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英语与世界语言多样性
2010-08-15李宜强
李宜强
霸权英语与世界语言多样性
李宜强
在全球的语言系统当中,英语就相当于一颗处于中心地位的星体,占据着最高的位置。围绕着这颗星体,还有10多种其它大类的语言;而另外200多种较小的语言则围绕着这10多种语言。此外,还有6000多种最小的语言处在赤道的最外围。这就如同美元处在世界金融系统的中心地位,使美国拥有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样,英语的中心地位也让美国在世界中占尽好处。
霸权英语;多元文化;世界语言多样性;英语;中文;拉丁语
一、英语的霸权地位
在我国,人们对英语的态度可谓十分“狂热”:英语与语文、数学并列成为现行高考3+X的必考科目;大学英语没过级就毕不了业;研究生的录取,英语在多数情况下具有一票否决权;很多在职人员放弃了专业进修和业务钻研去苦读一个不知何时才能用到的英语,原因就在于职务、职称晋升的需要……英语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人才选拔的一个重要门槛。
在十分注重保护自身文化的欧洲,人们曾就是否应当把英语列为学校的必修课进行过争论。在欧洲人看来,英语除了是个沟通的工具外,它与地缘政治也紧密相连。对于欧洲人而言,英语在欧洲的推广将会对欧洲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将影响着欧洲与美国的传统关系。
对于所有在本土之外工作的人们而言,会说英语也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实际上,在人们对英语的“狂热”和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上的联系,即:人们会在潜意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美国这股强大的力量所吸引、所征服。因此,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似乎就是件十分自然的事了。然而,有人会因此提出疑问:世界上是否就只有英语配当国际交流的语言呢?世界上的其它语种,如中文、拉丁语、阿拉伯语是否应当是国际交流语言之一呢?中文、拉丁语、阿拉伯语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
我们知道,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并不仅仅建立在其强大的物质方面(军事、科技、产品、服务等等)上,更重要的是,它是建立在美国文化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与影响上。而这些控制与影响,首先就是通过其语言、文化以及价值观在全球的推广来完成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与美元一样,已经处于世界交流系统的中心地位。我们可以借用天文学的语言来描绘这一情况:在全球的语言系统当中,英语就相当于一颗处于中心地位的星体,占据着最高的位置。围绕着这颗星体,还有10多种其它大类的语言。而另外200多种较小的语言则围绕着这10多种语言。最后,还有6000多种最小的语言处在赤道的最外围。这就如同美元处在世界金融系统的中心地位,使美国拥有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样,英语的中心地位也让美国在世界中占尽好处。
这些好处首先体现在意识上。由于美国的强大,它促使世界各国的精英们都渴望了解其成功的秘诀。为了沟通,精英们必须首先学习英语,接触、学习美国文化。通过语言和文化的传播,“美国生活模式”作为一种时髦便得以在全世界的精英中传播。而各国的中产阶级又纷纷模仿本国精英的“美国生活模式”,其模仿的第一步,就是学习英语。
对其它英语国家而言,英语带来的好处主要是经济上的。首先,学习、翻译英语的成本和费用由其它非英语国家承担;英语教学所需要的方法、工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产品和服务出口到世界各国,成为英语国家的一种经济增长点,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就业机会。就拿欧盟来说,欧盟委员会的部分公文就只用英语发布,并且规定所有成员国的公共机构和企业对这些公文的回复也都必须使用英文。这种做法在无形中对英语国家十分有利,但提高了非英语国家的办公、翻译成本。这种行政规定对于提倡“公平、自由竞争”的欧盟宪法而言,可谓是种讽刺。
这种意识上和经济上的要素相互影响,大大加强了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霸权地位。法国总统希拉克在2006年访华期间,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及建立一个“多极世界”的构想。毫无疑问,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是有利的。然而对于中国、法国等一些国家而言,如果想要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以反对美国的霸权地位,那么首先要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语言体系。无论是在精神意识、价值体系还是在物质基础上,我们都不能让英语成为全球唯一的垄断性语言。
如何建立一个世界多种语言的系统呢?答案是:要重视加强“世界语言多样性”概念的建立与实施。具体而言,要加强各种语言在全球的推广、培训工作;加强各种语言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特别是拉丁语系之间的交流以及中文在世界的推广等等。以拉丁语系为例,全世界以拉丁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就有60个。其中,有30个国家说法语;20个国家说西班牙语;7个国家说葡萄牙语;2个国家说意大利语;1个国家说罗马尼亚语。由此看来,拉丁语家族还是十分庞大的。而全世界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却只有45个。
二、中文是世界三大语系之一
中文、英语、拉丁语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语系。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5亿。与此同时,英语国家的人口将达到10亿多;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的人口约达4000多万;以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的人口约达3000万;以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的人口约达5000万。相关研究也表明,同属于拉丁语系的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很可能在20多年后演变为同一种语言。也就是说,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可以互相沟通,没有一点障碍!到2025年,以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的人口也将达到4000多万。除英语外,以上其它几种语言都有成为世界通行语言的可能。以拉丁语系为例,如果拉丁语国家共同联合,促进拉丁语在世界上的发展,并且加强拉丁语系内部几种语言的相互理解,那么,拉丁语就能很快在世界其它地区得以推广。再以汉语为例,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和推广正在悄悄地进行着。估计10多年后,将会有1000多万的中国游客到全世界参观旅游。在亚洲,汉语早已成为人们相互沟通的重要语言之一。当韩国人与日本人进行谈判的时候,他们使用的语言除了英语之外,还有中文普通话。在韩国,中文已经变得不可缺少,它与英文一样,成为了韩国人必修的课程之一。中国在崛起,还有谁敢忽略汉语的重要性呢?一些跨国公司也在考虑给自己的员工培训汉语。
在欧洲,根据2002年巴塞罗那欧盟理事会的决定,“为了欧洲的未来,为了建立一个多元文化和一个多极世界”,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必须在中小学校开设两门语言课。该决定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将英语列入其中。对于欧洲人而言,为了建立多语言、多元文化的欧洲,学习两门语言是必要的。因为即使在欧盟内部,英语国家的人口仅7000万,而拉丁语国家的人口却达到了1.7亿。对于欧洲人而言,建立一个多元文化、多样性语言的欧洲,并不意味着每个欧洲人都能流利地说几种语言,而是每一个人在说自己母语的时候别人都可以理解。同样地,当别人在说自己的母语的时候,自己也可以理解。基于这样一种梦想,如果在全欧洲小学阶段就推广拉丁语的学习,那么,实现这一梦想其实并不遥远。
三、面对霸权英语的应策之道
世界各国政府的公共政策对本国语言有直接的影响。我国应对英语霸权挑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借助高科技手段。在我国,有人担心法国著名作家都德《最后一课》所描绘的悲剧会在中国重演。虽然这种事情不可能再发生,但仍从一个侧面警示我们:语言是不能独立于民族而存在的。语言使用者一旦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成功,他们的语言也跟着获得成功;使用者失败了,语言也跟着失败。面对横行于中国大地的“强势英语”,我们应冷静以对,一方面可借鉴日本的经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翻译人员,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出同声翻译系统,把更多的人从被动学习英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第二,加强国民汉语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唤醒公民保护母语的意识;要加强公民教育,使人们意识到语言对于国家的安全及发展的重要性等等。比如法国人就不喜欢别人在他们面前说英语。有人以为这是法国人的“高傲”。实际上这是法国人在自觉维护法语的地位和尊严。
第三,创建汉语学院。我们应当借鉴法国创建法兰西学院的经验创建汉语学院。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aise)创建于 1635年,其首任院长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le cardinal de Richelieu)。法兰西学院旨在吸纳法国文学和思想界的泰斗加入以保卫和弘扬法兰西的语言和文化。著名的法兰西学院至今只保留40把椅子,即40位终身院士,只有院士辞世空出名额方能投票补选,学院创立后,许多法国文学大师,如孟德斯鸠、雨果、拉马丁、梅里美、小仲马都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随着时代的进步,法兰西学院已将弘扬法兰西文化与追求文化多样性相融合,成为既捍卫法国文化又强调文化融合的法国最高荣誉机构。作为全世界使用量最多语言的汉语,我们一直没有一个与其地位相符的官方语言学院,这与汉语的地位极不相符。
第四,大力拓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国政府借鉴英、法、德、西等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的经验,从2004年起,开始在海外设立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到2006年年底,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共收到来自60多个国家400余家机构的申请。美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约瑟夫·奈说,“中国的‘软实力’近年来提升很快,采取提升‘软实力’的政策对中国而言是明智之举。”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这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
[1]谢克昌.今天如何学外语[N].人民日报,2005-01-14.
[2]任宏.国家实力决定语言的强势:谈英语的强势地位与汉语的竞争力[J].集团经济研究,2005(18).
[3]国家语委办公室.汉语地位逐年提高 [N].光明日报,2006-04-24.
G125
A
1673-1999(2010)02-0120-02
李宜强(1978-),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3)财政系讲师,法国西部列塔尼公共管理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欧洲政府管理、国际关系。
200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