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2010-08-15龙刘秀平
陈 龙刘秀平
(1.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湖北 武汉 430079)
【武术教学研究】
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
陈 龙1刘秀平2
(1.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湖北 武汉 430079)
传统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古典美学、传统伦理学和医学等多种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校武术文化传播工作的效果影响着武术事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分析,对武术教学过程中如何传授武术所拥有的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传统武术文化 武术教学 传承 发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急剧变迁,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体育文化价值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武术运动淡化了其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忽视了民族独特的健康理念和价值观,这些必然影响武术运动的深入普及。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受到了重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传统武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集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1]。大学生是知识教育的高级阶层,他们的武术文化修养,将直接影响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若想中国武术文化生生不息,必须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1 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武术在发展中融合了各个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句话,充分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效。习武之初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是中国五千年来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重点。武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东方文化的极好典型之一。武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正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武术讲以人为本。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武德修炼的要求,忘我、牺牲、勤奋等是释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武术以传统的中医养生理论为基础,讲究“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追求内外兼修,将传统医学理论融于武术,极大地丰富了武术理论体系,弘扬民族文化,服务人类健康,武医结合正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崇尚武德是武林人士的优良传统。“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仁”与“合谐”的思想是武德的核心,武术运动的主体即人体自身是与宇宙自然相应相通的,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和谐”观念渗透于武术的各个方面,是武术伦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中华武术有着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反映了东方古典艺术的神韵。它注重对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对内在修养的表现,重在写神、写意。武术的美还在于它的外在表现性,如它的风格特点、劲力节奏、结构造型、动静虚实、阳刚阴柔等。对于武术,人们早就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武舞”不仅是一种武术动作,而且是一种艺术形式。武术之美还体现了自然与和谐,古典美学观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天人合一。因此,武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击,更在于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思想内涵[2]。
2 武术文化在高校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将武术与传统文化离开传承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进行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当高等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红红火火的时候,我们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却不经意或者故意将武术文化的俗文化的一面反复夸大。在武术文化的传承工作中过于注重其历史性,而将文化性冷落。我们在传承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一说起武术文化,多数人还是津津乐道于岳飞武艺的高超,岳家枪的出神入化;张三丰太极拳的奇幻无比;霍元甲迷踪拳的勇猛无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却听不到人们讨论岳飞对中华武术文化的推动作用及其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听不到对太极拳在发展中怎样结合太极哲学理论体哲结合的论述,听不到霍元甲在西方体育大举冲击中华体育之时挺身展示中华武术神奇的武德修养。只强调了传承武术过程中的人和事,而忽视将传统武术文化的另一部分融合进来。另一方面又专门来普及武术文化性,人为的将武术文化的内容割裂开了[4]。
2.2 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在高校的缺失
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在现代社会逐渐衍生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体系。“竞技武术”作为官方传播为主的主流现代武术,其实不存在传承问题,因为竞技武术只是武术体育功能扩大化的表现形式,是体育化的武术。相对于竞技武术,民间传统武术需要传承,在现代社会,以口传身授为传承特征的民间传统武术越来越边缘化,成为“逝去的武林”。高校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但是当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竞技武术为主要内容,忽视对传统武术的教学,导致高校不能有效地继承与发展中国武术,这是民间传统武术越来越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级长拳、初级棍、初级剑、24式太极拳等,而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精华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武术如陈式太极拳、八卦掌等以及一些民间流传较广的本土拳种如八极拳、通背拳等都没有出现在高校武术教材中。因此,作为武术传承与发展重要基地的高校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增加传统武术教学内容。
3 武术教学中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1 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与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爱国才能敬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二十一世纪高校的武术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武术技术的掌握上,还应根据武术教学特点和武术技法中的特有功能及丰富的内涵来达到领悟、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以此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武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卫国强身”。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武林豪杰为我们留下的事迹不胜枚举。如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以及少林寺僧人为了抵抗倭寇的侵略,刻苦研习武艺,严惩倭寇,使民族精神大放异彩等。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5]。武术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因此,在武术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塑造全面的人格。武术文化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即通过武术的练习使人们对自然、对生命有深刻地认识,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高校通过武术文化教学使大学生在自我修养与外在发展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积极的互动,从而塑造全面的人格,为当今社会人类生存提供一个较好的方式。
3.2 武术文化教学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有关习武精神的经典名句,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6]。中国人过去把练武术称之为“练功夫”。所谓“功夫”一方面指做一件事所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另外,也指在某一事业上的造诣和本领。将这种习武精神贯穿到武术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大学生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营造武术传统文化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延伸。文化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武术是一种文化,但大多数人对武术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没有视武术为真正的文化,这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传播,已经成为武术发展的最大阻力。因此,武术在新的时代的发展绝不能走过去的老路,而是要从文化方面的角度出发,在文化的氛围中营造学习的气氛。如通过语言、礼节、服饰、动作的本身文化等来塑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浓厚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感受武术文化所带来的魅力。通过学习,加深大学生对和谐观念的理解,学会关心人、帮助人、成就人,认真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学会宽容人、体谅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4 武术教学过程中突出武德培养
武术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它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自古以来,中华武术都倡导以武修德,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因此,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培养武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其一,应注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上课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其二,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传统武术的时候,可以引荐《霍元甲》、《少林寺》等优秀电影给学生看,让学生学习电影《霍元甲》中主人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扬“精武”精神来达到救国的目的。学习电影《少林寺》中的那种除强扶弱、助人为本的高尚情操[7]。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刻苦训练,达到提高防身自卫能力,发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献身精神,培养道德情操的作用。其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课的开始和结束,师生互行“抱拳礼”,并相互“问好”、“再见”,这样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纯真的感情,发扬“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练习套路、教学比赛、测验的前、后学生行礼,或者练习对练的前、后两人互相行礼,能培养学生虚心求教、坚毅勇敢的传统美德。
[1]华中科技大学“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研究”课题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研究构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5.
[2][7]王军平.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尚武崇德的内涵[J].搏击·武术科学,2005(4):14-16.
[3]赵钟晖.武术文化中武德的继承和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4(4):27-30.
[4]谢惠蓉.武术文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3):33-35.
[5]刘 创.重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4):45-47.
[6]许 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n Teaching
Chen Long1Liu Xiuping2
(1.Environmental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066004;2.Postgraduate Department of 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is the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Chinese people accumulated in the long and rich continual social practice.It is gradually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classical aesthetics,ethics and medicine and other traditional culture,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University Wushu education effect affectsthe development of Wushu.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Wushu culture,the paper studieson how to spread Wushu culture,how to let students receive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China and spread the outstanding culture,enlight their natioal proudnessand set up pariotism spiritsin the processof Wushu teaching.
traditional culture Wushu teaching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8—0070—02
1.陈 龙(1985~),男,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