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导引术的特征、作用与发展
2010-08-15张斌
张斌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体教部,江西九江332000)
中国传统导引术的特征、作用与发展
张斌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体教部,江西九江332000)
导引是指以肢体运动为主的锻炼方法,作用是促使脏腑经络之气和畅、身体轻柔灵便,并有助于健康长寿;它由仿生动作发展而来,不断融入、运用医学理论,并结合呼吸调节方法,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
传统导引术特征作用发展
前言
所谓“导”,即“道”(《说文解字》)。古人把“道”理解为“导”与“循”两种行为方式。导,就是在无所遵循的情况下人的主动行为,如人行走的道路就是由人的主动行为走出来的;循,就是对已有规律的遵循。可见,导引就是被引导着按照一定的路线和方法去行事,体现了一种被动性。那么,引伸到传统导引术的练习方法中,则是:通过肢体的运动,引导出体内的气息(导),并在多次重复强化后,建立起气息的运行通路,继而在无意识支配下也能发动气息的运行(循)。
故而,导引又称道引,导引的方法就称为导引术。如王冰说:“导引,谓摇动筋骨,动肢节”。又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所说:“导引,谓熊经鸟伸、五禽戏等,近愈痿辟万病,远取长生久视也”。导引,即指以肢体运动为主的锻炼方法。
1 导引的作用和功能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人肢体的运动,应当受到意识的支配。不过意识分为两种,既“意识”与“下意识”,“意识”受大脑的主动支配,“下意识”是脊神经的条件反射。当意识关注肢体动作的时候,呼吸系统的运动是受“下意识”支配的,即是条件反射性的。因而,我们说导引术是通过运动肢体而被动地带动呼吸吐纳,这里强调的是肢体的主动,呼吸的被动,是气息的被动运行过程。
导引术不仅指肢体的伸缩扭转等运动,还包括自摩自捏的自我接触性运动,即按摩法。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导引术的作用是:促使脏腑经络之气和畅、身体轻柔灵便,并有助于健康长寿。这也正如晋代李颐所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又如《云笈七签》所说:“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导引术的产生及作用在《吕氏春秋·古乐篇》已有记载:“昔陶唐(尧号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闷而滞着,筋骨瑟缩而不达,故作舞以宣之。”这里“舞”便是导引术的原形。在《内经》中则已明确提出导引术的概念,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中央者”指现在的黄河流域中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人们生活较为富裕安定,饮食营养又丰富,但缺乏体力劳动,气血容易凝滞不畅,多发痿厥寒热之病,因此产生了导引之类的方法以防治疾病。可见,导引术具有使脏腑经络气血和畅,肢体轻柔灵便的功用。因而,医家大都倡导导引术。如内科医家张仲景提出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来治病,他在《金匮要略》中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风邪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而同时的外科医家华佗更是倡导导引术,在《中藏经》(托名为华佗所撰)中提到导引按摩的作用:“导引则可以逐客邪于关节,按摩则可以驱浮淫于肌肉”,“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入邪侵关节,固结难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入淫随肌肉久留不消”。
2 导引的产生和发展
导引的方法最开始是模范动物的活动姿态的。《庄子·刻意》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清吴尚先《理瀹骈文》说:“呼吸吐纳,熊经鸟伸八字,即导引之法”,说明了导引术的方法和作用。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也画了题为“鹞背”、“龙登”、“熊经”等的导引图谱。汉代刘安的《淮南子·精神训》说:“若夫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猨(猿)躣、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这曾被后世称作“六禽戏”。
而最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仿生导引术则是华佗的“五禽戏”,它以一种较为完整的套路形式出现,在体育发展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特殊的史学价值。
据说,华佗根据《吕氏春秋》所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的理论,和《淮南子》中的六个动物动作,整编了一套“五禽戏”。在《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华佗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时其弟子“(吴)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在《后汉书·艺文志》中有《华佗五禽诀》、《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等著作的载录,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只是在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太上老君养生诀》、明代罗洪先《万寿仙书》等书中对五禽戏的具体练法有所述录。各家所述和后世所传的五禽戏练法虽有不同,但基本精神和原理是一致的。对于五禽戏的健身作用,有的医学家认为:猿功可以固纳肾气,鹿功可以增强胃气,虎功可以扩展肺气,熊功可以舒展肝气,鸟功可以增强心脏及全身功能,可见,五禽戏可使五脏都得到锻炼。五禽戏的盛行对健身运动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如陆游尝谓“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仿效五禽”(《春晚》),“不动成罴卧,微劳学鸟伸”(《遣怀》)。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五也记述:“世传养生术,汗牛如栋,行而效者谁也?惟华佗五禽图差为不妄。凡修炼家,无非欲血气流通尔。若得呃逆证,作虎形立止,非其验耶!”后世的太极拳、武术等各种锻炼方法也深受其影响。
导引的方法从开始的模仿动物动作向后发展,逐渐加入了“气”的意识,即呼吸之气和意念之气,如明代《万寿仙书》中所记载的五禽戏,就较梁代《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中所记载的五禽戏增加了“气”的术语。下面举“虎戏”为例,在《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中是这样记载的:“虎戏者,四肢距(据)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而在《万寿仙书》中则记载:“闭气,低头,攒拳,战如虎威势,两手如提千金,轻轻起来莫放气,平身,吞气入腹,使神气上而复下,觉腹内如雷鸣,或七次。如此运动,一身气脉调和,百病不生”。同时还加入了功效说明,如上述虎戏中“一身气脉调和,百病不生”一句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仿生性的导引术基本按照华佗五禽戏的模式发展,只是不断地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已,后来被武术家拿去用以强健体质,甚至技击,如形意拳等。同时,一些非仿生性的导引术也出现了,其最大特点是与医学或者气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动作也以站姿或坐姿为主,而跌扑滚爬的动作几乎不再看到。下面列举一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导引术动作名称,以见一般:
宋代洪迈所著《夷坚志》,记载于曾慥《道枢·众妙篇》的“八段锦”:“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乎,摆鳝之尾所以祛心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从这套动作名称可以看出,中医学和气学的影响较明显,而且在动作名称上就对动作方法和动作功能作出了描述。
现代较为流行的是清代梁世昌《易筋精图说》所附“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条理脾胃需上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从这套动作名称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中医学理论的影响痕迹,在描述方式上非常精炼,仿生性的语言几乎不见了。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炼方法,各有十二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势,以一定的姿势,借助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采取静止性用力。
易筋经外功:“预备姿势;韦驮献杵势(一至三势);摘星换斗势;出爪亮相势;倒拽九牛势尾;九鬼拔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工尾势(调尾势)。“这套动作名称看不到中医学的痕迹,只是一种模拟动作或形象的表述。这里的模拟与“五禽戏”的模仿不同,“五禽戏”是以各种动物的名称直接命名,模仿的是某一动物的完整形态;而易筋经则是模仿动物某一独特的动作和形象,或者是某一戏剧情节,如“韦驮献杵势”、“九鬼拔刀势”。应该说易筋经也属于仿生类导引术。因此也可以推断,易筋经起源较早。但现在流传的动作也已经过“气”学加工,而不像华佗五禽戏那样直朴,如套路动作方法中多次出现与“气”有关的提法:“舌抵上腭,定心息气”,“吸气不呼”,“鼻息调匀”,“小腹运气空松”,“身直气静”,“掌平气实”等。
还有近代新编的“练功十八法”,是在古代导引术和近代“祛病延年十二势”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整理发展起来的一套自我锻炼,以防治颈肩腰腿痛的医疗保健方法。这套方法的动作名称就更加直接地描述动作,不再与五脏功能相联系,而是用解剖术语来说明动作的效用。这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医学知识对我国传统导引术所进行的改造。举其中一个动作,以见一斑:第一套第一个动作“颈项争力”动作方法:“直立,两腿分开(稍宽于两肩),两手叉腰(拇指向后)。头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眼视左方,再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眼视右方,然后还原;再抬头望天,低头看地,连做2-4遍。适用于防治颈部急性扭伤(如落枕)、慢性颈部软组织疾病和颈椎病等。”
还有一种特殊的导引术,就是太极拳。当太极拳用于技击时,属于武术范畴;当太极拳用于强身健体时,就属于导引术范畴。目前,民间广为流传的多属于后者。太极拳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其动作名称有模拟性(这一点与易筋经类似),但其动作要求有极高的用气与用意方法。因此,太极拳被认为是融传统哲学、武术和导引术于一体的运动。
3 结语
通过对导引术发展变化的简单归纳,可以得出这样看法:导引术是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特征,由仿生动作发展而来,不断融入、运用医学理论,结合呼吸调节的传统健身方式。
[1]牛爱军.漫议健身气功的传统文化特色[J].健身气功,2007(3).
[2]牛爱军.传统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
[3]牛爱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武术归类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
The Characteristics,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Daoyin
Zhang Bin
(Sect.of P.E.of Jiu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Jiujiang Jiangxi 332000)
Daoyin refers to the limb movement-based training methods,and its role is to promote the meridian qi, Cheong organs,the body soft flexibility,and contribute to good health and longevity;it evolves from the bionic mov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the use of medical theory,adjustment 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 breathing to become an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 and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daoyincharacteristicsfunction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2—0073—02
张斌(196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