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武术:现代武术的支撑和导向
2010-08-15李通国
李通国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官方武术:现代武术的支撑和导向
李通国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官方武术是武术向现代体育转化过程中官方干预武术发展出现的,在民国时期萌芽,经过不断探索,在当代逐步趋于完善。官方武术以官方行政为主干构建现代武术体系,成为武术现代发展的支撑力量,引导着武术发展的走向。
官方武术 现代武术 支撑 导向
武术,按照今天的大武术观念,在冷兵器主导战争的漫长历史岁月,军事上运用冷兵器的一套方法称之谓军旅武术。军旅武术因为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即便秦始皇收遍了藏匿在民间的兵器,对于军队的武器制作和军事训练仍然高度重视,因而有了强大的秦帝国。从唐代武则天实行武举制,历经多个朝代到清朝形成了完备的从民间招收文武兼备的武术人才机制。在冷兵器一统天下的时代,出于维护国家政权的需要,军旅武术一直是官方的事情,牢牢地掌控在国家的手里。时过境迁,军旅武术高高在上的地位随着火器在战场和维护治安方面逐步处于绝对优势,而淡出军事领域,武术逐渐丧失其厮杀的野性成为人们健身强体的体育手段。
当一种技艺不再是人们生存必需的时候,它在社会中会慢慢趋于消亡。武术在失去了实际使用市场之后,该何去何从?当国际体育通过大规模交流进入我国的时候,“武术的技术体系,理论基础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武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几乎完全被西方竞技体育思想所完全主宰和控制”。[1]无数的传统文化技艺因为失去了时代生存的依据不得不沦落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但是武术的命运没有依靠成为文化遗产而生存,反而在当代被发扬光大,这一切正是得益于官方武术的形成。
1 关于官方武术概念
“官方武术”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官方为着某一目的对武术加以改造或规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武术组织和武术形态。官方武术是一个完整的武术官方体系,它以官方的行政体系为主干,辐射形成了自己的武术教育体系,武术科研体系和武术竞技训练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之中创造了自身的武术形式。民国时期建立了自中央到地方的国术馆系统,国术馆集行政、教学训练、举办比赛为一身,此时的教育部担负起学校武术教育职责,武术官方体系初具雏形。新中国体委武术管理出现功能分化,体委负责武术行政管理和政策导向工作,其他职能:武术训练由体委直属的各级体校承担;武术学校教育工作由教育部负责;武术科研由武术研究院和各类体育院系完成。这个时期脱胎于民间武术的“竞技武术”出现,标志着官方武术体系走向成熟。
2 官方武术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2.1 萌芽:民国初期武术首次列入现代教育体系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从抵御外悔的爱国思想出发,提出军国民的“尚武”教育,在当时成为很有影响力的思潮,加上教育家的提倡,从而促成了军国民运动。1915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上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为学校必修课案》认为,各国都有自己的尚武精神,而我国俗称文弱,所以应提倡尚武精神,体育与智育、德育并重,然不必袭他人之形式,而应提倡中国旧有武术。1926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的《学校体育应特别注重国技案》提出,凡学校应特别注重,以期保存国粹,促进体育,应养成坚实之国民。[2]这样通过一系列议案,官方把武术列入学校体育课程,武术由民间的传统教育形式,成为官方正式教育的一部分。武术加入官方教育序列,这一革命性行动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学校体育教育。
2.2 雏形:民国时期的国术馆系统
民国时期,主管武术的中央行政机关有教育部,中央国术馆两个机构。1927年,国民政府为统一管理全国武术,在南京创立中央国术馆,并相应建立了各级国术馆,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国术馆行政管理组织。1932年以前,体育(含国术)由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主管。1932年以后,经教育部举行的全国体育会议提仪,并经核准在教育部次长下设立全国体育委员会,指导全国体育(含国术)研究及行政管理。1927年以前,全中国没有一个隶属政府的武术机构,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为了加强对武术的控制和利用,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和各地方国术馆,以国术馆系统管理全国武术工作的行政机构形成。[3]
国术馆是一个集行政职能和行政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行政组织。一方面进行从各地招收学员培养的教学工作,出版武术书刊等职能工作;另一方面也从事兴办武术传习所,举办武术运动会等各方面管理工作。国术馆在教学上采取了坚守并存的方针,学员在众多名师的指导下,博学兼得,一专多能,在技艺上比较全面。在教师聘任上广泛招收各流派民间武术名家做教员,所以国术馆的教学内容根本上还是民间武术的聚集,它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员各教其长。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说明在官方武术初创期摸索前进的稚嫩,但另一方面,这种融合百家的教学颇似当时的北京大学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现代大学的办学方针。与当时的北京大学培养出了一批的学术大师相似,国术馆的教学也培养出了一批武术家。
这个时期官方武术旨在总结和推广民间传统武术,对武术具体形态的影响比较微弱。国术馆体系,历史上第一次以非军事的体育因素提倡和普及武术。传统武术进入到官方的行政行列,由国家力量来支持武术的发展,无论怎么说都是对中国武术发展极大的促进。
2.3 完善:新中国体委武术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沿用国术馆体制,而是成立隶属于国家体委的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体委领导下的中国武术协会;1987年国家体委训练竞赛武术处、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合并,统一管理国内武术工作和对外推广工作。教育部的体育卫生司下设武术协会掌管全国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武术工作,这样与民国时期一样形成了复合的武术管理体系。
与国术馆的行政工作相似,体委主管武术事务,对武术行使着全面管理的职能,组织多方面力量推动武术科研、宣传、市场开发和国际推广工作,促进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和实施会员制度,以社团形式组织开展全国武术工作,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武术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了全国武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其直属的各省的体工大队武术队和各级体校负责武术的竞技训练工作,其直属的体育学院和教育部领导的高等院校负责武术人才培养和武术在学校的推广工作。与中央国术馆系统包揽一切事务相比,新中国的官方武术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意味着体制逐步完善。武术比赛工作是官方武术行政体系的一种职能,最初完全有官方承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逐步转变为由官方主办,其他企事业单位承办的方式完成。
官方武术在把武术推向体育竞技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武术形式——竞技武术。中国现代武术的雏形本来是来自民间的,是各种地方特色的武术门派的概括提炼,它的形成是官方体系下武术竞技不断发展改造而形成的有别于传统武术的武术竞技形式,学术上称为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我国实行体育“举国体制”的一个结果。[4]
3 官方武术对现代武术发展的支撑作用
武术在近现代的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武术失去了实际的效用而成为传统体育的方式,生存于社会的底层,这种传统体育方式又受到国际现代体育的强烈冲击。官方武术以行政手段建立起武术庞大的体系,以国家的行政力量支撑着武术的发展。
3.1 武术行政
清朝末年,中国被列强分割的四分五裂,中国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中华民族之武术作为强国的利器,是清末民国初年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提倡“尚武”民风的心愿。提倡和普及武术,号召人民习武自强自此时开始。而提倡中华武术,也彰显出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民族心理状态。欧美体育伴随着列强的入侵而传入,此时一般的中国人对于欧美的体育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袭他人之形式,未克振自己国之精神。只有提倡中国旧有之武术,以振起国民勇往直前之气”,[5]民族心理也是官方一直提倡武术的原因之一。
国术馆在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举办武术国考和各种运动会,通过比武选拔各地名手,给予奖励,达到提倡和促进武术普及的目的。国术馆系统的另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是推广和普及武术运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举办期限不等的各种训练班(所)、校;二是派出教官和指导人员,到各机关和学校辅导武术训练;三是设立武术辅导站,接纳普通武术爱好者练习。另外组织中国武术代表队出国表演,在武术向海外传播方面迈出了开拓性步伐。
新中国体委对武术行使着全面管理的职能,通过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和实施会员制度,以社团形式组织开展全国武术工作,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武术活动,建立起全国武术管理的组织体系。通过不断修改、完善武术套路和散打竞赛规则,出台政策法规性文件,规范武术管理。原国家体委在民国国术馆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管理较为系统和完善。
3.2 武术竞技
在当代体育发展中出现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现象,这是整个经济社会产生社会大分工的必然趋势,只有职业化和专业化才能使体育技术水平实现根本性的质量的飞跃。在武术没有踏入官方武术体制的门槛之前,一直处于一种业余化的练习状态,且在武术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在农闲时节才操练武术。从陈王庭的《长短句》可以窥见一斑:“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6]武术只是作为一种爱好,没有成为他们的职业和他们养家糊口的技艺,所以一个人成为优秀的武师往往需要很多年的练习。
这种武术培养体制的效率,比起官方武术专业化培养要逊色的多。官方武术体系之下可以集中全国最好的师资力量,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体系,习武者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运用到武术的训练中。中央国术馆成立后,聘请了当时全国著名的武术家为教员,学生由各个省市武术馆保送,全部公费,保证了学员在衣食无忧的情景下全心投入到武术学习和训练。有利的训练条件使当年毕业的学生许多都成了武术家。新中国实行体育的“举国体制”,武术专业队形成金字塔式的网络结构,个人成为正式运动员后由国家出钱培养,这种体制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快速发展,武术套路运动达到了前代不可企及的高峰,散打运动仅用了30年的时间实验和推广技术就逐步走向成熟。
为了甩掉“东亚病夫”这个让国人屈辱的帽子,官方武术竞技体系与全国竞技体育一样由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培养后备力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竞技武术是我们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功夫,推广中国武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官方把武术推向现代竞技体育的重要成就。
3.3 武术教育
中国传统武术在民间主要以“师徒制”形式进行,类似于民间私塾教育。师徒制教学中,一个师傅带一个或几个徒弟,教学规模小,往往一个优秀的拳种,经过几代人的传播,也只是在小群体范围内流传,影响力很有限。[7]学校作为年轻一代聚集的重要场所,以制度的形式力促武术成为学校教育一部分成为社会精英的共识。从民国初年开始,很多学校把武术列为正课或选修课,并开展课外武术活动。1913年起,各级学校的运动会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武术项目。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同年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8]至此,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此后,民国教育部还陆续在其颁布的正式中学、小学、师范学校和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中,对武术在体育课中应占的课时和武术课的内容作了规定。
新中国各级学校的武术教育工作由教育部掌管,1961年组织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规定武术在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为6学时,中学为8学时,学校的武术教育机制步入教育轨道。武术院系是培养武术师资的摇篮,在大学改革之前,完全由国家承担培养经费,在培养武术教师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直接作用是推动了各级中小学和地方体校中武术教学和训练的推广。[9]新中国教育体系把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资源重视,作为体育运动的方式去推广,在20世纪80年代前曾经盛极一时。
火器时代来临,武术一度成为被遗忘在民间的国技,在官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迈入了教育的课堂,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以教育为手段,从学生中推广中国武术,使中国武术的文化血脉沿着教育的链条一代一代的延续,学校教育在普及武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3.4 武术科研
武术没有步入官方体系之前其研究工作主要在民间,由个人爱好者或者民间武术社团进行。为了推进学术研究工作,1933年中央国术馆组织了中央国术体育研究会。次年,成立了全国国术统一委员会,创办了一些定期刊物。从此武术开始了有组织的进行研究,但是涉及的范围十分有限,研究仅仅限于整理传统武术。真正的武术科研体系的形成要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1963年北京体育学院开始招收武术研究生。以后各个体育学院武术院系逐步开始招收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武术研究人才的学术机构产生。1979年国家体委成立武术研究院,1987年在其支持下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武术学术研讨会。[10]这样,以武术研究院为核心和各大专院校武术院系为骨干的武术科研体系形成,一大批的武术工作者投入到武术研究之中,武术学术研究稳步发展。武术的研究内容脱离了整理国故的狭隘方面,涉及到武术在当代发展中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武术研究从民间的个人爱好到官方机构推动逐渐步迈入武术科学化发展的现代体育轨道。
3.5 武术形态
官方武术最主要的形态就是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武术现代化的产物,是当代人创造的新名词。”[11]竞技武术是在对传统武术的改造中形成的。
对武术的改造在民国时期就开始了,马良的新武术是武术改造的一例。马良的改造模式,是以士兵操典为模范安排内容,依口令实施,适合集体练习。在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向现代体育教学方式转变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改造的武术适宜于新型学校的课堂教学。但是由于新武术过于机械和枯燥,没有人愿意练习。官方武术形态的萌芽还没有推广就夭折了。
官方对于武术领域的介入,导致了武术的最终分化。一个标志是24式简化太极拳的出现。1954年,由原国家体委主持,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出24式简化太极拳。这是新中国简化拳种之始,也标志着中国武术开始有了官方形态。1959年实施的中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以长拳和长拳类器械为竞赛对象,对统一长拳套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此以长拳为核心的竞技武术形成,以后的多次改革只是丰富和完善这个竞赛体制。[12]2002年出版的《武术竞赛规则》中对竞技武术的几个项目做了最大幅度的改革,武术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其评分方法与竞技体操、花样体操等难美类竞技项目等同。武术评判规则的改变标志着武术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做了扎实的准备工作。
4 官方武术成为现代武术发展的导向
4.1 武术向现代体育方向转型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体育输入与中国武术等传统体育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西方体育项目以其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科学性等逐渐受到国人的关注,其规范的竞赛规则、竞赛制度,场地器材,体育教学手段为大众所认识,西方体育迅速占领了原来属于武术等传统体育的领地。中国武术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面临的是如何跟上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实现破旧立新的转型,在“救亡图存”的思想背景下,官方强有力的介入,在武术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力挽狂澜,通过吸收和借鉴西方的体育知识来力图改变中国武术的传统面貌。通过实行运用以生理学、运动力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研究武术,把武术列入学校的课程,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师徒制,武术竞赛设立严格的规则,成立现代的武术组织机构,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等等具体的措施促使武术与现代体育融合。武术纳入官方行政体系,在官方的积极努力和倡导之下,传统武术以积极的姿态向现代体育方向转化。
4.2 武术向竞技体育发展
民国时期,开始了武术竞赛的实践,但是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竞技武术,武术竞技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传统武术的总结和对现代体育竞赛机制的探索。竞技武术是在新中国“举国体制”下形成的。在没有现代竞赛机制时,武术的较量是以“打擂”等不考虑个体生命价值的残忍方式,或者“点到即止”的温和方式进行,没有一定的竞赛规则。竞技武术是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先进因素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体育的“举国体制”,振兴中国体育是中国武术向竞技体育发展的有力推手。“这就是在旧中国的武术竞赛中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竞技武术,在资本主义的台湾没有,与我国有相似东方传统文化的其他国家也没有出现现代竞技武术的影子的根本原因”[13]。
4.3 武术与国际竞技体育接轨
武术的奥运战略是武术走向国际化的标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是武术不断的竞技化发展,人们解放思想的结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献里集中强调武术与奥林匹克项目的相异之处,在土洋体育之争中,武术成为抗奥运项目。20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体委提出了武术是“潜奥运项目”的指导思想,于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迈出了武术走向世界体坛的步伐。2000年,提出了武术是“准奥运项目”的方针,加紧了以奥林匹克竞赛原则对武术项目进行改革和完善工作,确定了力争推入奥运会的赛项。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武术的趋于保守,或是趋于开放主动的国际竞技体育大家庭结合,始终是在官方武术体系的指导下各方积极努力的结果。
4.4 武术的市场化实验
新中国的竞技武术最初只集中在各级体校和武术代表队,所有的培训经费都是由国家承担,这是公有制条件下振兴武术事业的一大举措,在当时武术是难以进入市场的。但是,武术要全面的发展仅仅依靠国家的财力,覆盖面还远远不够。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原先由政府一揽子承担的事情开始纳入市场化运营体系。武术后备人才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按市场化运营的武术班和武术官校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术锦标赛也通过寻求企业单位赞助招标的方式承办;武术运动员实行转会制度;武术运动队以冠名的方式获得赞助;以竞技武术为经营主体,以优秀武术运动员为商品交换的市场悄然形成。[14]
5 结语
没有官方武术的出现,民间武术可能在现代竞技体育和娱乐体育的滚滚潮流中被埋没,或者以微不足道的形式偏居民间一隅,一个辉煌数千年的民族之花可能会在悄无声息中凋零。没有官方武术的形成,武术的命运像一些稀有的民族文化遗产不得不申请保护才能免于消失。武术到今天仍然很强大,正是由于其得到了国家力量的有力庇护和大力的支持,得益于官方武术的形成。
然而,庞大的官方武术体系过多的干预了武术形态的发展,武术的程式化发展不利于武术的自身繁荣。今天的中国政府,已经在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政府体制,逐步缩小自身的权利,以逐步形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组织。由此,官方武术也应回到自身的位置上,作为导向的力量,发挥其宏观的政策和服务功能,让武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作,一个繁荣的更有创造性的武术文化景观必将向全世界呈现。
[1]王 岗.保护:武术发展的正途吗?[J].武术科学,2005(6):刊首语.
[2][5][8][9][10][12]林伯源编著.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412,424-426,411,412-413,454.
[3]孙文飚.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J].江苏地方志,2008(4):43-45.
[4]郭志禹,洪 浩.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的文化背景[J].体育学刊,2004(11):56-58.
[6]余功保编著.精选太极拳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9.
[7]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583-588.
[11]洪 浩,范会玲.竞技武术发展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7(2):50-52.
[13]洪 浩.竞技武术发展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05(8):88-95.
[14]郭志禹,洪 浩.竞技武术市场化的文化背景[J].体育学刊,2004(11):56-58.
Official Wushu:Support and Guidance of Modern Wushu
Li Tongguo
(Sports Department of Zhejiang Business Vocationaland TechnicalCollege,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To transform Wushu into modern sports,the Official Wushu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 in Wushu,budd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tended to improve gradually in the contemporary.Officia Wushu builds a modern Wushu system with the backbone of official administrative,and becomes the pillars of modern Wushu development and guidesthe direction of modern Wushu.Wushu"official standard"hasgenerated and Wushu movestoward unification.
official Wushu modern Wushu support guide
G85
A
1004—5643(2010)08—0003—04
李通国(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