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红公诗歌创作中的中国诗元素
2010-08-15吕晓光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滕州277500
□吕晓光(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 滕州 277500)
肯尼思·雷克斯罗斯(Kennyth Rexroth,1905-1982)是当代美国文坛的风云人物、著名诗人和翻译家,20世纪50年代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亦是“垮掉派之父”。他尤其钟爱东方文化,特别是东方哲学和美学,他有一个中文名字叫王红公,许多中国学者也习惯了称呼他的中文名。王红公翻译了很多中国和日本的诗歌。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研习和诗歌的翻译,他掌握了大量中国诗歌的元素,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诗人以灵感为诗歌创作的源泉,而灵感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王红公认为翻译可以为他提供灵感,使他长久地保持创作的热情和激情。1974年,王红公出版的《新诗集》(New Poems)中除了他自己创作的诗外,另外三个部分是由他翻译的一位假托的日本女诗人的诗、中国诗的仿作以及中国诗的译作构成。王红公已经把自己的创作同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了。他的原创和译作之间的区别已经很模糊了。
一、来自杜甫的影响
王红公沉溺于杜甫的诗歌长达30年之久,他认为杜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西方的学者一直推崇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王红公向西方世界推介杜甫,改变了这一局面,使杜甫得到了正确的评价和应有的接受。杜甫关注“信念、博爱、宽恕、沉着和同情”,他认为只有这些才能拯救整个世界,是“唯一可能持久的宗教”。王红公共译了杜甫的诗36首,其中有35首收在《中国诗歌一百首》(One Hundred Poems from the Chinese)一书中,另有1首收在《爱与历史的转折岁月:中国诗百首》(Love and the Turning Year:One Hundred More Poems from the Chinese)中。王红公在《中国诗歌一百首》的注解中说:“我只选那些比较单纯、直接的诗,选那些文学典故、政治讽喻最少的诗。”而实际上,杜甫的诗都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深刻的政治背景,充满了对腐朽传统和社会罪恶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战争的深恶痛绝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怨恨和仇视。
杜甫的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俊逸豪迈又不乏清丽自然。“杜甫的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崇敬、与自然的神秘交流,同时充满了对人的同情和一种表达孤独和挫折的需要”,他把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政治的不满融入对自然的描写,抒发了情怀,表达了忧愁。
王红公本人也是大自然的狂热者。他一生中最热爱痴迷的生活,就是和深爱的妻子去野外特别是山地露营,享受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神秘深邃而又崇高的美。同样,他也将对自然和宇宙和谐的信念写进诗歌,吸取自然的宏伟力量,支撑他穿越无情的政治风暴和对人类社会的失望。有诗为证:
我漫步在城市上方的冷山
穿越黑色的桉树种植园。
无数的灯光
只有几缕能穿越密叶和浓雾。
曾记在枫树枝上
在栗子落尽的栗树枝上
那寒冬的星辰。
——《新年》
这首诗摘自诗集《在何时》(In What Hour)。诗中充满诗人对自然的向往。而人类文明的脚步已无情地涉入自然的领地,山边就是城市,灯光侵入密林。诗人遥想曾挂在树枝上冬日的星辰。无奈,未被践踏的清静自然已无处可寻。人类只能承受文明的侵蚀。
二、来自儒、佛、道的影响
儒、佛、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几千年来,政治文化的发展贯穿着儒佛道影响的此消彼长。儒家主张勤政爱民、以民为本。佛家认为万物皆空,讲究内省自身。道家崇尚虚静中庸、顺其自然。
儒对王红公的影响大部分来自于杜甫。杜甫的文学要“为民请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契合了西方以人为本、关注人性的方面。王红公亦在诗歌中寄寓自己相似的政治理想和对人的关爱。
王红公很早就对道家经典《道德经》感兴趣,开始研究亚瑟·威利的《道德经》译本——《道和力量》(The Way and Its Power,1935)。但是,他体会“道”的方式有时候极其特别。他和第二任妻子玛丽一起学习瑜伽,尝试其中各种复杂的身体姿势,并将其运用到做爱的体位,以这样的方式来将自身“非物化”(dephenomenalizing),以求意识的净化。他以《道德经》来贯穿长诗《心苑·苑心》(“The Heart’s Garden/The Garden’s Heart”,1976)的前半部。其中“The valley’s soul is deathless,/It is called the dark woman./The dark woman is the gate/To the roof of the heaven and earth.”是《老子》第六章中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的译文。而在诗歌创作中,王红公更多的是将道与佛禅结合在了一起。
道家的虚静、阴阳调和佛禅的大彻大悟以及空灵的相结合才是王红公的对中国宗教的理解。他认为他的诗歌散文中最重要的主题“爱”的意义就包含了“无数佛的世界(innumerable Buddha-world)”。他把佛禅中的玄机和超脱融入色情文学的创作而使之达到崇高的境界。王红公无疑是一个基督教的信奉者,但他也强调自己献身于东方哲学美学和佛禅宗教。他认为二者并无冲突,并能共同激发他的创作激情。诗歌《阴阳》(“Yin and Yang”from Godel’s Proof)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在复活节的月亮下,
温馨海岸边又一年春。
花儿重新开放。
鸟儿重又回巢。
冬日之星沉落海洋。
夏日之星升出山峦。
银色分子弥漫空气。
耶稣复活笼罩地球。
人与兽炽热不朽,
规整排列,穿越天堂,
步入他们的秘密仪式。
狮子座将月亮传给处女座。
她站在天堂的路口,
右手高举满月,
左手擒住闪光的麦穗。
复活仪式的高潮
已经从阴间升起,
在天顶的光亮中宣示。
阴间里的阴阳八卦中,
太阳在游泳。
——《阴阳》
在经历政治社会的愚弄和人生的悲欢离合后,发现只有自然的轮回和阴阳和谐是永无休止、高高在上,是值得崇拜的。在这首以道家专有名词“阴阳”为题的诗中,融合了中西方元素,并且自然流畅、一团和气。天上有狮子星座和处女星座。月光滋润着她,和她手里擒着的神话中神奇的麦穗。而在阴间,太阳在双鱼形的八卦中游动。阴阳八卦象征着黑暗与光明、男和女,以及所有对立事物的融合交替。
三、来自中国诗意境的影响
意境当然是古今中外所有诗歌共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中国诗歌对意境的要求和中国文学对意境的研究是很有深度的,并有着自身独特之处的。中国诗歌讲究意在言外,言生意、意生境。诗歌的意境要靠字面以外想象的发挥。而文字则要精炼和能引导独特的意境。通常诗歌借助于自然景物表达主观情绪,通过与自然的交流宣泄主观情绪。
王红公也认识到,中国诗歌善于用特定的汉语表达方式来创造出诗歌的意境(poetic situation)。他把这种诗歌的意境解释为“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松林那边钟声回响,钟声来自于山间的寺庙。这一切把读者引入诗境,犹如把他置于舞台,让他融入表演之中。”(1985:318)王红公在自己创作的很多诗作中都模仿这种淡然感伤的情绪意境,且不乏成功之作。他与大自然的亲近,游历美国山水,加上他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使得他的一些诗作中有着中国山水诗空灵悠远、淡雅飘逸的素质,甚至用到中国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如大雁、夕阳、小桥、流水。并且,他在论述自己的翻译理论的时候,也提出过,他把翻译外国诗歌作为自己灵感的源泉。灵感就是诗人的灵魂。但是,灵感并不是每天都能涌现。而诗歌翻译可以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激发他的想象。有了那些外国诗歌的元素,他能创作与其他的名家不同的作品,而他也正希望自己的诗作与众不同。在1974年出版的诗集《爱是时间的艺术》(LOVE IS AN ART OF TIME)中他专门写了一组“模仿中国诗”(Imitation of the Chinese)。以下是其中的一首:
在我茅屋的门口,
深藏在丛林山间,
古银杏树里的风
如丝缎摩挲作响。
——《回忆》
茅屋和丝缎都是典型的带有中国文化韵味的意象。题为“回忆”,而没有直接有关回忆的任何描述或陈述。有的只是一幅景:原始的茅屋、深邃的丛林山间,风在古银杏树里作响,有如在摩挲丝缎。这正是中国诗歌意境所常有的与世隔绝、虚静空灵、清幽深邃,其效果是要由近及远,由诗中的意象带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王红公深爱中国文化,迷恋中国诗歌,并倾其才华将各种中国诗歌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于是,他的许多诗歌都饱含了中国韵味,形成了他的诗歌特有的风格之一。而对于这些诗歌的中国读者来说,这种奇特风格的诗歌也将同样带来新鲜独特的感受。
[1] Alex Preminger and Terry V.F.Brogan.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1101-02.
[2] Chung Ling.“This Ancient Man is I”,A Brotherhood in Song,A Renditions Book,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3] Hamalian,Linda.A Life of Kenneth Rexroth.New York:W.W.Norton Company,Inc.London:W.W.Norton Company,Ltd.1991.
[4] Rexroth,Kenneth.“A Poet as Translator”.Assays.A New Directions Paperbook.James Laughlin at Norfolk,Connecticut,1961,19-40.
[5] Rexroth,Kenneth.One Hundred Poems from the Chinese,New Directions,1956.
[6] Rexroth,Kenneth and Chung Ling.Li Ch'ing-chao Complete Poems.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9.
[7] 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6.
[8] 钟玲.王红公诗里的中国风味[A] .郑树森.中西比较文学论集[C]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6.