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景社会的窥视者
——评辛克莱·刘易斯笔下的巴比特
2010-08-15江玉娥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江玉娥(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冈438000)
美国全景社会的窥视者
——评辛克莱·刘易斯笔下的巴比特
□江玉娥(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冈438000)
辛克莱·刘易斯 巴比特 现代性 实利主义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经济转向消费经济的时代,通过剖析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揭示了实利主义的经济观,如金钱至上、处处要实现标准化、知识无用论等思想,是导致商业社会现代性命运的根源,这种命运表现为像巴比特一样的人们对生活失去兴趣,并丧失精神自由。
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是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在这十年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经济迅速飙升。物质上的变化必然带来美国人观念、态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大幅度变化。从斯哥普斯审判、禁酒令的颁布到萨科和凡泽蒂等种种事件,都反映出这一时期美国社会中传统势力与现代精神的强烈碰撞。在小说《巴比特》(Babbit,1922)中,美国小说家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通过巴比特这一人物,成功地塑造了现代商业社会中一个崇拜成功、信仰物质至上的小商人形象。分析商业社会中典型中产阶级人物巴比特身上所表现出的现代性特征,对当前经济腾飞中的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刘易斯对美国小说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对于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道德以及制度进行的考查与剖析,使美国人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及自己所生活的商业社会。刘易斯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感情,在作品中,他更多地表现了对这个国家及人的恨而已。
从一开始打算写《巴比特》,刘易斯就想使此书成为一部严肃的著述。他“认为这个主人公及其环境也代表美国,因为只有在美国,生活才是标准化的”②。主人公乔治·F·巴比特是一位从事房地产推销的小商人。在别人眼里,巴比特工作兢兢业业,勤勉努力,为人处事谨小慎微,对权贵巴结逢迎,对同事虚与委蛇,对朋友真诚率直,对离经叛道之事,想做却又顾虑重重,对看不惯的事情,敢怒不敢言。事实上,他毫无过人之处,唯一的一个本事是“以高出人们出得起的价格把房子推销出去”③。他不过是美国千万普通中产阶级中的一员。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巴比特近两年日常生活的细致描述,全景展现了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内容涉及到当时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禁酒令、劳资关系、宗教、婚姻与家庭等等。从他身上表现出的点滴,反映出现代商业社会对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及观念产生的影响。
小说中,刘易斯花了大量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巴比特周围的物品及其日常行为等。从巴比特使用的日常用品,像“全国到处做广告”、“带有所有的现代配件”的气派的叫醒闹钟、利利多尔牌牙膏、B.V.D牌的内衣、办公室里最新式的饮水冷却器,到汽车上的电动点烟器等时髦玩意;从家中最先进的家用设备、装修豪华的卧室、“按照花岗山庄最佳标准布置的起居室”,到每周上一次电影院、每星期六去一家高尔夫球乡村协会打一场高尔夫球。这些琐碎的小事,一方面反映的是标准美国中产阶级优裕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反映出巴比特们精神上的卑劣与浅薄。透过这些琐碎小事,不难看出一个金钱社会典型成员的生活中缺乏欢乐与自由。也就不难理解巴比特周围似乎都是好友,他为什么却时时渴望能和真正的朋友去度假,时时做着要从现实生活中逃走的梦。
二
20世纪初期的美国,以理性为基础的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汽车成为家庭成员代步的工具,而诸如舒适的B.V.D衬衣、新发明的像闹钟、点烟器之类的小物件及其他新产品会被纽约特快列车带到泽尼斯,很快成为“一向视时髦用具为上帝”的商人巴比特们的生活必需品。由于商业社会中的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时髦用具的追求转而成为对金钱的诉求。巴比特们的一切言行都围绕着金钱开展:斯巴达市成功申请到下一次的州房地产联合会年会的举办权,因为“钱说了算”;保罗的妻子齐拉,因为丈夫无法赚到能够满足其物欲的钱而经常与其争吵;为了捞到更多的利润,巴比特不择手段地与公交公司的头头勾结,提前购买下几块房地产的购买权;相反,他之所以一次次拒绝老校友奥弗布鲁克的邀请,不过是因为他“一向事业无成”;他告诫女儿维罗娜“要设法从那昂贵的大学教育中赚些好处”,等等。
技术理性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它也使人们的内心世界由昔日的丰富多彩走向单一,丧失了诸多意义。“意义的丧失指的是由于理性化,而无法对世界作整体的把握,无法提供对世界、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解释。”④事实上,巴比特们购买并拥有时髦物件的意义远非满足其赶时髦的心理需求这么简单。拥有这些东西的潜在涵义才是让巴比特义无反顾地在商场上奋斗的动力:“这些东西就是出人头地的象征与物证;起初他们只是欢乐、激情、智慧的标志,到后来就成了欢乐、激情、智慧的替代品了。”用金钱所换来的这些现代化物品带给他的是这样的强烈感受:他所属的是一个在社会上能产生影响、能“令人刮目相看”、能用金钱买得起这些奢侈品的阶层。在这样的感受中,无尽的欲望又促使人们去追求更大的财富,如此这般以至无穷。如此,巴比特们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当财富成为人们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时,人的吃穿用度乃至与人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都变成了一次次金钱的比拼。在比拼过程中,人们自然丧失了享受生活的乐趣。“一个文明人,置身于被知识、思想和问题不断丰富的文明之中,只会感到活得累,却不可能有享尽天年之感。”所以,巴比特会在自己大获成功的晚会上,领悟到这一切是多么无聊,他的那些三朋四友是多么乏味,而他的生活又是多么空虚。
伴随传统意义的丧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渐渐出现。拜金主义、知识无用论开始侵蚀年轻一代的头脑。社会中以挣钱多寡论个人成败的风气使孩子们轻视学校正规教育,如巴比特即将高中毕业的儿子特德报怨教师们布置的平面几何、西塞罗演讲之类的家庭作业无价值。在正规学校教育中接受的各科知识,因为不能马上换成钱而受到学生的冷落。尽管巴比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说服儿子攻读正规大学,但他的劝说词却是如此的发人深省:上正规大学的目的是“可以在那些协会什么的与泽尼斯一流的绅士们交往”,“我是不想让你掉出这绅士阶层”的。事实上,特德与巴比特在价值观的问题上已经有了不同的立场,而巴比特已经无法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说服特德。
三
现代社会,人们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导致了道德的丧失和个体独立自由意识的放弃。巴比特的商业道德是可以伸缩的。他可以因为员工格拉夫的不讲信用而开除他,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巴比特又会去贿赂、欺诈,甚至以强凌弱。巴比特残存的道德让他内心时时渴望能对现实生活表示反抗,过一过自由自在的日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切都暗示一种基本的精神苦闷,其实也是对生活的不满。然而在这样的世界里要独立存在、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困难的,而且多半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当他不过略微对罢工工人表现了一丝同情,对道貌岸然的德鲁博士的布道表示出不以为然,当被要求加入“优秀公民联盟”表现的迟疑不决时,“他感到有一股压力逼着他,逼迫他回到自己一直迷迷糊糊却又拼命地在逃离的生活准则”。他很快就被其他商人孤立了起来,但巴比特终于又“完完全全赢回了自尊心与平常心,还有朋友们的友爱”。
标准化似乎可以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个人生活,追求人们渴求的自由。然而,过度追求“标准化”却使人们不得不时时“赶紧”地工作,“赶紧”地娱乐,更可怕的是在这种氛围中,人们逐渐形成“标准化”的思维:美国式的民主并不意味着财富上的任何平等,但却要求“思想上、衣着上、绘画艺术上、道德上和词汇运用上的完全一致”,并且他们更卖力地想去真正“确立一些适合所有阶级,所有地方,一切欲望,且能被接受的标准规范”。在舒适物质生活的外衣下,现代人也不得不忍受现代生活中僵化的“标准化”,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追求自由的权利。
尽管小说中所描写的巴比特的生活方式是邪恶而有害的,但是人们仍然会喜爱他宽容他,刘易斯对他的态度显然是十分矛盾的。
今天,巴比特或许会成为现代人嘲笑鄙视的对象,但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国家积极发展本民族经济的时代,谁能否认巴比特的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呢?刘易斯在20世纪20年代通过巴比特这一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有诸多启示意义。
本文为黄冈师范学院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CB078)成果之一
①② 谢尔登·诺曼·格雷布斯坦.辛克莱·刘易斯[M].张禹九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15,66.
③ 辛克莱·刘易斯著.巴比特[M].蔡玉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以下加引号未注明出处的均出自本书。
④⑤ 陈嘉明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4,160.
(责任编辑:吕晓东)
江玉娥,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