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下的英汉名词化隐喻比较*
2010-08-15汤洁
汤 洁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下的英汉名词化隐喻比较*
汤 洁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系统对比英汉语中名词化隐喻现象后得出结论:名词化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区别在于实现方式不同。英语具有构词形态,常常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添加词缀隐喻化为名词;汉语是通过改变句法功能来实现,词本身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与英语属屈折语而汉语属孤立语相一致。另外,名词化隐喻在英汉语中的实现方式虽然不同,但所体现的隐喻性思维是一致的,并且都具有使得语篇简洁、衔接、客观的功能。
名词化隐喻;实现方式;语篇功能;对比分析
名词化隐喻 (nom inalization)这一概念由Halliday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是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构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最强有力的手段,在英语特别是英语科技语篇中的重要性以及普遍性已经得到共识。但在汉语中,人们还是聚焦于从语法角度所进行的“名物化”或者“名词化”的研究和争论中,甚少有人从功能和隐喻性思维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对于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下的名词化隐喻现象在汉语中的存在性,朱永生、严世清[1]322根据Halliday“每一门语言的历史大多是一个非隐喻化的历史,即最初隐喻性的表达形式逐步失去其隐喻特征的历史”这一对语言普遍性的认识,在研究了中国古代的某些作品,并分析了一些汉语科技语篇后提出: “语法隐喻也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100名词化隐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他们及之后的学者并未对汉语中的名词化隐喻现象做进一步的讨论,自然也没做英汉对比的探讨。据对文献调查,只有若干篇有关英汉人际意义以及语气隐喻的对比分析文献。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和对比描述的框架,系统对比英汉语中名词化隐喻现象在表现形式和语篇功能两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共性和个性,并尝试从认知角度和句法结构角度来解释,从而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有关汉语中名词化隐喻现象的探讨也为进一步研究汉语名词化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一、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与名词化隐喻
(一)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以其创始人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三个层次,各层次之间存在体现关系,所以语法研究应建立在一系列的系统之上。而且在语言的系统与功能之间有着某种对应关系,如语言的概念功能是由语言的及物性系统体现的。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语义功能模式认为,语言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纯理功能。其中反映人类各种经验的概念功能是由一种描述小句的语法体系——及物性系统来体现。及物性系统将人类的经验世界构建为一系列可操作的过程,每一个过程又包括过程本身,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以及环境成分这三个语义成分。
(二)名词化隐喻的生成机制和概念界定
以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词汇语法层与语义层之间的体现关系有两种形式,即一致式和非一致式。所谓“一致式”,是指“语义和语法两个层面最初共同进化而产生的那种关系模式”,[3]即诠释概念功能的及物系统过程成分中,参与者由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词组体现,过程本身由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动词词组体现,环境成分由介词或者副词词组来体现,逻辑关系由连词体现。这样,词汇语法层和话语语义层之间在原始语法意义上保持一致,是一种无标记的模式。
然而,语言的不同层面之间存在张力,语义潜势给词汇语法层以巨大压力。在指称和扩展两种语义潜势的压力下,一致式会朝向语法隐喻化的形式(即非一致式)转换,从而把流动的经验转化为符号化的范畴构型,范畴构型进一步塑造成理性化的论证序列。[4]因此,语义和词汇语法层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非自然的体现关系,即诠释概念功能的及物系统过程成分中,参与者由动词词组或修饰语体现,过程本身由名词词组或修饰语体现,环境成分由名词词组或动词词组来体现。
如果将动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转换为名词词组来体现过程或者环境成分,便产生了名词化语法隐喻,简称为名词化隐喻。M atthiessen[5]进一步指出,小句的情态也可以被名词化。他把名词化从概念语法隐喻扩展到了人际语法隐喻,拓展了名词化的范围。
二、名词化隐喻在英汉语中的实现方式
英语由于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变化原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大量原来应该由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来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名词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换而来,比较不受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起来灵活、方便,因而使得名词化隐喻现象在英语中普遍存在。
本文参考Quirk[6]对动词以及形容词名词化的分类,将英语中名词化隐喻的实现方式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动词或形容词通过构词形态隐喻化为名词
通过构词形态将动词或形容词隐喻化为名词。英语是综合语型语言,与汉语相比,特点为含有丰富的词缀,具有构词形态。因此,英语中有大量的动词或形容词可以通过添加词缀的形式隐喻化为名词。例如:
(1)a.Because she had decided something,she had to suffer the consequences.
b. This time her decision had cost her something.
(2)a.The only thing that show ed that he was uncom fortable was that his fingers were trembling nervously as they were toying with the buttons of his overcoat.
b. His only sign of discomfort was the nervous trembling of the fingers that toyed with the buttonsof hisovercoat.
(1b)是动词名词化隐喻现象。在此句中,名词化隐喻decision既有“事物”的特征从而体现“参加者”之意,又有动词特征从而隐性地体现deciding这个过程意义。(2b)为本应由形容词来体现的特征隐喻性地由名词来体现,从而产生了名词化隐喻现象。在此句中,discomfort既具有“事物”特征体现“实体”义,又具有形容词的特征从而隐性地体现uncomfortable这一“属性、特征”。
(二)通过名词化动名词隐喻化为名词
名词化动名词即动词+ing形式,此种方式只出现在肯定句中,如系及物动词派生的,则要带ofphrase。例如:
(3)a.They shot p ris oners.
b.Therew as shooting of p ris oners.
(4)a.He drew the picture rap idly,which fascinated me.
b.H is rap id draw ing of the picture fascinated me.
(5)a.Idon’t care whether they will com e or go.
b. I don’t care about their com ings and goings.
需要注意的是,名词化动名词与动名词形式相同,但用法有别。动名词是动词的一种非限定形式,属动词范畴。而名词化动名词属于名词范畴,因而具有更多的名词特征,如可用复数形式,见 (5b);可用形容词修饰,见 (4b);可带冠词或其它限定词等。但是,如果动词有同根名词,即兼类为名词,通常用其同根名词而不用名词化动名词。
(三)通过词的兼类隐喻化为名词
例如: (6)a.The teacher had p raised her article highly.
b.Her article had w on high p raise from the teacher.
(7)a.Thep rices rose because the crop s failed in harvest.
b.The rise in p rices consequent on the failure of the crop s.
在例句 (6a)中,言语过程由动词p raise来体现,而在 (6b)中,“p raising”这一过程义则是通过词的兼类将p raise隐喻化为名词从而作为参与者来隐性地体现。
虽然汉语学界普遍认为汉语具有“以动词为中心”的语法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汉语中缺乏名词化隐喻。相反,朱永生、严世清在研究了中国古代的某些作品并分析了一些汉语科技语篇后提出:“语法隐喻也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100这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但是由于两种语言在意念、结构上的差异,又使得名词化隐喻在汉语中的实现方式必然具有其个性的特征。
英语是综合语型语言,特点是具有构词形态,因此常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添加词缀隐喻化为名词。汉语作为一种最缺乏屈折形态的语言,其动词或形容词一致地体现过程或特性,隐喻地体现事物,与英语中的名词化隐喻现象的主要区别在于:在从过程或特性转化为事物的过程中,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即词本身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变化的仅仅是句法功能。汉语中的名词化隐喻现象主要发生在以下三种格式中:
(8)a.商量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重视分析。诚实是美德。b.他的逃避使大家很失望。
祖国的强盛需要大家的努力。c.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之中。
在a格式中,动词或者形容词由于句法功能的转变而隐喻化为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或者宾语的成分。在b格式里,动词或者形容词有了名词、代词作修饰成分,用助词“的”指示。在c格式中,动词有了名词直接作修饰成分,并省略助词“的”。
实际上,这种名词化隐喻的说法与汉语中“名物化”的说法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的着眼点完全不同。“名物化”着眼于词类的变化与否,而名词化隐喻所要考查的是以动词体现的过程和以形容词体现的特征如何转化为以名词体现的参与者,以及在转化过程中所体现的隐喻性思维。例如:
(9)a.科学工作者们将发酵液过滤、超滤浓缩、沉淀硫铵和造粒以后,得到大颗粒碱性脂肪酶成品。
b.发酵液经过滤、超滤浓缩、硫铵沉淀和造粒等过程后得颗粒碱性脂肪酶成品
(10)a.她的思想十分保守,因此她在做很多事情上都束手束脚。
b.她思想的保守使得她在很多事情上都束手束脚。
在 (9a)中,“过滤、超滤浓缩、沉淀硫铵和造粒”这一系列动词体现物质过程,而在 (9b)中,由于句法功能的转变,“过滤、超滤浓缩、沉淀硫铵和造粒”这一系列动词隐喻化为名词而作施动者,因此既有“事物”的特征从而体现“参与者”意义,又具有动词特征从而体现“过滤、超滤浓缩、沉淀硫铵和造粒”这一过程意义。从认知角度看,这儿发生了语法意义范畴的跨越。同样,(10a)中的名词化隐喻“ (她思想的)保守”既具有“事物”特征从而体现“实体”义,又具有形容词的特征从而体现“活跃的”这一“特征”义。
上述这些名词化隐喻表现形式在汉语中普遍存在,因为大部分动词或形容词都可通过前面加“的”实现名词化隐喻。如“她的美丽”,“对党的忠诚”等等,不胜枚举。并且这种现象还呈现增加的趋势。例如:
(11)他的不来。
(12)作家的以人为模特。
(13)我心头无限的怅惘。
(14)清冷、孤寂、怅惘又围了上来。
这些隐喻明显地受西方语言的影响,有的就是在刻意模仿西方的语言结构,如例 (11)和 (12)。在西方语言中这种场合都是用从动词和形容词派生的名词。汉语缺乏这类形态变化,所以在形式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句法功能上发生了变化。事实上,很多双音节动词兼名词正是首先在翻译作品中出现,然后逐步推广,最终得到社会认可的。如machine-building,cap ital-investment,dataprocessing等翻译过来的大量名词性短语“机器制造”、“资金投入”、“数据处理”等,这正是英语的习惯。因此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加强,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双音节书面语动词向动名兼类词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名词化隐喻的定义及其双重语义特征,发生名词化隐喻后的名词形式应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可按其对应的动词或形容词译为the action of doing……或the state of doing……。这样,由后缀“-er”构成的名词“singer”,“actor”等,以及汉语中诸如“刻的是谁呢”,“她是买菜的”这类带后缀“的”的名词就不在本文名词化隐喻研究范围内。
三、名词化隐喻在英汉语中的语篇功能
名词化隐喻在功能上以“事物”为概念,在语法上以名词的形式出现,使其具有名词的属性。因此,把特性、行为或者小句的情态作为事物处理使得它们在语法上能够做名词可以做的一切事情。名词化隐喻的这一特点使其大量出现在成人书面语篇中,并且具有多种功能。虽然名词化隐喻在英汉语中的表现形式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具有使得语篇简洁、衔接、客观的功能。
(一)语篇简洁功能
语篇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简洁明了,尤其对于科技语篇来说。科技语体借助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概念性传达大量客观的信息和知识,要求其表达形式简练、准确和浓缩。
名词化隐喻的语篇简洁功能实际上是指名词化隐喻可以通过“级转移”和“打包”等手段使得语篇中的语法结构简洁,从而使得语篇具有更强的概括性。具体运作机制如下:
Halliday把语义分成三级,分别为“言辞列”、“言辞”和“成分”。[1]343它们在词汇语法层上的体现关系为:言辞列由小句组体现,言辞由小句体现,成分由词组体现。
Halliday的级阶理论容许向下移动的“级转移”,即一个已知单位可移至下一级,但下级单位不能上移。[1]352这样,随着名词化隐喻的增加,“级转移”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信息倾向于被“打包”进小句中的名词词组,而不是分散于各个小句中,从而使得信息压缩,省去不必要的词语。例如:
(15)Its extinction in the Southeast had been accomplished—— a triumphant demonstration of the worth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aided by through basic research,persistence and determination.
在这个例子中,extinction等是将相应动词名词化的结果。这种名词化结构的使用,使整个句子用词简练,结构紧凑,句数减少,发生级转移。如果使用其一致式,要加上许多主位结构,且名词形式还原为小句形式,会显得繁琐不堪。
在汉语的科技语篇中,我们亦可见到起此类作用的名词化结构。例如:
(16)发酵液经过滤、超滤浓缩、硫铵沉淀和造粒等过程后得颗粒碱性脂肪酶成品。
上句中“过滤、超滤浓缩……造粒”原本是动词词组,体现物质过程,但在这儿作介词“经过”的宾语,其句法功能发生转变,转换为名词词组,隐喻化为单独存在的个体。这种名词化结构的使用,同样是使得整个句子结构紧凑。如果改成其一致式“科学工作者们将发酵液过滤、超滤浓缩、沉淀硫铵和造粒以后,得到大颗粒碱性脂肪酶成品。”则由小句变成具有从属关系的小句复合体,结构相对复杂。
(二)语篇衔接功能
根据范文芳[7]名词化隐喻语篇衔接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来实现,即前句的述位名词化后,做下一句的主位,从而实现两句之间的衔接。例如:
(17) Domestic production is up, and consumption is down.The administration uses this improvement to buttress its case for dissolving the Energy Department.
发生名词化隐喻的improvement是对前一句所述的归纳,在第二句中充当主位,起到衔接前后两句的作用。
在汉语中亦常可见到起此类作用的名词化结构。例如:
(18)继路遥、陈忠实之后,贾平凹再度为陕西摘得茅盾文学奖“第三金”。这种荣光的归来使我们再次沉浸在陕西文学带给我们的巨大欣喜中,使我们再度沐浴在文学的阳光中。在此句中,由于句法功能的变化,“归来”这一动词发生了名词化隐喻,浓缩了上一小句的信息,在第二个句子中做主位,从而把两个小句自然地衔接起来。
因此,名词化隐喻可被看作一种特殊的词汇衔接,即先是通过一致性陈述来引入某一方面,然后再通过使用名词化语法隐喻来回指它。
(三)语篇客观功能
名词化隐喻使本由动词体现的过程转而由名词体现,这个过程变成另一个过程的参与者,与原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就可以被省略掉,从而表达显得客观、真实。[8]例如:
(19)Seism ic measurements of travel tim e and amp litude define the subsurface geometry of the acoustic impedances related to rock velocities and densities.
这儿使用measurements这一关系过程中的参与者来隐喻性地体现在一致式中由动词体现的物质过程,省去了一致式中过程主观性较强的参与者,使语篇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汉语中起此类作用的名词化结构见下例:
(20)问题的争论很热烈。
此例中发生了名词化隐喻的是动词“争论”,通过名词化隐喻从而省去了一致式中过程的参与者,使表达显得更加客观,较多地用于报道中。其一致式“我们正在热烈地争论问题”则更多的是从参加者的角度来谈论这场“争论”,含较强的主观色彩。
由此可见,名词化隐喻倾向于导致更加抽象的语篇。这种抽象是通过名词化隐喻手段,使得具体的参与者如“人”,被剥夺 (derived),由抽象地体现过程的参与者所代替而导致。因此名词化隐喻也可以说是一种物称表达法。[9]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名词化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区别在于实现方式不同。英语具有构词形态,常可通过多种方式添加词缀隐喻化为名词。汉语是通过改变句法功能来实现的,词本身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或仅仅在动词或形容词前添加了“的”,这与英语属屈折语而汉语属孤立语相一致。另外,名词化隐喻在英汉语中的实现方式虽然不同,但在从过程或特性转化为事物的过程中所体现的隐喻性思维是一致的,并且都具有使得语篇简洁、衔接、客观的功能。
[1]M A K Halliday.A 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 ard A rnold,2000.
[2]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3]M A K Halliday.The Language of Scienc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75.
[4]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24-30.
[5]M atthiessen,Christian.L exicogrammatical Cartography:English System s[M].Tokyo:International Language Sciences Publishers,1995:670.
[6]QuirkR.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 im ited,1985:421.
[7]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1999(1):9-12.
[8]李柯平.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隐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6-51.
[9]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 [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57.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Nom inaliz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ANG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Audit Institute,Nanjing 210029,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the paper compares nom inaliz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concludes that nominalization exists pervasively 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but differs in the way of realization.In English,nom inalization is realized through adding affixes while in Chinese through the change of the syntactic function,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act that English belongs to inflecting language while Chinese belongs to isolating language.In addition,nominalization in both languages reflects the same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 both provides texts with the functions of being concise,coherent and objective.
nom inalization;realization;textual function;contrastive analysis
李 艳)
H314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3-0084-05
2010-03-26
汤 洁 (1977—),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2010年度校级青年课题 (NSK 2009/C1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