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0-08-15李小莉
李小莉
(河南教育学院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0014)
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李小莉
(河南教育学院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0014)
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体育课程概念的扩大化、体育课外体育活动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的重要体现。文章通过对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基础、研究现状以及概念的探讨与研究,为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体系奠定基础。
高校 体育 一体化
1 前言
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课程正在发挥其特有的强身、健心、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功能。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1]。这表明要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必须建立与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包括课外体育锻炼在内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活动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科学认识,强化以健康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使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加强纵横向联系,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各种体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研究
2.1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基础
顺应当代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把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使之不仅成为课堂体育的有机延续和有效补充,更成为体育课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原有的封闭的体育教学旧模式,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开放式体育课程新局面。2003年新《纲要》倡导“课内增知,课外强身,发展个性,一专多能”的原则[2],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使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奔着健康第一理念逐步完善,发挥其特有的强身、健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功能。
在近几年的体育课程教学与改革实践中,体育课程在教学思想观念方面、培养目标与管理机制方面、课程结构、内容上有了的重大突破,形成较为完整的、具有独创性、新颖、实用性、易于推广的、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而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使公共体育教学充分体现了普及性、实用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与统一规定性、教师的教育指导性与娱乐性有了很大的互补和统一,满足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的心理需要,多渠道、多形式的辅修、自修内容,体现了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兴趣的自由与强制性教育相结合,既增知又强身,把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落实到实处[3]。
2.2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从国际范围来看,体育课程改革的越来越趋向于开发体育课程的健康功能[4],因此,国内外大学体育课程的调整或改革也在逐渐地形成对学生进行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终身体育教育发展趋势。构建适合课程改革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的体育课程体系是顺应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国外一些国家的高校在开设体育必修课的同时,增加了选修课的比例,一些国家虽然不开设体育必修课,但在对课程的要求方面有着国家统一的规定,如在美国,高校开设多门的体育选修课;在德国、法国等国家的一些高校虽未开设体育必修课,但要求大学生参加国家统一制订的社会体育活动计划和体育能力测试。这些选修课、活动的组织,时间安排灵活,内容多样,选学自由,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普通高校来说,体育课是必修课程,每周仅两个学时,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及提高健康水平的需要。而且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一直停留在经验和方法的教学上,在教学、组织教法、形式、课程内容体系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但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涌现出一种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看成一个整体,使体育课程概念的扩大化,使课堂教学向课外纵向延伸,强调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对解决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定位问题,也是适应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
2.3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2003年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概念修订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5]。体育课程概念的扩大化更体现出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是体育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
所谓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就是指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看成一个整体,即体育课程概念的扩大化,体现课程教学的滞后效益,使课堂教学向课外纵向延伸,强调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在课内,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系统而全面地传授某一体育专项的知识、技能;按体育课堂常规进行运作,进行教学的“过程管理”,为课余体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因为,课外体育活动为课内体育学习提供了检验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所以在课外,则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加入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或参与校内外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表演、体育文化沙龙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拓宽自己的体育知识面,多学1-2项体育技能,从而为终身参与体育奠定基础。另外,通过实践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课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制订体育锻炼计划,规范课外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由专任教师审定后实施,真正实现“课内一专,课外多能”的教学目的。
3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系的构建
3.1 实施体育选项教学
2003年新《纲要》提倡“自主选项”教学,即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项”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看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由注重单一技术掌握向知识教育和能力指导等方面转化,特别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课内通过专项教学比赛,促进学生的专项水平、组织管理指导能力和裁判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3.2 建立课外体育专项俱乐部,课外体育成绩纳入考试考核体系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在体育课以外参加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体育课程的目标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单纯依靠体育课堂的教学,很难实现上述目标。而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坚实基地和重要手段,是体育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
建立课外体育专项俱乐部,是多数高校采用一种更灵活、更多样化的方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外体育专项俱乐部的建立,对实施专项辅导,发展学生特长爱好,加强专项教学与课外体育赛事的连接和互动,把课内各类项目在课外俱乐部中以体育赛事、专项技术水平拔高等形式进行实践,作为展示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内化成果的平台。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尤其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有利于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3.3 加快开发利用体育网络课程资源
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有效途径。建立校园体育网络课程资源,使得体育学习及信息以更快的速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以更快速度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各板块中基本任务和要求,更加自主地建构自身具体学习内容和发展目标,并且建立学生课外体育学习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监测反馈和评价服务系统,为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内外科学健身计划的执行提供有益的手段和保障。
3.4 建设校园体育精品课程或开发体育特色项目
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开发充分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时代理念,突出健身与休闲娱乐功能,引进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开发休闲娱乐课程,丰富和充实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校园体育特色是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身体练习为手段,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从体育课程目标构建上来看,已从根本上摆脱了学科本位,其价值取向的重点由知识技术转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6]。形成校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项目,建设校园精品课程,优化课堂教学,延伸课堂教学的滞后效应,是贯彻执行2002年《纲要》的指导精神,实施课堂与课外衔接,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的有效载体。
4 结语
21世纪的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更加重视课外活动和关注学生成长时期的身心健康。结合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等实际情况,应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方法、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去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教材结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任务要求和考评系统的改革。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过程管理方法的改革,它将学生体育课堂、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课外体育的学习等都纳入到体育教学管理之中,加强了对课堂学习、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对教师的体育教学和学生的整个体育学习过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在体育课内、课外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趋于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符合现代体育发展的要求,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相协调一致,将逐渐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1][5]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
[2]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吴燕丹,林淑芳.十年高师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教学模式的研究[J].学校体育研究,2000(9).
[4]季 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胡炬波.高职院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构建[J].课程开发,2007(5).
[7]郑 婕.“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ng TheInside and Outside P.E Clas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Li XiaoLi
(P.E.Department,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Zhengzhou Henan 450014)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ng the inside and outside P.E clas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university P.E.curriculum reform and construction,is also an important expansion and embody of the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ompensting the Sports classroom teaching.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research-based and concept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ng the inside and outside P.E class.It's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 implementation system to construct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ordinar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G807.4
A
1004—5643(2010)02—0083—03
李小莉(197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