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儒林外史》中“二进”形象的思想内涵与表达艺术
2010-08-15王以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王以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儒林外史》①的人物设置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二人组合”特别多。这种“二人组合”,有的是兄弟俩,如杜少卿与杜慎卿、余持与余立、严贡生与严监生、王德与王仁等;有的是同姓异名,如牛浦郎与牛玉圃;有的是同名异姓,如周进与范进。我们知道人物的设置和塑造都寄托着作者的深意,是表达作者意图和文本主题的一个主要手段。对于这些“二人组合”来说,除二杜兄弟,大多数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就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思想价值,如余氏兄弟的塑造是为了表现孝悌的伦理思想,王德王仁兄弟形象主要表现了市侩卑鄙的士人品行。至于为何要设置两个相似或相同且有着某种联系的人物来表达某一思想呢?我认为这样,既可以避免拖沓重复之弊端(俗话说“事不过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又可保证思想表达的说服力。另外,在人物数量如此众多的长篇小说中,设置这类的“二人组合”也既能提高读者的阅读趣味,还能加深他们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印象。周进与范进是其中塑造得非常精彩的人物形象。二人的形象刻画表达了相同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行文思路和表达艺术上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故而有必要对“二进”这两方面进行一番认真的探讨与分析。
一
作者刻画“二进”的生平经历即是为了说明当时读书人为什么会对八股举业如此的疯狂痴迷、至死不悟。(当然作者也顺带着讽刺揭露了八股腐儒知识的匮乏、礼教的虚伪等,但这都不是主要的。)作者这样的创作意图是通过“二进”中举前后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和众人的态度来完成的。
第二回极力铺写周进的辛苦遭遇和困境。周进是一个老童生,在县衙门“顾老相公”家辞了馆后被请到薛家集坐馆。他第一次出场是在申祥甫家的酒席上,以一身穷酸的打扮露相:“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如此贫困不得志的周进自然也就成了新进秀才梅玖在酒桌上极力嘲弄和讽刺的对象。梅玖以周进吃长斋为题大做文章,他念了一首“一字之七字诗: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字字如针刺刀割般地刺激着周进脆弱的神经,而梅玖又“刻毒”(齐评)地针对周进解读这首打油诗,“把周先生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对此,齐评:“所以又一肚皮眼泪也。”天二评:“梅三相所得意者秀才也,周先生所深痛极恨者未入学也,以成他日之哭。”后来周进又在举人王惠面前赔尽小心受尽屈辱。王惠“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也由“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即使老和尚拿他也不当回事,给他的饭仅是“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就这样还被他们辞了回家。但不久他在众商人的帮助下捐了监,中了举人,又中了进士。从此,为御史,做学道,升国子司业,飞黄腾达。在他中了举人之后,他家乡人对他是极尽奉承之能事,纷纷前来巴结,包括之前说坏话使周进丢了饭碗的申祥甫也凑了份子前来贺喜。对此,齐评曰:“人生世上,势位富厚岂可以忽乎哉?”在第七回作者又用精细笔法描绘了薛家集人的势利丑态。梅玖厚颜无耻地冒充周进的学生。观音庵老和尚和薛家集的人供奉起了周进的长生禄位,还把周进以前写的对联用水弄下来“裱一裱”。这些人的变化之大,真令人咋舌!难怪张文虎在《儒林外史评》中感叹:“薛家集村野地方亦有此趋风之事!”(第七回“天二评”语)
而范进则是广东番禹县的老童生,五十四岁,考过二十余次仍未中秀才。他的出场装扮跟周进非常相像:“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故天一评、二戏评曰:“破毡帽算是周先生衣钵。”我们可以想象其生活的窘迫。虽然他幸运地在周进手下中了秀才,但他丈人胡屠夫此时还可以横眉竖眼地骂他是“现世宝”、“穷鬼”,而范进也仍是“唯唯连声”。当范进向其借钱参加乡试的时候,又被他骂了个狗血碰头,嘲笑他“尖嘴猴腮”,“想吃天鹅肉”。然而范进不甘心,遂与一班文友偷着参加乡试,又戏剧性地中了举人。于是,胡屠夫对他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不但提钱拿酒肉来贺,还口口声声“贤婿老爷”,不断夸奖“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为什么胡屠夫对中了秀才的范进和中了举人的范进的态度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呢?这是因为当时秀才还没有做官的资格,而举人就可以直接授官,被称为老爷。范进的邻里此时也是热心相帮,“当下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提了两只鸡来的。”而在范进中举前也不见近邻有来接济帮忙的。张静斋更是殷勤备至,不但和范进结成了“亲切的世兄弟”,还赠送了“贺银五十两”和“三进三出”的房屋。“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还有哪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的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不消说了。”(第三回)众人对“二进”的态度是以他们的“功名富贵”为中心而转移的。我们从“二进”发达前后的明显对比及前人的评点来看,那么多人在科举路上前仆后继、不死不休的原因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原来就是“功名富贵”的“魅力”使然,社会风气使然啊!作者的用意也就很清楚了。
而“二进”的遭遇中都有着一个描写极其精彩、内涵极其深刻的情节,即是周进的悲极而哭和范进的喜极而疯。周进一个偶然机会来到了省城贡院。当他看到天字号的号板时,触景生情,一头撞得昏死过去,被救醒后号啕大哭。这实在是周进内心淤积了大半生的屈辱和辛酸的总爆发,是他苦苦追求了数十年的希望几乎破灭后,在特定时刻的情感宣泄。卧评对周进的哭虽略有微词,然而却也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周进之哭的情感内涵:“见了号板痛哭至于呕血,乃穷老腐儒受尽毕生辛苦,如梅三相、王大爷等相遭不知几辈,至此一齐提出心头……”(第三回)范进却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冲击得发了疯。当他看到中举的报帖时心花怒放,万分激动,一下子摔倒,不省人事,而被开水灌过来后发疯似的笑着、拍着一路飞跑出去。这就是著名的“范进中举”片段。范进的发疯正是以之前的委屈与困顿为前提的,正如天二评所说:“喜亦由于郁也。”这一点上,他与周进是相同的,所以齐评曰:“范进中了发疯与周进见了号板哭得死去活来同是一副苦泪,真乃沆瀣一气。”(第三回)范进生活在物质极度匮乏、人格极易被践踏的环境中太久了,他极度渴望通过科举以改变命运,所以当梦寐以求的“幸福”突然降临时,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失心发疯了。因为中举以后迎接他的将是无上的荣耀、无穷的富贵和高高在上的地位!作者对二进一悲一喜的刻画同样别有深意。前面我们分析了作者通过二人中举前后的身份、地位等的变化,表达了八股科举对士人的魅力所在,但还表现不出士子们对此的反应程度如何,或者说八股科举的这种魅力到底有多大。而穿插于“二进”人物塑造中的一悲一喜的精彩细节刻画,正是作者如此意图的形象表达。作者用哭和疯这两种极端的情感表达形式,极具震撼力地向人们展现了当时士子们对于八股科举能够带来“功名富贵”的这种魅力的狂热心态!
总之,作者借“二进”中举前后身份、地位及众人对他们的态度的明显变化,清楚表达了八股科举之所以吸引士子们的原因所在。而又通过两个精彩的细节刻画,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当时士子们对八股科举及其带来的“功名富贵”的痴迷狂恋程度。这就是作者塑造的“二进”形象的思想内涵!
二
上面我们分析的是“二进”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思想价值,而作者在表达其意图时更表现出的巧妙构思,同样值得我们分析学习。简单来说,作者表达艺术方面有下面两个特点:
一、设置典型人物,以点带面。作者表达观点的思路很清楚,就是将二人发达前后的各方面对比变化生动地描绘出来,借此说明当时士子们痴迷于八股科举的原因。而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众人对他们的态度转变折射出来,所以大篇幅势利风气的描绘就是作者表达思想的一个必要手段。但是也不能不分轻重地漫笔乱画,必须有所侧重。最好的方法是设置一个典型形象,着重写其前倨后恭的态度大转弯,其他则是以印象式点染作为辅助手段,这样能够达到一个以点带面的效果。于周进而言,梅玖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在周进仍是一童生时,处处受到他的挖苦和讽刺;一旦周进中举中进士发达起来,梅玖则不知廉耻地谎称是周进学生,极尽奉承之能事。而作为辅助的描写,即是薛家集众人对周进的前后态度变化。像前面提到的典史、申祥甫及和尚等人,作者对他们的描写或笼统、或简略,与梅玖的典型描摹一起构成了一幅社会风气图。在范进的故事中,他的丈人胡屠就是梅玖式的人物。作者以戏谑的笔调、略带夸张的笔法把他对女婿前倨后恭的巨大变化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取得了一种强烈的讽刺和喜剧效果。其他人如邻里乡亲,甚如张静斋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均是简单的疏笔淡墨,与胡屠相较是次要的。梅玖与胡屠作为当时势利小人的典型,非常有代表性。他们对周进与范进的态度转变的背后是“二进”身份、地位的变化,正如张天翼所说:“他们(梅玖与胡屠——笔者注)当了一辈子镜子。一个读书人的成功与失败,伟大或渺小,就全靠这面镜子照出来。”②总之,作者的这种以典型人物为线索,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取得了非常理想的主题表达效果。
二、情节侧重互补,避免重复。我们知道周进与范进在功能上是同一类人物,作者借他们中举前后的各方面的不同来说明八股科举对士人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因此描写他们每个人前后的不同处境就是情节重点。但是如果面面俱到地分别详述二人中举前如何、中举后又如何,势必会造成叙述的重复,也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既然同属一类人,那么只要详细刻画某个人中举前的辛酸遭遇和另一个人中举后的风光生活,而他们对应的生活处境则略写一二。读者如果将二人对照起来看,则每个人的生平经历都一清二楚了。作者吴敬梓的构思也是如此,对于周进,着重写其中第前的落拓、贫困及所受的侮辱;而范进则主要写其中第后的风光、富足及所得到的奉承。作者用第二回整整一回的篇幅,精雕细画般地将周进失意时的贫困不堪、痛苦难熬的情景描绘出来,不厌其烦地刻画了梅玖、王惠等对他的嘲弄与无视。而其发达后的情况则是简笔略写、点到为止。相反地,作者用了第三回基本一半的篇幅,详细刻画了范进中举后大家对他的热情和恭维。在通知下达后,邻居忙前忙后帮着招呼报录人;在范进发疯时,大家又七嘴八舌地出主意,胡屠则壮胆掌扇疯女婿,如此等等。至于范进童生时期的情况作者是只字未提,只是简单叙述了范进在周进手下进了学,做了秀才,而后仅用了半页多点的篇幅写了胡屠对范进的斥责和羞辱。身为秀才仍旧受人侮辱,那么之前的童生生活可想而知了,这就是作者的文外之意。作者如此的情节安排,更有着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周进中举前的痛哭与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细节刻画。这样的巧妙构思既可以避免叙述上的重复嗦,又不会妨碍主题的表达。因为在了解了二人整体的情况后,读者对他们同属一类型的性质是明确把握的,故而这种情节轻重的互补,便使得读者很容易对作者省略的部分做出补充,即是周进也有着中举后喜极发疯的可能,而范进同样也有着触景生情痛哭的倾向。这也就是我们读者不断补充文外之意的再创作过程!
总之,在刻画“二进”这两个人物形象时,为了使其身上所具有的思想价值充分表达出来,作者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以典型人物具体说是他们的态度作为“二进”前后变化的参照,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完成了“二进”人物形象之思想内涵的表达。而在情节上,作者是将二人对照起来,使他们前后刻画的侧重点互相补充,避免了重复,颇有新意。
以上我们全面分析了“二进”形象的思想价值与表达艺术。作者以清醒的意识塑造了“二进”形象,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即借二人中举前后的变化来表达当时士子们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于八股科举,原因即是八股科举能够给他们带来功名、富贵以及社会的认可。其中“二进”一哭一疯的细节则深刻且形象地表现了这些士子们确实已经相当程度地深陷其中不可拔了。这与王冕所说的“一代文人有厄”内涵上应有着其一致性吧。而表达艺术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二进”前后变化参照物的塑造特色和二人前后情节的巧妙安排。作者用设置典型人物、以点带面的方式完成了对“二进”命运转折的刻画;而又通过二人前后情节互补性的描写,使得“二进”事迹的叙述更加完美、灵动,不至于呆板。《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思想价值极高、艺术上颇多创新的优秀古典长篇小说,从“二进”形象的探究中我们即可窥知一二。
① 本文依据的是[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的《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② 张天翼.谈《儒林外史》[M].名家解读《儒林外史》[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