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常见问题及管理误区
2010-08-15苗素芬李慧俊托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
苗素芬 李慧俊 托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生猪养殖扶持项目等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生猪养殖业,使中西部地区的生猪养殖向产业化、专业化方面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规模化猪场为主,中小专业户为辅,农村散养户陆续被淘汰的养猪生产格局。这对猪肉食品安全、疾病预防及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设计上、管理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猪场的生产效益。
1 猪场常见问题及对策
1.1 猪场格局设计错误,不能做到全进全出,循环感染产房或仔猪培育舍
“全进全出”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90年代末期北京市畜牧局对全市种猪行业进行技术设计评估,要求各原种猪场、祖代种猪场按照“单元式”设计猪舍,务必做到全进全出,否则无条件参评种猪场资格,也就无资格挂牌销售种猪。在此背景下各大猪场包括商品猪场进行了单元式修建或改建。近几年,呼市、包头、鄂尔多斯市规模猪场也在兴起。在建场时,从业者只是简单地找了些建筑设计专家按照自己的养猪知识进行设计,而未真正找过养殖设计专家。猪场在设计之初,就没有按照单元式设计,导致产房或仔培舍多采用贯通式。这种猪场无法做到全进全出。不能全进全出是导致疾病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改进的办法是用隔墙将这些猪舍分成四至五个单元,每一单元全进全出。
1.2 保温与通风换气存在矛盾
目前,产房或仔培舍供温方式主要是炉火取暖、暖气供温、热风炉供温等。
炉火取暖是直接将炭炉置于猪舍烘火取暖,缺点是燃煤耗氧,猪舍内空气污染大,不易通风换气。暖气片供温虽然没有污染,也不消耗氧气,但和炉火供温的一个共同缺点是不能通风换气,猪舍内空气污浊、潮湿。热风炉供温直接将干净清洁的热风以正压通风方式送入猪舍,达到供温和换气的双重目的。实践证明,热风炉供温是最好的供温措施。若在热风炉供温方面存在资金困难时,可改用暖气、炉火供温,但产房要设计成双列式,产房内空间大,可提高空气的保温效果及空气湿度的缓冲效果。在北方寒冷的秋冬季、冬春季产房内往往湿度大,通风换气不良是导致乳猪肠道疾病及皮肤病(常有渗出性皮炎)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乳猪补料量不足,对饲料适应能力差
对乳猪开始补料的时间,人们习惯上认为是7天最佳,但这要受以下因素限制:第一是补料的食槽设计;第二是产床的尺寸设计。若在一个低于标准产床面积(2.2m×1.8m)上用简单铁制开口食槽补料,则最好在10-12天开始补料。补早了浪费饲料,很多乳猪在食槽内排便、排尿。若使用专用乳猪补料器,则可以在7天开始。在实际生产中,断奶前仔猪采食量越多越好,若每头乳猪能达到1500-2000g则效果更好。但实际断奶仔猪采食量往往不超过800g,影响了断奶后仔猪对新环境及饲料的适应。如果条件(包括劳动力条件)允许的话,一个有效的新方法是:在出生后的3-4天,将仔猪抱起,用一长25-30cm、内径1.5cm的硬质塑料补料管,喂料端削成鸭嘴型。将粉料或颗粒料输入仔猪口中,每天补3-4次,同时在料槽中放少许乳猪料,直到8-9日龄以后。可直接在产床上用补料管喂哺乳仔猪,饲喂次数逐渐增多,同时仔猪在食槽中自由采食。通过这种方法,仔猪采食量可大大增加,断奶后能很好地适应饲料。
1.4 猪舍设备卫生清洗消毒不严格
托县的某猪场2010年2月份至3月底出现了产床上乳猪发生渗出性皮炎的病症。最多时41个产床有6个床发生,前后因该病直接导致乳猪死亡的有50例左右。用药物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最后,在管理上下功夫,10天后病情得到控制,15天后没有新发病例。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清洗消毒不严格,产房设计不合理,没有设计成单元式,不能全进全出,产房内湿度大,通风换气不良,存在环境卫生条件上的死角。通过彻底改变环境卫生状况,责任到人,加强通风换气,严格消毒等措施,最后控制了该病的发生。
猪舍和产床或仔培床以及相关设备正确的消毒操作程序应是:清理-冲洗-刷刮-药物消毒-熏蒸消毒-空圈5-7天。熏蒸消毒时,每立方米空间:福尔马林32ml、水16ml、高锰酸钾16g。注意将福尔马林和水放入瓷质器皿中,然后倒入高锰酸钾,混合氧化熏蒸。母猪上产床前洗澡、消毒(0.1%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进入产房后,对猪蹄清洗并消毒。
1.5 营养代谢疾病
如猪发生蹄裂,往往由于生物素或Zn缺乏引起,母猪产前产后瘫痪往往是因为缺乏Ca和维生素A、D。育肥猪大频率地咬尾、咬架往往是饲料方面营养不够,短缺一些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在目前生猪市场行情低迷阶段,一些业主往往无所顾及地一味降低饲料成本,最后导致猪只互相撕咬致死的病例增加。
1.6 母猪缺乳
母猪产后无乳或泌乳量不足,往往由于母猪饲养管理不当,母猪缺乳是中小型猪场较常见的一种现象。缺奶或无奶的主要原因是:母猪怀孕后期营养不良,猪体消瘦,乳腺没有得到较好的发育;母猪在怀孕期间喂给的能量饲料太多,而其它类型的饲料不足,猪体过胖,内分泌失调;初产母猪配种过早,乳腺发育不全,泌乳激素和神经机能失调等;母猪淘汰率太低(应为25%-35%),年龄太大,食欲不旺盛,消化吸收也不好;母猪体质差,产后发生产道感染等疾病。
1.7 妊娠母猪胖瘦不均
主要原因是妊娠期小群饲养,群体采食。弱者采食量少,虽然群体定量饲喂,但每头母猪采食量差异大,造成肥瘦不均。解决的办法是单圈或定位栏饲养或采用半定位栏饲喂。
1.8 公猪缺乏运动
圈养的种公猪普遍缺少运动。公猪运动的基本方法是在猪栏外设运动场,让猪在场内自由运动。但单靠这种方法,运动量是不够的。每天由饲养员逐头驱赶到舍外运动1小时,而且要采取先慢、后快、再慢的方法较好。夏天应在早晨和傍晚阴凉时进行,冬天应在中午暖和时进行。运动不足和营养过剩常造成公猪过肥,不到2岁就失去种用价值。公猪肥胖症、运动不足、饲喂量过大、配种利用少是导致公猪过肥的原因。
2 管理上的误区
2.1 随意改良品种,认为新的、纯的品种就是好的品种
近年由养猪发达国家育成的新品种如皮特兰及各种配套系新品种猪对环境、营养、管理等饲养条件要求较高,当猪场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达不到要求时,其生产性能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严重的甚至还会"绝收",导致严重亏损。频繁引种只能是增加养猪成本,加剧疾病复杂化等现象的发生。
2.2 把大量投喂抗生素当作保健,把药物当作“救命稻草”
最近几年,“保健”好像成了这个行业最时髦的做法。诚然保健意味着防患于未然,但是保健不等于大量使用抗生素,而是有效地利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既要考虑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权威性、针对性,还要考虑使用时最大限度地打击病原体,并减少耐药性。建议采用脉冲式给药,同时注意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近年来一些烈性传染病的发生,不是我们的药物跟不上,而是我们的养殖技术和理念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对于猪场来讲,全面的营养、舒适的环境卫生和精细的管理更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些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药物永远是被动的预防,唯有整体管理水平提升才是积极主动地预防。
2.3 把仔猪腹泻当做“必修课”
仔猪腹泻是养猪业中的一大难题。寒冷、潮湿、不卫生、氨气浓度高等环境应激问题,以及奶水质量差,是哺乳仔猪腹泻的最主要原因。断奶仔猪腹泻,与饲料营养、饲料管理和饲喂方式等都有关系。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腹泻都与温度有直接关系,掌握好温度就能减少腹泻的发生。
2.4 进口疫苗比国产的好,新特药比常规药好
在防疫保健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根据本场及本地的实际,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免疫。
(2)在做好抗体监测和药敏试验的前提下进行防疫保健,不能随意调整剂量。
(3)卫生是基础,保健是关键,免疫是保证,营养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