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晋中弓力拳的文化内涵
2010-08-15李冬梅
李冬梅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浅谈晋中弓力拳的文化内涵
李冬梅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弓力拳属于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阐述弓力拳的文化内涵,寻找其优秀且独特的优势,为弓力拳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弓力拳传统文化文化内涵
1 当前弓力拳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方水土孕育一种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有自己的产生、传播、发展的方式与道路,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武术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播特征;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将“地域武术文化理论框架研究”立项为研究课题,充分显示了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及其发展前景的重视和支持。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的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华传统武术的弘扬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弓力拳属于传统武术,它的发展融会贯通着浓郁的本土文化,是中国地域传统文化的浓缩和载体,是晋中地区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能充分体现民族性、地域性,在现代化社会中将具有发展潜力。研究并剖析其文化特征,有利于我们今后更清楚地认知、发扬和传承传统武术,并为三晋武术文化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个案分析。
2 研究目的
原山西省体委于1984年整理民间拳术种类时弓力拳被整理过,原因在于弓力拳独特的健身、养生、技击功效及深邃的地域传统文化而受到晋中地区人民的喜爱并保存至今。然而这一拳种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虽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对此拳无限热爱的人士尽力支持和保护着,可没有一个大的体系的支撑,没有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加之在继承和传播过程中拳师们受到封建保守思想的制约,这一拳种在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所以必须寻找一个有效的保护机制对它加以保护。
3 弓力拳
3.1 源流
弓力拳是以弓之一背一弦为理,一张一弛送箭离弦的特点而命名。也有人称公议拳、公立拳、功力拳等。据初步考证,弓力拳源流有二:一是说山西省榆次市东阳镇人赵莲所创。赵莲字晋聘(1657一1748),从小喜文善武,曾官居湖北省江陵县知县,至第四代赵大根为给其子赵培信伴学才传给本村人安晋源(又名鼎世)。清光绪年间,安晋源在河北张家口开设“三合镖局”,广交武林好手,此拳才得以广泛传播;第二种说法,“安晋元(源)(1858—1926),乳名顶世,榆次东阳镇人。自幼随父住张家口,初随本镇赵大赓习小洪拳及其高封筋点穴等法,后至张北开设三合镖局任镖师,护镖往来张北三晋,无盗匪敢犯。进而,安晋源在张家口向山东拳师张兴学习功力拳术。回到榆次后,在榆次传授功力拳。他在张家口一带颇有声望,前后授徒300余人。”据史料记载京张铁路通车后,由于交通运输的便利,安晋源在张家口的镖局业务减少,再加上安晋源先生的年事已高,返回故里榆次老家定居。但从安晋源的徒弟中,逐步有称之为弓力拳、公议拳、公立拳、八义功力拳,虽叫法各不相同,但都与安晋源有密切关系。
3.2 弓力拳的分布及代表人物
分布:山西省榆次市、祁县、太原市、阳泉市、大同市及河北省张家口市等。
代表人物:赵光第、贺泰隆、赵耀庭、杨福成、颉云鹏、郭维成、王喜胜、范承德、郝银锁、赵云武、罗汉云、安琪、胡润芳、赵林景等等。
3.3 基本拳理
古拳谱讲云:“世人好比一张弓,看人好似弓力形,卸力常用拉弓势,发力射箭气穿心,心定无物常清静,清静绝象又觉明,觉明神气无价宝,久练翻弓一粒精,精养灵根气养神,养精养气见天真,丹田养就护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人似弓身劲似弦,穴如得兮手如筋,按时发兮须忖正,千万莫要与穴偏。”
3.4 风格特点
弓力拳基本属于“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高度统一的内家拳种。其博采众长,在历代传播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演练中或是技击、散手中都可看出,它既有太极拳的粘、棉、柔、圆、缠丝劲”,又有少林拳的“闪、展、腾、挪、抡、扫、甩、跌、冲撞劲”,还有鹰爪、罗汉的擒拿点穴、分筋错骨、拧扭抠掐、别拔劲等。古拳谱中对弓力拳的风格特点做了这样的概括:“身似弓弩、手似药箭、蓄力拉弓、发力射箭、弹力抖劲、巧使妙变、一动百动、六合并现、四肢配合、起伏连贯、刚柔相济、缓疾如意、手到眼到、心意一气、刚而不滞、柔而不散、缩身屈膝、藏肘掩肋、伸展串旋、手足并连、起横落顺、直进斜用、动中求静、静中求动”。除此之外,其独特之处还讲究弹抖力,讲究对称力,讲究螺旋缠丝力,讲究指功。
3.5 弓力拳的组成
弓力拳主要以对练为主,像橡皮条一样,使用一种牛筋劲,符合刚柔相济的原理。其器械对练的特点与其它拳种无明显区别,它的优势是徒手对练套路。分述如下:
3.5.1 徒手套路
(1)上架子:是弓力拳的开门架子,分为六路36势,108手;(2)中架子:是弓力拳较普及的架子,分六路36势,185手;(3)下架子:是弓力拳较高级的架子,共分七路57势,365手。
3.5.2 器械套路
(1)缠丝刀:分六路28势;(2)缠丝双刀十势;(3)盘龙剑共为六路,36势。
3.5.3 对练套路
(1)头趟捶,头趟采;(2)二趟捶,二趟采;(3)三趟捶,三趟采;(4)四趟捶,四趟采;(5)五趟捶,五趟采;(6)精捶十八打;(7)连环十八掌。
3.5.4 器械对练套路
(1)缠丝刀对劈;(2)九节鞭破枪;(3)双刀对大刀(大三把咬);(4)双刀对单刀(小三把咬);(5)空手夺单刀;(6)空手夺双刀。
3.5.5 技击项目
(1)散打;(2)分筋点穴法;(3)自由捶采。
4 弓力拳与其他拳种的联系与区别
(1)弓力拳遵循其他内家拳种,如形意拳的里三合外三合原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我国医学认为人的大脑思维活动是“心”的功能,对抗时凭借听劲将感知传到大脑。大脑思维活动当即作出反应,并通过“意”下达号令,命令心脏、肢体付诸于行动。大脑接受信号作出判断的过程是“心”的主帅,下达命令的过程是“意”的号令。弓力拳的原理与形意拳的原理是相似,外三合中手与足合出巧步,肘与膝合变巧步,肩与胯合根基稳,弓力拳在练桩功时要求“丁八入二”全不用,是说不用“丁”、“八”、“入”、“二”字等形,去掉这四种步型,发挥其跟在足,主宰在腰,摇动摆贴顶,四肢(上下肢)八节(肘、肩、胯、膝)十三击(手、脚、肘、膝、肩、胯、头)的作用,也是遵循三合的原理,将心、意、力、气、劲、摧身、进手来共同完成。
(2)太极拳有“缠丝劲”,弓力拳有特殊功力“螺旋缠丝力”,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太极拳中的螺旋劲是因平时练太极拳皆以螺旋缠丝旋转为核心所得到的,其劲始于脚,行于腿通脊背,越两前臂达于梢节。而弓力拳谱说:“击手如绵粘如胶,封扣如铁击如刀,脚踢膝下里外翻,胯膝用于一瞬间,肩扛一阴又一阳,肘顶四方人难防。”说的是无论拳打、掌击、腿弹、脚踩都是以螺旋缠丝旋转而应用“拧扭别拔”产生的螺旋缠丝力,在技击中主要运用圆形运动力的原理,利用曲率半径的变化,迫使任何加力于这螺旋半径上的力化去,使对方直来的劲力改变方向,变为我动作弧上的切线,使对方劲力不受阻,迫使对方劲力吃空;我可趁机继续旋转,利用同圆切的惯性出发点,击打对方空背之处,这样达到“顾也打,打也顾,随意就意急找位”的目的。
因此,弓力拳在拳理拳谱上大体遵循内家拳,它的特殊之处,如“弹抖力”,是指在无论上肢、下肢伸展达极点时突然加速地运用多种手法,产生一种加速度的弹抖力,应用听劲、懂劲、暗劲、化劲、抖劲以振弓力拳迫使对方力点落空,破坏对方的平衡对称力;还讲究弓力拳的指功,在其“捶”、“采”徒手对练中用的是“分筋错骨、擒拿点穴”的手法,因此,弓力拳的腕力和指法功夫是其特有且必不可少的功法,古拳谱说:“五指一抓劲如山,运气凝神鹤咀间,麻、哑、晕三十六(穴类名称)穴道分明莫错观。指法主要将劲力集中在手指的指节,特别是稍节上,这样就能加强冲击的压强。”
(3)练习弓力拳时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拳谱云:“马步为势法为主,弓步乃进退之始,马步不稳手乱,弓步不快手慢。”还有其特殊的弓步歌诀:“前腿弓,后腿蹬,重心放在正当中,丁八入二全不用。”起动将气提在心,其脚是斜着站立。马步中胯要合腰要圆,脚扭地,头顶天,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灵动顶头悬。
5 弓力拳的传统文化内涵
5.1 道教影响下的弓力拳
鲁迅先生言:“中国根底全在道教”。道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土生土长的汉族宗教,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刻的作用。道教思想对于人生执着于现实主义态度,非常重视人的今生,追求康宁长寿和长生不老,强调人只要通过精神的肉体的修炼即可达到长生久视,采用的办法是“导引行气,练得内丹”。《弓力拳》拳谱云:“久练翻弓一粒精,精养灵根气养神,养精养气见天真,丹田养就护命宝。”目的就在于炼出这种“内丹”,精、气、神,形就可以凝聚不散,长生不老,从而也达到了练气、健身的目的。
5.2 弓力拳的传统医学内涵
弓力拳首重“养气”,古拳谱云:“久练翻弓一粒精,精养灵根气养神,养精养气见天真”,主要是说精虚则气无,人无气则死,精伤则神无所守。所以要求留意养精,守身如玉,同时也要讲究补精,补精重养气,“气化神,神补精、精化气、气补神、神还虚”,终而复始以达内养“精气神”的目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强调“导引按骄,以达养生之功效”;《易筋经》中认为:“精气神乃无形之物,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练有形之身培无形之神。武术理论还强调“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同样的道理:通达于内外的运动和修炼,最终取得健身养生的功效。
5.3 弓力拳的美学特征
弓力拳的套路是一项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防进退、动静结合、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整套练习套路。通过演练表现人体的动态美,给人以美感。它的一举一动都突出表现了“一动三件”(即两臂一腿),“一击三点”(即指、掌、肘),发挥了以点为轴的对称力。例如:拉弓式,当左臂向前,右臂向后撑拉用力时,下肢要以马步或弓步的进步或退步拖拉跟随来配合,如果左腿向左下方铲踢时,右臂必向右上方发力肘顶或是击掌,这样就出现了方向相反力度相等而且又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以点为轴的对称力。从人的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所表现的形体美,是在练习中表现的点、线、面的对比、均衡、和谐、比例、对称等多样化统一而形成的套路运动形式。
弓力拳套路运动中的美是以拳术和器械套路的技术结构特点和习武者练习时的技术发挥相联系的,拳术和器械套路的练习蕴含着习武者的精气神的美。它的对称力的运用,在技击中不仅使冲击的肢体能发挥出最大限度的力量,还可同时攻击两方面的目标,对保持身体的平衡起到了稳定的作用。这种对称力的运用,不单纯是肢体的运动,而且是以整体的有机配合达到的。因此,古拳谱云:“伸展串旋,手足并连,一动百动,六合并用”,这样才能体现突出它的协调美。一个美的动作是由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一致构成的,只要其中一项稍慢或稍快都会使动作失去协调,给人以别扭的感觉。
6 结语
每一个拳种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局部区域产生、传播、发展的,与社会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它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由于环境不同形成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但从文化角度看,它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弘扬了中国武术文化。此拳发展到如今以健身、防身、修身、养生为主要目的。因此,为了将来弓力拳更好的发展,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其申请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开展武术活动,充分发挥此拳种的优势,为全民健身活动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贡献。
[1]郭旭茂.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影响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6).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邱丕相.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科学2005(2).
[4]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编纂组.中国武术拳械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6]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7]刘峰,唐韶军.“以人为本”的中华武术[J].中华武术,2005(2).
[8]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晋商史料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Gongliquan in Jinzhong
Li Dongmei
(College of Art and Sport,North China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51)
Gongliquan is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which is a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thesis combines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describe Gongliquan'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dopts some methods,such as literature,field survey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find distinctive advantages of Gongliquan,tries to find some references for Gongliquan future development.
Gongliquantraditional culturecultural connotation
G85
A
1004—5643(2010)02—0031—03
李冬梅(1981~),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