J].中华武术,2007(5):51.

[9]唐韶军.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及其传承与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50.

[10]徐 纪.中国武术论丛[M].台湾:台联出版社,1987.转31自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花家涛.论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现状及其发展走向[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4):107.

A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of Competitive Wushu

Hou Shengchuan
(P.E.Department of 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

Competitive Wushu and traditional Wushu are different.Competitive Wushu needs to consider the enjoyment of its actions.Then,competitive Wushu repertoire's coordination gets a new explanation in the paper.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vedio 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c training exercise,athletes clothing,equipment and routine action arragement,from the veiw of coordination to study its development and trie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competitive Wushu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Wushu coordination clothing instruments

G85

A

1004—5643(2010)08—0041—03

侯胜川(1980~),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竞技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套路器械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外来器械实行集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皮器械复位法治疗难复性骨折8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